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新珠
隨著我國新課程改革的全面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不僅要傳授給學生課本上的知識,還要將知識進行有效延伸,引導學生多接觸一些課外知識,做到課內外的有效銜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不斷積累學生的閱讀經驗。如果在教學中只局限于書本中的內容,學生學習起來難免會覺得枯燥、乏味,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會越來越低。只有在教學中以教材為核心,將知識進行拓展,尋找課內與課外知識的共性,才能調動學生的求知欲及課上的專注力,從而為學生展現出生動、趣味、多樣、豐富的語文課堂。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充分調動學生課堂上的主觀能動性,通過課外知識的引入,能夠豐富學生的語感和認知,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內外結合的重要性
(一)增加閱讀量
近些年,廣大師生以及社會各界對閱讀的重視度越來越高,小學語文教學也在不斷強調學生的閱讀質量、閱讀效率和閱讀方法等。閱讀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靠的是日常的積累。長時間的閱讀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思想高度,不斷積累大量的閱讀知識,打下堅實的閱讀基礎。在閱讀中不斷增加閱讀量,能夠獲取豐富的知識和無限的樂趣,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反思能力和理解能力等,使學生的思維也能得到一定的拓展和創新,使學生獲得語感和思路。
(二)提升閱讀速度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在閱讀的長河里,有了一定的積累和閱讀量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就是閱讀速度。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閱讀任務,捕捉信息深入理解需要一定的閱讀技巧。課內外結合的閱讀方式,能夠讓學生打開思路,收獲的知識更有廣度和深度,通過略讀、精讀等不同的閱讀形式,提高自身的閱讀速度。在閱讀中學生經常采用默讀的方式,通過默讀能夠逐漸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對文字信息也有較強的梳理能力,課內學習后,能夠自主去搜集相關的資料,利用閑暇時間結合課外材料進行閱讀,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和閱讀水平。
(三)加強閱讀主體
課內外結合的閱讀方式能夠幫助學生走向自主、自立和探索的空間中,需要學生自主閱讀相關的內容,獲取閱讀思路并參與討論和溝通,由課內所學知識延伸至課外,需要通過自身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去構思文章,產生閱讀聯想,能夠有自主意識對文章進一步分析和思考,加強學生的閱讀主體,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由以往被動的學習態度轉變為主動的學習態度,這種積極性來之不易。
(四)激發閱讀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句話很簡單、很普遍、很實用。小學階段是一個學生形成良好品質、行為規范和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通過興趣的吸引,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是當前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內容。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果能夠以興趣為核心來挖掘學生的閱讀潛能,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何嘗不是一件有意義的事情?閱讀興趣是今后閱讀道路上的前提基礎,也是學生形成持續閱讀的一種動力。作為語文教師,需要在教學時深入挖掘教材內容,創設具有趣味創意的閱讀方式,使小學生能夠全身心投入閱讀之中,從閱讀中領悟人生、體會內涵,培養學生的情感態度,激發學生豐富的想象力和創新力。
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內外結合的有效策略
(一)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性格活潑好動、熱情開朗,對外界事物充滿強烈的好奇心和新鮮感。在開展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創設多樣化教學模式,吸引學生的專注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他們能夠積極地參與到閱讀活動中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熱情。
1. 開展讀書交流會
學無止境,只有保持長時間的閱讀,才能獲得更多的領悟,提升自己的知識內涵和文學素養,包括看問題的角度都會很獨特,有自己的主見和觀點,內心會感到十分充實。在很多優秀經典書籍中都蘊藏著作者的人生感悟,通過閱讀能夠收獲深刻的道理,對文章有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都會“留白”,為了能夠更好地去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作為語文教師應當教會學生如何填補空白,激發學生的情感,獲得更多的感悟能力,這樣一來對閱讀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想讓學生能夠在閱讀能力上有所提升,教師可以開展讀書交流會,要求學生每周閱讀一本書,在閱讀課上可以相互交流。學生可以為大家介紹自己閱讀的書籍,成為一名小小講書人,把自己認為的精彩片段、熟悉的故事情節、喜歡的人物特點等與同學們進行分享交流,談一談自己的感受。
在“讀書交流會”活動中,學生看的書籍紛繁多樣,有的學生喜歡童話故事,分享了《安徒生童話》《綠野仙蹤》《一千零一夜》等;有的學生喜歡推理類的書籍,分享了《哈利波特》《拉塞瑪婭偵探所》等;還有的學生喜歡幽默風趣的漫畫故事,分享了《米小圈上學記》《貓武士》等優秀書籍。這樣的讀書交流會,能夠讓學生感受到不同類型的書籍有不同的感受,學生之間相互推薦、相互交流,聲情并茂地進行講述,對學生而言是一場心靈的觸動,這樣的活動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興趣,使他們沉浸在閱讀的喜悅之中。
2. 開展朗誦大賽
讀書交流會的活動比較舒緩,屬于一種靜態下的活動內容,為了能夠使閱讀課堂活躍多樣,教師可以采用一些動態活動。比如可以讓學生共同參與“朗讀大賽”,以競爭的方式進行,將學生分為多個小組,為小組來爭取榮譽。可以進行個人朗讀、團體朗讀,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和練習,讓學生做好充足的準備工作后進行比賽。這樣的閱讀活動,能夠促進學生的積極性和行動力,提高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為了取得良好的成績,加強自我練習,感受到閱讀與快樂并存。同時,這樣的活動方式,能夠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通過朗誦大賽,還能培養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樹立學生的自信心。
3. 開展戲劇表演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根據課文內容來組織學生進行戲劇表演,在語文教材中不是每一篇課文都能進行表演,尤其是選擇一些故事情節曲折、人物較多的文章,這樣能夠激發學生的表演欲望。戲劇表演看似簡單,實則具有一定的挑戰性,尤其文章中涉及到不同人物的時候,學生需要細讀文章,充分了解人物的特點、揣摩人物的心理特征。這樣一來,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加通透,在排練中和演繹時不斷加深印象,用戲劇表演的方式來詮釋,深入理解文章內涵,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
(二)指導學生閱讀方法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全面的指導,使他們熟練掌握閱讀相關的方法和技巧,挖掘學生對閱讀的欲望和思維,由課內延伸到課外,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和閱讀效率,使學生能夠學會閱讀、喜歡閱讀。語文課堂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主陣地,教師就是學生的引路人,不斷為學生提供知識營養,通過課內外結合的方式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1. 瀏覽速度法
要想讓學生在閱讀量上有所提高,就要先提高學生的閱讀速度,傳授有效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讓學生采用瀏覽速度法來提升閱讀速度,也就是在閱讀過程中按照規定的時間閱讀完相應的數量。在開始階段,有的學生難以完成,那么就要加強學生的訓練,準備一張白紙遮蓋住書中的內容,閱讀完一行后把遮蓋部分逐行往下拉,這樣一來眼睛能夠集中閱讀,不會來回重復左右移動,增強眼睛的視覺廣度,提升閱讀速度。
2. 品位精讀法
在閱讀一些優秀的經典書籍時,書中蘊藏著很多精彩內容、美文佳作,一些寫作手法、詞匯句式等非常吸引眼球,學生在進行閱讀時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地精思熟讀,將文中的重點內容、疑難內容用不同顏色的筆進行標記,在書頁的空白之處進行備注、評語等,體會文章的立意構思,揣摩文章的布局謀篇,同時欣賞文中的好詞佳句。
(三)指導學生讀書筆記
在學習階段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筆記是記憶的儲存器,一個人的記憶是有限的,養成做筆記的習慣,不斷積累,從筆記中能夠獲取新的收獲。在閱讀過程中,遇到一些感悟深刻的句子或段落時,及時將自己的體會記錄下來,同時把書中的好詞、好句進行摘抄,時間久了就能夠體現出精華之處,都會轉化為內在的東西。另外,在閱讀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閱讀提綱,讓學生能夠有針對性、目的性地去閱讀,還可以讓學生自己寫閱讀提綱。通過設置的一些內容,能夠帶著問題去閱讀,邊閱讀、邊思考,這樣的任務驅使學生自主閱讀,深入揣摩文章含義。
課內外閱讀的有機融合不能只停留在教材中,要想讓學生的閱讀能力有所提高,就要讓學生充分掌握閱讀技巧和方法,將所學知識、閱讀能力應用于生活之中。在日常閱讀中,教師要加強引導,讓學生多讀、多看、多寫、多練,提高學生的口語交際能、思維發散能力以及文學素養。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語文教學活動中,課外閱讀的指導不能忽視,通過課內的嚴格訓練中,加上課外大量的閱讀,并掌握多種閱讀方法和技巧,學生會“得法于課內,受益于課外”。作為小學語文教師,要在課堂上積極創造出更多的條件,科學指導學生多讀書、會讀書、巧讀書,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