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夢田
高中生物是一門以概念為核心的學科,課本上的內容相對抽象,對學生邏輯思維、思考能力及分析能力均有較為嚴格的要求。高中生物學與自然、社會生活緊密聯系,通過恰當情境輔助教學,可以將單調乏味的教材知識變成感性知識,從不同視角幫助學生了解生物內容,從而有效提升生物課堂教學效率,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本文從目前生物教學狀況出發,就如何運用情境教學助力學生更好地學習高中生物課程知識提出了一些策略,僅供參考。
一、情境教學概論
情境教育法實質是利用特定情境挖掘學生生物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即教師在傳授知識過程中注重創造或模仿情境,這種情境可以以問題式、生活式、實驗式出現,其目的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會到知識真諦,從而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教師傳授的生物知識。情境教學重點在于使學生真正體會到生物學習的樂趣,增強學生對知識的真實感受。此外,情境式教學能有效減少學生對生物知識的理解難度,并有效調動學生學習熱情,保障學生能夠自覺地跟隨教師教學思路和腳步前行,將學習精力投入到生物學習活動中,維持優良的生物學習狀態,針對所學生物知識進行細致記憶和研究,加深生物知識學習印象,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作用。
二、高中生物教學中情境教學應用原則
(一) 堅持以生為主原則
在傳統的生物教學中,教師是生物課堂上的主體,教師控制著整個課堂,而學生始終處于被動聽課的狀態,這就削弱了學生的自主性,限制了學生的創新思考。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可以主動地獲取、吸收和內化生物知識,并在一定程度上自主解決生物學習難題。在高中生物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主動獲取知識,并把所掌握的知識與教師所設定的情境相結合,將課堂上所學知識內化于自身生物知識體系。其次,在情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培養學生的獨立意識,在認知過程中,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動手、動口及思考的空間,以提高學生自主性。再次,在創設情境時,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究能力,每個人都有一種天生的求知欲,而學生的學習正是這種求知欲的最直觀體現。因此,教師要在創設情境時添加一些思考和提問,這樣才能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最后,教師要創造有利于學生個人思維發展的情境。在情境創設中,除了要讓學生了解生物知識結構,掌握基礎生物內容外,還要加強其學習生物知識的能力。
(二) 堅持以體驗為主原則
學生的生物情境學習可以從四個方面進行表達,如下所示:其一,在教師引導下,學生進入情境。其二,根據情境和教學內容做出假設,再在認知過程中,對假定進行反復檢驗,最終形成對知識的新認知,使得學生各個階段的學習能力都會有相應地提高。在情境教學中,學生會從不同角度進行情境學習。教師在創造情境時,需結合其自身特點,創造出適合學生原有生物知識學習水準的相應情境,從而指導學生掌握知識。
(三) 堅持平等原則
在傳統生物教學中,大多教師均忽視了學生主體性,導致學生被動學習,制約了學生創造性和思考能力。新課程實施以來,我國高中教師逐步從“教”的“主宰”轉變為“指導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借助教學情境指導學生靈活學習新知識,并在這一過程中協同提高自身教學水準,確保“教”與“學”協同發展,實現師生協調發展。
三、基于情境的高中生物高效課堂構建策略
(一) 設計問題情境,點燃學生興趣
在高中生物教學時,教師可以通過創造問題情境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例如,在教學“胚胎工程”課程時,教師可以先向學生詢問生活中與胚胎發育結構有關的問題,使得學生將生物知識和生活相互結合,并指導學生獨立思考,如果學生針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毫無想法,教師可以通過一些游戲來激發學生好奇心。如在猜字謎中,教師可以提出問題,即“麻屋紅帳加白胖子是哪一種食物?”有學生答道“花生”,教師則可繼續提問“花生是怎么長出來的?”教師按部就班地設置問題,將學生帶入到學習情境內,使其與教師一起探究生物的秘密。此外,教師還應在平時實驗教學中,為學生提供合適的問題教學情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和領悟生物知識。在做實驗前,教師可以向學生提問“該實驗所需的材料是什么?”“在這個實驗中,哪個是一個獨立的變量?”在做實驗之前先詢問學生,即可讓學生有更多想法,使得其在后期做實驗時更有目標,也會變得更加謹慎,防止學生出錯。
(二)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直觀情境
隨著教育信息化進程的加快,高中生物教學內容日益豐富,教師在教學方法及展示方式上也有了新的變化,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信息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并通過與課堂情境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出良好的學習情境,從而提高學生求知欲和自信心。教師在制作生物教學課件時,通過圖片、聲音、視頻等多種形式向學生展示復雜、抽象的生物知識,從而加深對教學內容的認識,增強學生情感意識,激發學生對生物問題的思考與探索,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例如,在講解高中生物“植物的激素調節”時,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教學設施,將有關植物生長的實例錄像呈現在課堂上,增強生物教學直觀性,著重講解激素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同時,教師也可以根據這些植物的成長情況,指導學生分析其在成長過程中的不同之處,從而了解植物的成長與發展過程。另外,為了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生物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交流與探討,加深學生對生物知識的認知。
(三) 優化情境教學,轉變師生角色
學生是生物課堂的學習主體,只有把其學習主動性激發起來,結合學習內容設置問題,才能真正幫助學生解決問題。所以,在生物課堂上,教師要注意教師和學生的角色轉換。在生物學教學工作進行時,教師要善于運用角色轉化方法,驅使學生從接受知識的人變成主動獲取知識的人。
例如,講解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內容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學習情況提出問題,引導學生就目前抗生素使用情況進行探討,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增強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通過網絡交流平臺等形式,引導小組協作和交流,豐富生物教學內容。在具體教學時,如果學生遇到學習問題,教師應及時給予其幫助,使其助力學生糾正學習時的不足,使得學生主體性得到保護,持續增強生物學習興趣以及信心。
(四) 創設生活環境,知識回歸感性
為了提升生物教學的有效性,生物教師應結合學生所熟悉的各種生活現象創造生物學習情境。眾所周知,生物是一門以生命為根基的學科,教材知識來自于生活,教學目的在于針對生活中的現象進行闡釋,所以教師要將生物學知識和學生生活現象聯系在一起,使學生能夠從生活中獲得知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的知識學習及實踐能力。
例如,講解“細胞呼吸”課程時,教師即可創設這樣的生活情境,即水果久放便會失去甜味,牛奶久放會變質,在稻田里長期堆積的谷物會逐漸變得濕潤,而且會出現灼熱之感……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既往生活經驗,針對教師所創設的學習情境做出反應,教師借機向學生解釋細胞呼吸產物有酒精、水、二氧化碳等,而且還能產生能量,使得學生自然而然地了解細胞呼吸概念。
(五) 營造實驗環境,培養求知欲望
高中生物是以觀察與實驗為基礎的一門學科,新課程對學生綜合素質的要求,包含了要提升學生實驗能力。高中生物實驗以及高中生物理論知識的講解區別在于實驗教學更符合學生興趣點,通過應用有效的實驗教學手段,能夠形象及直接地展示生物知識,而且在生物實驗教學過程中,可以協同鍛煉學生問題分析能力、創新能力以及探究能力。相比學習枯燥的理論式生物知識,學生更樂于完成生物實驗,當學生成功做生物實驗后,會產生溢于言表的喜悅之情,而且這種心情會伴隨學生后期學習過程,持續激活其在實踐中探究生物知識的熱情和潛力。
例如,在講解細胞失水和吸水時,教師即可在生物課堂上展開演示實驗,將一根不新鮮的蘿卜和一根新鮮的蘿卜條分別放在清水和蔗糖混合液中,讓學生去觀察,進一步探究實驗結果緣由。在具體講解細胞中水的過程中,教師將新鮮小麥種子放入一根試管中,用酒精燈將其加熱,過了一段時間,管子上會有水滴浮現,借此建立實驗情境,使得學生進一步思考“結合水”和“自由水”,加深其對這一部分知識的記憶程度。
(六) 設置表演情境,輕松掌握知識
將適當的表演情境引入到高中生物教學中,可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使學生能主動地接受和使用所學生物知識。在這種教學情境之中,學生可以自由表達自身情緒,促進思想和腦力活動,自覺地主動參與到生物學習活動中。為此,教師要根據學生心理需求,將表演元素合理地融入到課堂教學中。例如,在教學“細胞膜”相關知識時,讓一名學生充當“細胞膜”,而在該學生左側的同學則是細胞中的一種物質,如抗體、激素、代謝廢物等,站在這位學生右手邊的同學是薄膜外面的物質,比如營養物質、病毒、細菌等。有些“物質”希望穿過“細胞膜”,這名學生則會說:“我是抗體,你能不能把門打開,放我出去?我要去做志愿服務。”通過這種表演情境教學方法,使得學生通過表演形式,把細胞膜的作用以臺詞的方式生動表達出來,從而令學生靈活記憶生物知識。
(七) 關系圖表情境,建構知識體系
高中生物學概念復雜,知識點體量龐大,而且很抽象,教師可以通過結構圖形式把知識按照一定的聯系表達出來,這樣就可以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把既往時期所學零散知識點變成更加清晰、生動的內容,讓學生可以清晰地記住和運用生物知識來解決問題。此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自行設計知識點關系圖,使其能從自身認知、記憶和理解的需求中,利用某種建構技能,先弄清楚課本上的有關內容,再歸納出不同概念之間的聯系,并將這些知識聯系起來,組成完整的生物知識關系圖,鞏固學生生物學習基礎。
綜上所述,通過創設各種生物學習情境,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興趣,使學生積極地投身于生物學習及實驗之中。同時,運用不同情境教學方法,能夠靈活地將不同教學方法相結合,從而達到提高生物教學效果的目的。因此,在后期課程生物教學時,教師應注重更新生物教學思想,在課堂中融入各種情境教學理念,以使得學生在豐富的學習情境下感受生物知識的樂趣,打牢生物學習基礎,并持續提升生物學科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