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論述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開展紅色文化教育的意義,并提出在教學中要創設紅色文化教學情境,開展紅色文化教育實踐活動,設計紅色文化作業,傳承紅色基因等路徑。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 紅色文化 滲透教育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2-0029-03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共同創造并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它蘊含著豐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紅色文化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教學中發揮著重要的育人功能,對學生的思想、精神、道德品行都產生重要的影響。小學道德與法治是一門以學生生活為基礎,以學生良好品德培養為核心,促進學生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滲透紅色文化教育,將紅色文化資源融入教學中,有利于學生了解紅色歷史,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黨愛國情懷,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推動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一、教學中創設情境,強化紅色文化教育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培養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厚情感
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蘊含著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具有深刻的內涵,極具教育價值。教師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信息技術手段如人工智能、AR技術等,創設紅色文化學習和體驗情境,將學生帶入特定的革命歷史場景,培養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厚情感。
以統編教材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第3課《歡歡喜喜慶國慶》為例。教學時,教師可利用圖片、文字、視頻等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國慶節的來歷,體會新中國來之不易,學習國旗、國徽的知識,會唱國歌,自覺恪守升國旗時的基本禮儀,產生熱愛祖國的情感。
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百年追夢,復興中華》要求學生整體把握中國近現代追求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歷程,探究不同階段不同人物的不同追夢之路,學習先輩們不怕犧牲、敢于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前進道路的精神,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該單元具有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教師要注意發掘和利用這些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教學該單元第10課《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時,教師先給學生播放《地道戰》《地雷戰》《鐵道游擊隊》等影片的片段,讓學生在欣賞影片中了解當時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力量所開展的抗日斗爭,再讓學生聆聽歌曲《南泥灣》,了解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中國共產黨人體現出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最后出示《銅墻鐵壁》雕塑、中國軍隊血戰臺兒莊、八路軍百團大戰等圖片,讓學生在觀看圖片中體會中國人民在救亡圖存的抗日戰爭中的愛國熱情,了解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取得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從而培養對國家、對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樹立為祖國的美好未來而努力奮斗的遠大志向。
教師從道德與法治教材入手,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創設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培養理想信念、愛國情感。教師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學情,可以在課前、課中、課后等教學環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讓紅色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0課《我們愛和平》時,為了讓學生認識到戰爭給人類帶來的傷害,知道熱愛和平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激發學生向往和平生活的情感,教師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教學情境,播放第二次世界大戰視頻錄像,讓學生從中深刻認識到戰爭的危害,明白維護世界和平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
(二)利用故事創設學習情境,引導學生自覺傳承紅色基因
教師在教學中除了運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創設紅色文化情境,還可以深度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資源,給學生講述紅色故事,為學生創設故事學習情境,加深學生對紅色文化的理解。紅色故事中蘊含著真善美,傳播的是正能量。利用紅色故事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講好紅色故事,有利于學生銘記歷史,主動傳承紅色基因,增強道德情感,提高思想覺悟。
教學五年級下冊第三單元第9課《中國有了共產黨》時,為了讓學生銘記歷史,感受革命先輩的偉大精神,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李大釗的故事,讓學生體會李大釗不懼犧牲的革命精神,也可以講述“南湖紅船”的故事,讓學生了解紅船的來歷和中共“一大”召開的不容易,感受革命的艱辛路程,明白當前生活來之不易。為了讓學生了解井岡山斗爭的艱險,學習百折不撓、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教師可以給學生講一講《朱德的扁擔》《八角樓上》《井岡山》等故事,讓學生在聆聽故事過程中了解革命先輩的先進事跡,感受他們為了革命無私奉獻的精神。
情境是一種氛圍、一種意境。在教學中創設情境,能夠讓學生如臨其境,引發情感共鳴。在教學中,教師要準確把握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特點,合理利用教材中蘊含的紅色文化資源,創設多樣化的學習情境,優化課堂教學過程,使課堂教學充滿情趣,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接受紅色文化的洗禮。
二、實踐中注重感悟,側重紅色文化傳承
(一)表演紅色情景劇,了解紅色歷史
除了課堂中的教與學,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積極參加紅色情景劇表演,在表演中獲得沉浸式體驗,深入了解紅色歷史,感悟紅色文化的內涵。
教學《奪取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一課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學英雄、贊英雄”情景劇表演:先讓學生了解王二小的英雄事跡,領會王二小愛憎分明、機智勇敢的精神,產生對小英雄王二小的崇拜之情;再讓學生表演紅色歷史兒童劇《王二小》。該劇講述了抗日小英雄王二小機智勇敢地將侵略者引入八路軍埋伏圈,消滅了敵人,犧牲了自己的故事。開始表演前,學生自由選擇劇中的人物角色如王二小、日本軍、八路軍等;表演時,全身心“走進”那個充滿烽火硝煙的戰爭年代;表演后,談一談和平年代的來之不易等話題。教學中,教師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創設情景劇,讓學生在表演情景劇中重溫紅色故事,能夠增強學生的情感體驗,使學生的心靈受到震撼,從而對英雄產生強烈的崇敬之情。
(二)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理解紅色精神
道德與法治課程內容理論性較強,教學時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紅色文化資源,在此基礎上將教材中的學習內容進行適當地拓展與延伸,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紅色教育實踐活動,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進一步拓寬視野,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教學相結合。
紅色文化與學生生活的年代距離較遠。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合理滲透紅色文化教育,弘揚紅色精神,可以依托形式多樣的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以此拓寬綜合實踐育人的路徑,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擔當精神。教學《歡歡喜喜慶國慶》一課,為了讓學生了解新中國的生日,萌生愛國之情,感受舉國歡騰的喜慶氛圍,用實際行動表達對祖國的熱愛之情,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慶祝國慶”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為學生搭建紅色教育實踐活動平臺,給學生創造展示的機會,鼓勵學生“用自己的方式”慶祝國慶節。在展示和匯報環節,學生們以獨特的方式表達對新中國的祝福,有的誦讀紅色經典詩歌,有的講述紅色故事,有的演唱紅色經典歌曲……在展示活動中,學生成了紅色教育實踐活動的主角,教室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他們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對祖國的祝福與熱愛。可見,教師在教學中開展紅色教育實踐活動,有利于學生在活動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紅色主題教育,在學習中汲取力量,受到紅色文化的熏陶,培養社會責任感,提高自主管理能力和實踐能力。
(三)開展紅色教育主題活動,感悟紅色文化
道德與法治教學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教學中,教師不能局限于教材內容,而應積極開發與教材內容相關的紅色文化資源,開展分享紅色經典書籍、賞析紅色經典影片、傳唱紅色經典歌曲、聆聽紅色故事等主題教育活動,培養學生的責任擔當意識,讓學生厚植家國情懷。
例如,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為契機,教師組織開展紅色教育主題活動,給學生心靈的震撼和精神的鼓舞。教學時,教師播放視頻《中國人民生活“百年之變”》,讓學生了解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發生了哪些變化。比如:抗戰時期,人們緊閉自家大門,不知道什么時候會面臨死亡;現在,人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道路變得寬敞,社會治安良好、秩序和諧。學生還可以將自己的生活與視頻中過去的生活進行對比,發現當下社會生活的美好:國家變得強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社會發生了巨變,這些都源于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學生認識到了這一點,教師再播放建黨100周年慶祝大會的視頻和圖片,讓學生體會中國共產黨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讓學生知黨史、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主動傳承紅色基因,厚植愛黨愛國情懷,立志刻苦學習、報效祖國。
三、創新設計紅色文化作業,大力弘揚革命精神
(一)打造富有特色的課堂作業
作業是檢查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手段。設計道德與法治作業,教師要充分發揮作業的育人功能,依托紅色文化資源,利用紅色文化元素,創新作業的內容和形式,開展調查研究、角色扮演、討論辨析等具有多樣化的課堂作業,讓學生在完成課堂作業過程中學會積極思考,主動表達,深入理解紅色文化的精神內涵。
教學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第17題《我愛少先隊》時,為了讓學生了解少先隊的知識,教師可以設計課堂作業“少先隊知識問答”,以問答的形式,讓學生明白少先隊的全稱是中國少年先鋒隊,少先隊的創立者和領導者是中國共產黨,五角星加火炬的紅旗是少先隊隊旗,少先隊員的標志是紅領巾,少先隊的呼號是“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斗”,少先隊隊員應該回答“時刻準備著”。在課堂上通過問答的形式完成作業,有利于學生快速掌握少先隊相關知識,提高學習效率。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增加作業的難度,開展“黨史知識大家知”闖關游戲,讓學生從了解少先隊知識進階到黨史知識的學習,知道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中國共產黨的標志,什么年齡可以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等,厘清少先隊和共產黨之間的關系,促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知識的理解。在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設計蘊含紅色文化內涵的作業,不但可以減輕學生的作業負擔,還可以促進學生掌握更多紅色文化知識,在潛移默化中接受紅色文化的熏陶。
(二)設計拓展性課外作業
道德與法治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在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政治認同、道德修養、法治觀念、健全人格、責任意識等學科核心素養?!读x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課程標準(2022年版)》指出:“體驗式的教學實踐活動,是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的一大特點?!币虼?,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規律,科學設計拓展性課外作業,引導學生強化學習體驗,做到知行合一。
社會實踐活動可以有效地彌補課內學習的不足,豐富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內涵。一般來說,道德與法治拓展性課外作業可以是尋訪革命遺址遺跡、參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祭掃烈士公墓等,也可以是形式多樣的紅色研學活動。
以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第7課《請到我的家鄉來》教學為例,為了讓學生了解和熟悉家鄉的風土人情、特產,正確對待各地的特色和文化,培養熱愛家鄉的情感,教師可以先請學生介紹自己家鄉的特產,再由家鄉的特產過渡到家鄉的人,引導學生學習家鄉人為建設家鄉勤勞奮斗的精神。教學結束,教師給學生布置拓展性課外作業,如:參觀家鄉的紅色教育基地,牢記革命先輩的豐功偉績;采訪家鄉紅色人物,學習他們的精神品質;探尋紅色足跡,走進先輩故里;等等。學生通過實地學習,將課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相結合,通過撰寫觀后感、交流心得體會等,將紅色文化內化于心、外化于行,進而產生熱愛家鄉的思想情感,學會用自己的方式表達對家鄉的熱愛,以及對革命先輩的崇敬之情,發揮紅色文化鑄魂育人的功能。教師還可以利用家鄉的紅色文化資源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與擔當精神,鼓勵學生弘揚紅色精神,涵養愛黨愛國愛家的情懷。拓展性課外作業是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的延伸與補充,能夠促進學生從課堂走向社會,實現思行結合、知行統一。
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是義務教育階段的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旨在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道德修養、法治素養和人格修養等。這門課程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綜合性、實踐性等特征,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挖掘紅色文化資源,做好教材內容與紅色文化資源的整合,在教學中有意識地滲透紅色文化教育,讓紅色的種子播撒到每一個學生心中。
作者簡介:梁妮(1974— ),廣西玉林人,高級教師,研究方向為道德與法治教學。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