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敏

【摘要】本文針對當前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簡單化、片面化、分散化、平淡化等問題,提出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路徑: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豐富教學方式方法;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整合教材,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注重教學語言藝術,提高學生的學習專注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心理健康教育 數學學科 融合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2)22-0041-03
教育部印發(fā)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2012年修訂)》提出,全體教師都應自覺地在各學科教學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規(guī)律,將適合學生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有機滲透到日常教育教學活動中。由此可見,將心理健康教育滲透到學科教育中,是國家根據時代發(fā)展提出的培養(yǎng)中小學生良好心理素質、促進中小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的要求。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有利于教師更好地發(fā)揮心理學的指導功能,激發(fā)學生的數學學習熱情。下面,筆者結合我校開展的“以傳統(tǒng)書畫藝術為載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課題研究項目,探討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的路徑。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通過觀察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筆者發(fā)現主要問題有如下四方面。
(一)教學方式簡單化,以知識教授為主
在課堂上,教師通常采用單向輸出的方式向學生灌輸數學知識,具體表現為:在小學低年級,教師僅單純地讓學生認數字、識圖行、學習單位計量等;在小學中、高年級,習慣于讓學生簡單地進行計算和記公式,使學生帶著被動學習的心理去接受數學知識,無法調動學習興趣和熱情。長此以往,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發(fā)展將會受到限制,特別是潛力生,容易出現排斥、厭惡數學學習等問題。
(二)教學內容片面化,不能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限于對數學知識點進行概念的講解和提問,沒有與生活緊密聯(lián)系,忽略了學生的數學生活化體驗,沒有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例如,對于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下冊《平面圖形的認識與測量》中學習測量的內容,很多教師以為無非就是讓學生記住公式、學會計算,而缺乏與生活中的圖形相互聯(lián)系進行教學的意識。
(三)教學內容分散化,學生對知識的學習不系統(tǒng)、理解不深刻
有的教師習慣于跟隨教材的內容順序展開教學,缺乏整合和聯(lián)系的意識,沒有對所教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導致學生只是片面地掌握知識,缺乏系統(tǒng)性。實際上,數學的每個知識點都處于一個相互關聯(lián)的體系中,需要教師引領學生以聯(lián)系性、發(fā)展性思維去學習和理解。分散式教學的最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學生缺乏聯(lián)系性、整合性思維,不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久而久之,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很容易產生挫敗感,既不利于后繼學習,也不利于心理健康成長。例如,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三年級下冊“小數的大小比較”時,教師創(chuàng)設了這樣的問題情境:“老師的身高是160厘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小明的身高是145厘米,如果用小數表示是多少米?請同學們比較一下誰高誰矮,用正確的符號表示出來。”這種直接導入的方式無可厚非,但筆者認為,教師如果能和整數的大小聯(lián)系起來,用“以舊引新”的方法導入新課,讓學生通過對比發(fā)現整數和小數的大小比較方法是相同的,能讓學生加深理解。
(四)教學語言平淡化,學生專注力較低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認識到數學語言的重要性,向學生輸出教學內容時沒有巧妙地運用課堂教學語言刺激學生的大腦神經系統(tǒng),導致學生未能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專注力較低。比如,教師在教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循環(huán)小數》一課時說:“今天我們來做兩道計算題:28÷18=? ,78.6÷11=? ,然后大家看看它們的商有什么特點。”教師利用課后習題導入新知識時,讓學生完成計算后就直接帶入知識點:“從這兩道計算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循環(huán)小數就是……循環(huán)小數的簡便寫法是……”教師用平鋪直敘的話語表述循環(huán)小數這一知識點,很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學生甚至根本無心觀察這兩道練習題的得數是否為循環(huán)小數。
二、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學科有機融合的實踐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不僅符合國家教育政策,而且有助于學生健全個性品質,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要求數學教師轉變傳統(tǒng)的教學觀念、優(yōu)化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明確心理健康教育與數學學科教育的契合點,創(chuàng)新課堂教學內容。
(一)結合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豐富教學方式方法
身體的發(fā)展是兒童心理發(fā)展的物質基礎,身體的健康發(fā)展是學生從事學校學習活動的保證。從大腦和神經系統(tǒng)的發(fā)育來看,小學生的腦重量已逐漸接近成人水平,感知覺逐漸完善,但方位知覺、空間知覺、時間知覺仍在不斷發(fā)展,記憶能力從機械識記為主逐漸向有意義的辨別記憶發(fā)展,以具體形象思維形式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形式過渡。基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教師應采用多元化的教學手段,如通過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采用啟發(fā)式、互動式、探究式等教學方式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以人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中認識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知識為例,教師可根據小學低年級學生感官能力較強的特點,結合現實生活中或校園中的標志牌,讓學生通過觀察直觀感受所學平面圖形的特征,然后依據所學的知識觀察標志牌或廣告牌,分析它們的共同點及不同點,根據特征辨別這幾種圖形。最后,鼓勵學生通過分一分、擺一擺、認一認等操作性和探索性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和探究能力,發(fā)展學生的空間概念,加深學生對圖形的認識。
(二)教學內容生活化,激發(fā)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
積極心理學是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人們的生活(包括人際關系)、學習、工作中,情緒經常伴隨著左右,影響著活動的質量和效率。心理學研究表明:情緒對問題解決過程具有增力或減力作用。積極的情緒會激勵人們的斗志,激發(fā)人們不斷向新的困難挑戰(zhàn);反之,消極情緒則會使人們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受到各種阻礙。可見,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氛圍,有助于學生以積極放松的情緒進入課文學習中。筆者認為,教師應遵循“數學源于生活、為解決生活問題服務”的原則,盡可能通過生活化教學情境讓學生認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促使學生積極利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例如,人教版數學六年級上冊《圓的認識》一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認識圓,學會用圓規(guī)畫圓,掌握圓的特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和分析能力。首先,教師可用“發(fā)現身邊的圓”導入新課:“圓在我們的生活中隨處可見,有了圓,我們的世界變得更加美麗、神奇。請你聯(lián)系身邊和圓談談你對圓的認識。”借此激發(fā)學生對圓這一知識的興趣;再讓學生隨手畫出圓形,找找哪里是圓的中心,以及用什么樣的方法能夠畫出圓形,圓的半徑和直徑的長度的關系是什么;接著,讓學生使用圓規(guī)畫出圓形,并與之前隨手畫出的圓進行對比,觀察分析圓的特征(同一個圓中半徑和直徑長度的關系是d=2r或r=[12]d);再者,對圓心的位置、d=2r或r=[12]d(同圓或等圓)、圓的畫法進行總結;最后,教師可適時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識,告訴學生:圓形代表著全面、飽滿的精神狀態(tài),在生活中,我們只有像圓形一樣擁有健全的心理,從小就保持健康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和飽滿的熱情,既要對學習充滿激情,又要對生活滿懷熱愛,才能使我們的學習生活能夠像圓一樣完滿。經過教師的啟發(fā)和開導,學生能以更加積極的心態(tài)面對今后的學習和生活。
(三)用聯(lián)系的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學生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學習難關,能否攻克這些難關,取決于學生解決問題能力的強弱。一般而言,如果學生在解決一個個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自信心,就有助于其樹立更強的學習自信心去攻克難題。因此,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異常重要。那么,如何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呢?筆者認為,關鍵是教師要具備聯(lián)系的思想。比如,教師需結合數學學科的特點,從小學一年級開始就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嚴謹、認真的態(tài)度,使學生在面對數學問題時能夠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還要引導學生運用聯(lián)系的思想處理所學內容,并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及年齡特點,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讓學生體驗到自主學習后有所收獲的喜悅,從而增強學習自信心,提高學習效率。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四年級下冊《小數的意義》時,教師可先讓學生通過觀察、比較,以及自主探究小數與分數之間的聯(lián)系,復習小數知識點。然后,引導學生認識一位、兩位和三位小數,通過聯(lián)系十進分數的特征,找到小數和十進分數的聯(lián)系,明白小數和分數是相互關聯(lián)的,從而了解小數的意義是源于分數,而小數的結構則從整數的十進制關系和位值原理中延伸而來,讓學生有意識地發(fā)現知識點之間的關聯(lián)性,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自主探索和找尋解決問題的方法的積極主動性,進而能夠快速地解決問題。最后,教師引導學生將知識內容進行串聯(lián),運用知識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通過舉一反三,把串聯(lián)知識的方法運用到未來的學習中,在提高解決問題效率的同時也建立起積極向上的數學學習心理。在這個過程中,教師也要強調“小數點點錯位置,就會得出錯誤的結論”,使學生在小數計算的過程中更深刻地意識到小數點的重要性,在計算過程中樹立認真嚴謹的學習態(tài)度,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注重教學語言藝術,提高學生的學習專注力
1.以簡明、準確、趣味性的數學語言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教師應以發(fā)展學生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積極健康心理為主要教學目標,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專注力。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學生上課分心的原因可能是:學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如果同時有多件事情讓他感興趣,就會導致他分心,不能專心上課;學生聽懂了教師講課的內容,不再對教師后續(xù)的講課感興趣,起了“玩心”;學生大腦抑制機制發(fā)育不完善,沒法抑制對無關刺激的注意;等等。著名數學家斯托利亞在《數學教育學》中提到:“數學教學其實就是數學語言的教學。”在數學教學中,教師只有注重語言藝術,將各種概念、公式、法則、定理通過簡明、準確、趣味性的數學語言描述出來,才能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
例如,教學人教版數學五年級上冊《循環(huán)小數》一課時,教師可以用娓娓動聽的語言導入:“從前有一座山,山上有一座寺廟,廟里有一個老和尚,他對小和尚說,從前……這個故事會結束嗎?不會。為什么?大家可能注意到了,這是一個‘循環(huán)的故事,它會無休無止,重復出現。今天我們學習的《循環(huán)小數》也具備這樣的特點,它是從小數部分的某一位起,一個數字或幾個數字依次不斷地重復出現的小數……”這個充滿趣味性的故事成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再通過簡明、準確的概念定義,促使學生迅速掌握循環(huán)小數的特點,課堂的實效性得到保證。
2.以評價語言為抓手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專注力
數學學習要求學生具備嚴謹的思考能力和較強的邏輯能力,但現實情況是:在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及認知能力有限,需要教師結合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及心理發(fā)展特征,不斷地鼓勵學生并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教師可通過評價語言的多樣化引導學生對自己的學習情況做出判斷,以此激勵學生不斷地專注于學習。
課堂評價分為肯定性評價和否定性評價。肯定性評價語多以對學生的學習行為作出明確的鼓勵、表揚和贊美為主。如“小腦袋轉得真快”“你的記憶力真好,能夠把老師講的重點內容都學會”“你的回答很清楚,表達出來的意思邏輯很清晰,下次繼續(xù)加油”等。這些肯定性評價語對學生建立學習自信心是有正面作用的,有助于學生從內心肯定自己,從而更加專注于學習。否定性評價則是對學生沒有正確回答問題或課堂習題進行評價,利用學生錯誤的地方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探索正確的答案。如“雖然這道題目你沒有理解好,但不要泄氣,再好好想想應該怎么做”“別灰心,雖然這個知識點你暫時沒有理解,但一會兒你可以結合習題再好好理解,爭取通過做練習把知識點掌握好”等。這樣的否定性評價語以實施積極的心理暗示為導向,能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好勝心,使學生敢于挑戰(zhàn)困難。
總而言之,心理健康教育與小學數學教學融合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教師在日常教學中以生為本,尊重學生的成長規(guī)律,從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出發(fā),勇于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不斷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度,努力培養(yǎng)出成績優(yōu)異、心理健康的優(yōu)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吳曉嵐.基于核心素養(yǎng)理念的小學數學教學策略淺析[J].甘肅教育研究,2021(4):51-53.
[2]房向巖.淺談如何培養(yǎng)小學生的專注力[J].家長,2021(17):179-180.
[3]寧超群.小學生課堂專注力培養(yǎng)策略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1(16):72-74.
注:本文系南寧市“十三五”規(guī)劃立項課題“以傳統(tǒng)書畫藝術為載體,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實踐研究”(2016C082)的階段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廖敏(1982— ),廣西陸川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為小學數學教學。
(責編 黎雪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