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旭永
摘要: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歷史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研究從家國情懷教育的現狀入手,就明確導向、挖掘素材、創新方法、課外實踐等方面探討,對于家國情懷教育路徑的形成有借鑒意義。
關鍵詞:家國情懷;教育導向
歷史課程是一門人文科學類課程,承擔著引導學生全面發展與提高國民人文素質的責任。家國情懷是學生在學習和探究歷史的過程中應形成的品質,體現了學生對國家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和使命感。讓家國情懷教育在教學中落地是初中歷史教育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明確教育導向,確保有的放矢
當前部分教師追求學生對學科知識的掌握,不太注重學科教學中的育人功能,使家國情懷教育在歷史教學中的地位失衡。因此,讓家國情懷教育在教學中真正落地,教師就必須正本清源,樹立全面正確的課程觀,明確教育導向,充分認識到家國情懷在學科育人中的作用,讓“歷史教學”和“歷史教育”不分家。
在中國古代史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從歷史的角度認識中國的具體國情,認同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做到足夠的尊重和熱愛,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例如,教師可通過“黃帝”“華夏族的形成”等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中華民族同根同源;通過“秦漢大一統”相關內容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中國古代制度的形成與國家的統一;通過“三國兩晉南北朝”等知識點的教學,讓學生明白中華各民族一直處于不斷的交往和交流中,從而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認識到“繁盛的隋唐”因其海納百川的胸襟才發展成世界強國;認識到明清的保守與閉關鎖國導致中國在世界上落伍,以至于被動挨打;認識到“唐詩晉字漢文章,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以及古代科技的發展,如《九章算術》、地動儀等。傳統文化一脈相承,通過知識點的學習,使學生逐步形成尊重科學、崇尚科學的意識。
在中國近現代史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對革命歷程、基本國情有關知識的教育,使學生感悟近現代中國人民為救亡圖存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進行的英勇奮斗和艱苦探索,認識中國共產黨在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中起到的決定性作用,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例如,在抵抗外侮的斗爭中涌現了林則徐、關天培、鄧世昌等眾多民族英雄,教師用發生在他們身上的可歌可泣的事跡,激發學生崇敬英雄、敢于擔當的歷史使命感。在拯救中華民族的探索中,整個民主主義革命期間歷經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及領導的革命等事件,這些具有先進思想的中國人前仆后繼的奮斗歷程,可以激發學生產生奮發圖強、振興中華的家國情懷。
二、找準教育素材,務求言之有物
歷史教材內有豐富的家國情懷素材,但在現實教學中教師往往沒做到深入挖掘教材中史實的人文性、思想性,使教育與教學脫節。因此,教師要依據家國情懷教育的目標,結合各年級的教學內容,有針對性地挖掘教材史實中的教育因素,找準教育的切入點,將家國情懷教育與知識點教學、能力培養有機融合,言之有物,使教材真正成為家國情懷教育的載體。
從教材編排上看,統編版每冊歷史教材的家國情懷教育素材各有側重。如:統編版七年級歷史教材中集中反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髓的內容,涉及中國歷史文化名人40多名,科技、文學著作30余部,對傳統文化的闡釋比較系統全面,所選的人和事也極具代表性和典型性,能夠使學生了解和感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悠久歷史,從根本上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人文素養。又如,統編版八年級歷史教材中系統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建立、發展以及領導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史實,涉及老一輩革命家41位,使學生對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了解更加系統和深入。這些素材是構成家國情懷教育的支撐點,教師要深入挖掘,合理使用,使家國情懷教育有理有據。
三、堅持守正創新,激發主動認知
歷史學科家國情懷是基于對史實的認知,繼而產生的情感及價值判斷。從認知規律上看,家國情懷教育應由表及里,由外而內,經歷“感知—領悟—內化—升華”四個階段。部分教師在教學時未能立足學情,兼顧家國情懷教育的特點,以單純的講述為主,不能提升學生的切實感受,從而使學生無法產生情感共鳴。因此,教師教學時要把握教學規律,通過合適的教學方式使史實中所蘊含的教育因素顯現出來,激發學生主動感悟并在師生互動交流中產生思辨能力,最終內化為學生自身的理解,升華為學生的行動指南。
(一)構建直觀性教學,增強學生的體驗
鑒于初中學生的心理特點與知識儲備以及家國情懷教育的特點,教師可以利用實物圖片、地圖、視頻、史籍等直觀性資料,構建符合當時歷史條件的歷史情境,拉近學生與歷史事件的時空距離,展現歷史人物的情懷,增強學生對歷史的直觀感知。
如教學“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一課時,教師可出示“立木取信”“商鞅與杜摯的爭論”等典故圖片,并節選《史記·商君列傳》《戰國策·秦策》中的有關史料。這些素材塑造了商鞅改革先驅的形象,使學生體會到商鞅講究策略、敢于斗爭、行事果斷、勇于改革的優秀品質。又如在教學“敵后戰場的抗戰”一課時,教師可指導學生分析“敵后抗日根據地形勢圖(1937—1940年)”“抗日根據地抗擊日軍兵力比例表”“百團大戰示意圖”等圖片,直觀展現敵后戰場的抗戰情況,使學生認識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抗日根據地不斷發展壯大,牽制了大量日軍,發揮出中流砥柱的作用。
(二)營造情感交流情境,增強學生的感悟
為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家國情懷感悟,教師要著力尋求知識和情感的結合點,以富有激情的語言,創設良好的情境,以情境激發情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使學生感受到歷史事件的魅力、歷史人物的情懷,使歷史學科的知識性與思想性融合起來,做到在潛移默化中完成教育目標。
如在教學“革命先行者孫中山”一課時,教師可設置“初識孫中山—走近孫中山—再識孫中山”三個教學情境,進行師生互動,將歷史事件與人物情懷相結合,鮮活人物形象。首先,在課前播放“孫中山的演講”視頻,讓學生初識孫中山,感受孫中山的革命激情;其次,指導學生快速復習近代以來簽訂的不平等條約,以及這些不平等條約是如何導致民族危機加深的,一部分具有先進思想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然而從洋務運動到戊戌變法再到義和團運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以此啟發學生思考中國該走什么樣的道路;接下來用南宋詩人陸游的詩句“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過渡,出示孫中山的照片與生平介紹,把孫中山放在時空大背景下講述,讓學生走近孫中山;最后,通過分析孫中山《上李鴻章書》中的部分內容以及孫中山在檀香山的演說,展現孫中山的思想轉變及救國救民的抱負。讓學生再識孫中山,領悟偉人以國事為己任的情懷。
(三)創設思辨情境,增強學生的價值判斷
家國情懷教育中的價值判斷是歷史教育中的高階要求,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歷史思維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做正確的分析與評價。為此,教師需要創設思辨情境,設置有啟發性、挑戰性的問題,鼓勵學生主動參與,引導學生思考之后相互交流觀點,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使之真正理解歷史,促進其思想情感的升華,最終達到塑造學生品格的目標。
以“東漢的興衰”一課教學為例,教師可緊扣課題“興”“衰”兩個要點,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展開比較分析。首先,將“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做正向比較,找出兩漢初期興盛的相似原因;其次,將“光武中興”與東漢中后期的“衰落”做反向比較,得出東漢前興后衰的原因,使學生在比較中明得失;最后,聯系當下,揭示歷史規律與啟示:國家的強大離不開穩定的社會環境和政治環境,統治者要以人民的利益為中心,采取恰當的政策和措施,要善于用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再如教學“抗美援朝”一課時,教師可提出一個問題:面對朝鮮的請求,中國要不要出兵?之后將新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力量與美國做比較,組織學生多角度分析,得出中國抗美援朝的原因是保家衛國,明確中國決定抗美援朝的正義性、正確性。透過現象看本質,將歷史思維訓練與家國情懷教育融為一體。
四、豐富課外實踐,實現篤行致遠
課堂教學是家國情懷教育的主陣地,加強對歷史課外活動的指導,是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補充。教師可通過拓寬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課外實踐,近距離觸摸歷史,增強學生的切身體驗,真正讓家國情懷教育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一)開展歷史紀念活動
學校可以定期開展歷史紀念活動,如開展“清明祭英烈”活動、傳承“五四精神”活動、“國家公祭日”活動等。另外,學校還可以在一些重大歷史事件周年紀念時開展紀念活動,如開展“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2018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2019年)”“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2021年)”等系列活動。
(二)參觀歷史遺址紀念館、博物館
老師鼓勵學生課外參觀歷史遺址紀念館或博物館,如“黃山區譚家橋紅軍北上抗日先遣隊紀念館”“涇縣云嶺鎮新四軍軍部舊址紀念館”。革命文物凝結著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展現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英勇奮斗的壯麗篇章,是革命文化的物質載體,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的力量源泉。教師還可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收集本地區的一些紅色歷史事跡、故事、歌謠等資源,讓學生將收集到的紅色文化資源在課堂上交流。學生通過考察遺址,收集與整理資料,將鄉土資源與歷史教材內容進行融合創新,增進其對于歷史的直觀感受,激發學習歷史的興趣,加深對教材史實的理解,樹立熱愛家鄉的良好品德,有效培育學生的家國情懷。
綜上所述,在歷史教學中,教師只有從重視家國情懷教育,拓寬家國情懷教育的途徑入手,實施有效的教學策略,守正創新,篤行致遠,才能將家國情懷教育真正落地,最終實現歷史課程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牛彬.初中歷史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策略[J].文理導航,2020(4).
[2]吳雅宏.論初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教育的滲透[J].啟迪,2021(5).
(責任編輯:趙昆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