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海燕
以軟陶為媒材,融合剪紙的表現形式,學生在軟陶制作過程中,可以充分感受傳統文化魅力,審美能力與創新能力獲得提升。我們通過第二課堂、社團活動以及常規課堂,師生共同探究適合小學生的《軟陶(剪紙)》課程的課堂教學方式,拓展新的題材內容和造型方法,始終堅持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創新。
一、傳承創新
《軟陶(剪紙)》課程的課堂教學,在嶺南版小學美術教材的教學內容基礎上進行開發延伸,從《大魚和小魚》《抓髻娃娃》《克隆動物園》到《我們的小海魚》《拍手歌》《有故事的大花瓶》等,最先在常規剪紙課堂運用紙質材料完成作品后,再用軟陶材質進行題材內容及表現形式的鞏固和拓展。繼承的方式具有多樣化和多重化,與創新不可分割,二者相輔相成,創作出具有民族特色和現代性的作品。
傳統的剪紙紋樣,保持著中華民族文化的遺風古韻,具有獨特的魅力,卻不能一味地模仿傳承,否則缺少生氣,無法貼近生活?!盾浱眨艏垼氛n程的創新之處在于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再創造,以軟陶材質代替紙質材料,對剪紙的題材、色彩、造型等方面進行創新,造型表達更具匠心,作品內容更豐富,既保持剪紙的藝術性、欣賞性,也增添作品的實用性,展現學生的個性和創造力。
二、多元實踐
1.常規課堂
以第二課堂、社團活動的形式,探索現代材質軟陶與傳統剪紙藝術結合的教學模式,充分利用軟陶的材質特色和應用性能,把《軟陶(剪紙)》課程的實踐研究成果有效地滲透到小學中高年段的常規課堂,孩子們在學中玩,玩中學,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目標、態度情感和價值觀的培養上,比傳統紙質剪紙課堂更高效,突出了現代材質應用的教學優勢。軟陶公開課《年年有余》的展示,引起了廣泛關注和探討。
2.社團活動
2019年在深圳福田表達“童味美術”工坊活動中,面向全國進行制作活動展示;2019年作為中小學唯一的參展單位,參加第十五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博覽會,作品《十二生肖》獲文博會銅獎,《南方都市報》《深圳晚報》和《南方教育時報》對梅麗小學陽光陶客坊亮相文博會分別進行詳細報道,推動了課程教學的普及發展,增添了課程項目的影響力。
3.線上微課
為更利于課程的多樣傳播及推廣展示,探索小學設計制作創新的教學實踐,將手機微課引入了軟陶課堂。主題突出,成果簡化,用時簡短,課程研究內容容易表達,研究成果容易轉化,高效地解決了課堂的重難點。在與深圳市元平特殊教育學校結對教學活動中,小學聾啞部的孩子們觀看微課后,在課時內充分領會,并在老師的指導下,出色地完成了軟陶制作的剪紙作品。
三、交流推廣
《軟陶(剪紙)》課程在師生共同探索下,現已“春色滿園”,深受學生的歡迎,并得到專家、同仁及社會的認可和贊許。師生作品先后在關山月美術館和深圳市市民中心展廳展出,并作為禮品贈送與香港、臺灣和美國洛杉磯等地訪問的中小學校,作品被外界稱贊獨具特色,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風采,成為文化交流的紐帶,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融合。
軟陶課程案例《年年有余》發表于《中國中小學美術》2019年11-12期合刊,2021年被中國知網轉載;論文《陶間紙韻論傳承》收錄于《童味美術——深圳市福田區中小學美術特色項目創建研究成果匯編》中;《讓剪紙立起來》于《軟陶課堂——中小學特色教學課例》發表,進一步將課程項目推廣輻射;《紙韻陶味——小學《軟陶(剪紙)》課程探索與實踐研究》獲深圳市2021中小學生藝術展演美育改革創新優秀案例一等獎。
傳承需要創新,創新促進發展?!盾浱眨艏垼氛n程正是秉承這樣的理念,通過對作品題材內容的拓展,制作技法的借鑒,表現形式的創新,以及活動課程和常規課程的形式,推動學校美術特色教育的發展,探索出了一條屬于自己的傳統民間藝術傳承與創新之路。
責任編輯 韋英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