
[ 作者簡介 ]
賈丹,女,遼寧沈陽人,玉林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方向:管理學教學。
[ 項目名稱 ]
本文系玉林師范學院2020年課程思政項目(項目編號:2020KCSZ59)、玉林師范學院2020高等教育本科教改工程項目(項目編號:2020XJJGYB11)、玉林師范學院2019年線下一流本科項目(項目編號:19XXKC11)研究成果。
[ 摘要 ]
課程思政育人是我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體現。《管理學》課程是我國高校管理類專業的必修課之一,是一門兼具實踐性和理論性、科學性和藝術性的應用性學科。該課程在踐行“課程育人”目標過程中意義重大,優勢獨特。本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例,致力探索如何充分發掘《管理學》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從提升教師素養、深挖思政元素、轉變教學方法等方面重塑專業課程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實現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目標。
[ 關鍵詞 ]
課程思政;《管理學》課程;需求層次理論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2.08.040
課程思政視域下管理學課程思政元素
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探索
賈 ? ?丹
(玉林師范學院政法學院,廣西 玉林 ?537000)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指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歷來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點。2016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節,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高等教育的根本在于落實立德樹人的目標,價值塑造、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三方融合發展是實現該目標的根本途徑?!陡叩葘W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是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高校要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充分挖掘各類課程思想政治資源[2]。本文以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為例,對與管理學課程相關的知識點進行深度解析,將各類思政元素和課程內容深度融合,以探索思政教育和專業教學融合的路徑。
1 ? ?管理學課程思政育人可行性分析
1.1 ?相較于專門的思政課教師,各類專業課教師更容易與學生在思想上產生共鳴。專業課教師的一言一行、道德素養、思想觀念等都會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學生耳濡目染教師的言行和思想,其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也將逐漸發生轉變。所以在各類專業課中進行課程思政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優勢。
1.2 ?管理學課程在落實課程育人目標方面優勢獨特。首先,開設時間有優勢。本課程一般在大一上學期開設。這個階段的學生對大學學習和生活還沒有清晰的認知,本課程可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確人生目標,做好學業和人生規劃;其次,課程內容有育人優勢。本課程內容圍繞決策與計劃、組織、領導、控制和創新等管理職能展開,這些內容就蘊含在學生日常的生活和學習點滴之中。因而在課程設計中可充分結合大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學習過程等來消化理解相關知識點,能夠做到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
1.3 ?管理學課程教學一貫堅持馬列主義理論和思想,不斷從中華管理智慧、傳統經典著作、黨的優秀組織管理經驗、當代管理實踐等內容中汲取精華,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按照管理的規律進行科學思維和實踐活動,這些都與思政育人目標相契合。
2 ? ?管理學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典型案例設計——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2.1 ?案例主題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2.2 ?教學方法
主要采用講授法、頭腦風暴法、小組討論法、視聽教學法、案例分析法等,要求學生全程參與,部分時段是由學生主導完成。這樣可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參與度和體驗感。
2.3 ?案例內容
2.3.1 ?課程導入
介紹黨的十九大會議關于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闡述,由“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相關內容。讓學生思考并進行小組討論:當代大學生的人生追求有哪些?啟發學生對自己的人生價值和意義的思考。
2.3.2 ?新課展開
2.3.2.1 學生分組進行頭腦風暴討論:人活著有什么需要?各小組將討論結果寫在彩色卡紙上,并派代表將卡紙展示在黑板上。請學生回答:這些需求哪些屬于低層次需要,哪些屬于高層次需要?啟發學生思考“人為什么而活?”
2.3.2.2 理論內容簡介:亞伯拉罕·馬斯洛,猶太人,是美國著名社會心理學家,他于1943在《人類激勵理論》這篇論文中提出需求層次理論,是目前研究激勵問題的廣為人知的理論。人類價值體系有兩類不同的需要:一類是生物性本能或沖動,它會逐漸上升變弱,被稱為低級需要;一類是人社會化過程中逐漸顯現的潛能,稱為高級需要。人的需求由低至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個層次。
2.3.2.3 結合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記》中的人物角色特征來理解各需求層次的含義。如:豬八戒——生理需求、沙僧——安全需求、白龍馬——歸屬需求、唐僧——尊重需求、孫悟空——自我實現需求,學生熟悉《西游記》中每個角色特征,能更好地結合名著來理解相關知識點,以此引導學生要樹立中華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講解該理論的兩個中心原理:其一,虧空原理(deficit principle)。已得到滿足的需要不能成為行為激勵的因素,人們總是對未被滿足的需要采取行動,促進行動的需要是由于存在虧空。再次結合新時期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解釋該原理。其二,級進原理(progression principle)。一般來說,只有低層次的需要得到滿足后,較高層次的需要才能被激活。人的低層次需要被滿足后,高層次的尊重和自我實現需要就會成為優勢需要而激發相應行為。下面這首清朝人胡澹庵的打油詩《不知足》是不是與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再次引導學生堅定中華文化自信。
不知足
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
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
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
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
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
縣丞主簿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
作了皇帝求仙術,更想登天跨鶴飛。
若要世人心理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2.3.2.4 需求層次理論對管理者有哪些啟示
運用頭腦風暴法和情景模擬法,將學生進行分組研習,針對五個需求層次,分別提出可行的激勵方案并驗證其可行性。第一組:生理需求的激勵方案;第二組:安全需求的激勵方案;第三組:社會需求的激勵方案;第四組:尊重需要的激勵方案;第五組:自我實現需要的激勵方案;各組派代表總結發言。以此讓學生從實踐角度體會人在不同需求層次的要求有哪些,以及作為管理者,如何滿足不同層次的需求等。
2.3.2.5 拓展教學環節:播放視頻《“第一書記”黃文秀》
請學生思考并回答:黃文秀同志于北京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后毅然回到家鄉貧困地區做駐村第一書記,體現了需求層次中的哪個內容?在革命戰爭時期,為了共產主義理想信念而犧牲奮斗的仁人志士又是哪個需求內容的體現?為什么他們不首先滿足自己低層次的需求呢?至此學生可更為深入地理解人的各層次需求含義,以及為了理想、信念這些高層次需求,有些人是可以放棄低層次需求的,這也正是中華民族得以綿延、復興的希望。以此激勵學生要志存高遠,努力實現自身價值,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奮斗。
2.4 ?課堂小結
在眾多研究人的需求理論中,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影響廣泛。通過今天的課程學習,學生要思考“自己為什么而學習或工作”“管理學理論真的只有西方人唱主角嗎”“做人的底線在哪里”“怎樣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等。讓學生結合相關理論重新審視自我,提升學以致用的能力。
3 ? ?課程思政視域下管理學課程思政元素與教學內容深度融合路徑探索
3.1 ?主力軍——教師要不斷提升個人素養
立德先立師,樹人先正己。課程思政育人工作首先考驗的是教師思政育人的意識和能力。作為思政育人主體的教師首先要政治立場堅定,端正態度,樹立正確的育人理念,才能發自內心地、準確地將課程思政的內涵傳達給學生,使整個教學過程和每個教學環節都能體現出思政教育的內涵,努力實現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同向同行、協同效應”的育人模式。所有任課教師要充分發揮“傳道授業解惑”的作用,“授業解惑”是教給學生專業知識和技能,而“傳道”就是要擔負起思想引領的職責,寓無形之德于有形之術,春風化雨,沁人心田,以此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養成健全的人格、建立和維護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使學生將愛國、愛黨、愛民族文化真正融入自己的思想和意識,進而以傳承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擔負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任務為己任。在堅定思政育人理念的同時,教師還需要不斷提升個人的思政育人能力。管理學課程教師要能時刻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了解關注國家大政方針,國內外發展動態等;積極參加各類教師思政能力培訓活動,注重黨史學習及政治理論素養學習;組建課程教學團隊,定期舉行課程思政育人研習交流活動,探索思政育人的教學方法和實現路徑;努力提升現代化教育教學技術和能力,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和方式豐富思政育人內容;此外,必要時還應舉辦校際思政育人交流研討活動,取長補短,不斷提升教師思政育人素養。
3.2 ?主戰場——深挖思政元素、重塑專業課
課程思政建設的前提和基礎是專業課程的重塑,管理學課程內容中蘊含著豐富的思政元素可供挖掘,在課程教學內容設計中可從堅定正確的理想信念,以愛黨、愛國、愛社會主義、愛人民、愛集體為主線,圍繞政治認同、家國情懷、文化認同、法治精神、道德修養、黨史管理經驗等元素重塑課程內容,部分內容舉例如下。
3.3 ?主渠道——運用多種教學和評價方法提升學生參與感
課堂教學是課程思政建設工作成效的保障,學生是課程思政育人工作的重要參與者,學生的參與感與積極性將直接影響課程思政的效果,傳統“填鴨式”講授方法單一、枯燥,不利于思政育人教學目標的達成。德國心理學家科特·勒溫認為,個體態度的改變依賴于他參與群體活動的方式,個體在群體中的活動方式,既能決定他的態度,也會改變他的態度[3]。要想將思政教育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必須要運用學生熟悉的案例和充分參與的教學方式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需要不斷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體驗感和學習效果,防止課程思政和專業課教學“貌合神離”的現象。首先,在具體授課中可采用案例教學法、視聽教學法、情境模擬法、小組討論法、頭腦風暴法和“專家進課堂,學生進企業”等方法全方位提升學生的參與感與體驗感。其次,為了更好地保證課堂教學中有充分的時間進行思政育人環節,可通過翻轉課堂、SPOC教學等形式,讓學生課前自學書中理論知識部分,課上帶著問題進行講解并有效穿插思政教學內容,以保證有更充分的時間進行思政教學工作。最后,構建多維度評價模式,強調過程性參與、綜合知識能力和素養等評價內容,建立靈活多元的考核形式,如視頻制作、文案展示、情景模擬、參與社會實踐活動等,以充分調動學生的自覺性和參與性,以此達到思政育人之目的。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09(01) .
[2]新華網.《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印發 把課程思政從課程要求轉化為政策實施表和行進路線圖[EB/OL]2020-06-09 .http://education.news.cn/2020-06/09/c_1210651752.htm,(2020-06-09)[2022-01-09].
[3]Lewin.k.FieldTheoryinSocialScience[M].NewYork:Harpper and Brother publishers,1951.239-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