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釗 張延奇


摘要:近年來,諸多高校的非機動車保有量呈快速增長態勢,給高校的交通安全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完善的校園交通規劃、科學合理的交通管理,可以為高校師生提供舒適、和諧、安全的環境。文章基于山東建筑大學校園的現狀,通過問卷調查和實地調研等方法,分析高校非機動車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并從完善校園非機動車停車規劃和加強校園管理兩個層面提出高校非機動車問題解決策略,旨在解決高校的非機動車治理問題。
關鍵詞:非機動車;交通規劃;綠色交通;安全教育;精細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TU984.14;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9436(2022)08-0-03
0 緒論
隨著大學校園建設步伐的不斷加快,許多高校興建了新校區或分校,新校區或分校的規模不斷擴大,使得宿舍區和教學區之間的流線較長,高校內部人員對車輛的需求也逐步加大。非機動車數量激增已成為全國高校的普遍現象,校園內非機動車“多、亂、雜”,給高校的安全管理工作帶來了嚴峻挑戰。
本次研究與實踐,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通過實地調研、現場訪談和問卷調查等方法,系統梳理校園非機動車現狀及問題,編制了校園非機動車停車規劃,旨在為其他高校的校園交通規劃和建設提供借鑒經驗。
1 現狀、問題及原因分析
1.1 現狀分析
實地調查發現,校園非機動車存在“多、亂、雜”的問題。截至2021年3月30日,學校電動車保有量已經超過4 800輛,共享自行車682輛,私人自行車300余輛。清點上課期間教學區非機動車數量后,發現教學區共有1 522輛非機動車,其中停放在博文樓和圖書館前的電動車數量居前兩位,主要原因是學生日常課程大多集中在博文樓,去圖書館自習的同學也較多(見表1)。此外,校園內充電樁總量236樁(見表2),大多露天布置于松園、竹園和梅園宿舍樓的南北兩側。
1.2 問題總結
筆者總結了學校非機動車存在的以下五點問題。
第一,現有停車設施資源配置不當。一方面,有些地方有非機動車停放,但是缺少停車標線或停車標線模糊;另一方面,部分有停車標線的區域停車位利用率不高,存在大量非機動車停車位空置的情況。
第二,違規停放,干擾正常交通。非機動車停車不規范,如在教學區,大量的非機動車被停放在各類建筑附近的人行道上,破壞了步行系統的連續性。此外,非機動車違規停放于機動車停車位,干擾了機動車的正常停放。
第三,充電樁布置不合理。校園內的充電樁主要分布于宿舍樓南北兩側,大量非機動車在此充電停放,違規占用消防通道,埋下了消防安全隱患。
第四,路緣石下方未設置臺階,或臺階被機動車或非機動車阻擋,影響了非機動車的正常停放。
第五,在學生上下課高峰時段,人行和非機動車行、非機動車行和機動車行相互干擾,加劇了校園內的交通壓力。在上下課高峰期,道路上人流量大,行人、非機動車與少量機動車會相互干擾。
1.3 原因分析
1.3.1 客觀背景
校園面積大,缺少對靜態交通系統與校園空間布局、功能分區、交通組織等多方面的統一考慮。宿舍區離教學區距離較遠,增加了學生在校園里的出行負擔,因此很多同學選擇自行車、電動車作為代步工具,以節約時間。
1.3.2 非機動車購買特點
通過問卷調查與訪談發現,校內大學生以宿舍為單位或兩三個人組團購買的情況較為普遍,且宿舍中如果有人購買非機動車,其他室友會競相購買。
1.3.3 充電樁布置原因
電動車充電樁主要布置于宿舍區,許多同學夜間將非機動車停放于宿舍樓一側,占用了宿舍區消防通道,給宿舍區埋下了較大的安全隱患。
2 高校非機動車治理對策
針對現存問題,結合校園的實際情況,通過調查問卷、訪談等形式充分了解學生意愿,筆者從完善交通規劃與優化交通管理兩個角度,提出高校校園非機動車治理對策。
2.1 完善校園交通規劃
本次規劃追求“綠色交通、慢行交通、安全交通”的目標。綠色交通強調構建校園步行和公共交通體系,鼓勵學生步行出行、校園公交出行;慢行交通強調步行優先的理念,注重完善步行交通體系,以及營造步行環境;而安全交通強調規劃設計和管理手段,減少人車沖突,保證交通安全。
2.1.1 完善停車位規劃
本次規劃提出設置禁停區和彈性停放區、完善停車設施、細節化標線處理等對策,以構建安靜、安全、綠色的交通環境。
(1)設置禁停區和彈性停放區。一方面,在宿舍樓周圍的消防通道區域設置禁停區,并設置相應的標識;另一方面,用餐高峰期等特定時間段在餐廳門口等停放需求量較大的區域設置彈性停放區,允許學生暫時停放,并通過標識牌標明彈性停車位的使用時段。
(2)完善停車設施。根據調研時發現的非機動車停放需求,在考慮合理性的同時,重新規劃非機動車停車位,解決停車設施資源配置不當的問題。通過完善標志、標線設置等措施,完善停車位規劃。
(3)加裝隔離護欄等交通設施。對路邊未設置機動車停車位的路段,采取加裝隔離護欄等交通設施,減少機動車、非機動車與行人之間的相互干擾,避免沖突。
(4)細節化標線處理。基于部分教學樓樓前道路空間,考慮機動車與非機動車的停放問題,在公共出入口與斜坡區每18米(可按平行式停車方式停放3輛機動車)設1處2~3米的禁停區,在禁停區放置供非機動車上坡停放的臺階,并禁止車輛停放,為非機動車停入指定停車區域提供便利。
2.1.2 完善充電樁規劃
(1)科學選址,合理布局。當前充電樁主要露天分布于宿舍樓兩側,露天布置存在安全隱患,而且學生將電動車停放在宿舍區充電,也埋下了消防安全隱患。集中統一布置充電樁并安裝雨棚,不僅有利于進行集中的充電管理,也有利于消除宿舍區的消防安全隱患,防止充電引起火災等風險。規劃團隊經過調查,提出兩個充電樁選址方案,一是在學校西南側的廢棄籃球場設置充電樁,二是在學校土操場東側設置充電樁。經過選址合理性論證后,將充電樁的位置遷移至遠離宿舍區的廢棄籃球場或土操場處,并增設價廉的充電樁。
(2)合理確定充電樁數量。考慮學生的需求,合理確定充電樁數量,最終確定充電樁數量為320個,較原來增加了25%,同時引進校外充電樁運營商,為學生提供廉價便捷的充電服務。
2.1.3 引導綠色出行
(1)鼓勵步行出行方式。主要通過以下兩種方式鼓勵步行出行。
第一,優化步行環境。調整校園車行出入口開放時間,引導機動車錯峰行駛,避讓步行集中區域[1],將步行系統與景觀園相結合,改善綠化環境,從而增強校園內步行出行的安全性、便捷性與舒適性。
第二,在校內實行“健步+學分”制度。校園步行或跑步打卡類APP普及性強,具有監督打卡功能,可以幫助學校有效考查學生的鍛煉情況[2]。實行“健步+學分”制度,即引入步行或跑步打卡類APP運營商,并將數據庫接入校園智慧體育平臺。對于大一和大二的學生,可將體育課成績的10%~15%與步行打卡情況掛鉤;對于大三的學生,可將綜合測評中的體育學分與步行打卡情況掛鉤。運用新技術,將步行里程與體育課成績掛鉤,能達到鼓勵學生步行出行的目的。
(2)引入校園電動公交。校園公交具有共享性和安全性的特點。在共享性方面,校園公交作為一種共享品,能夠被較多人使用,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節省校園空間資源。在安全性方面,校園公交可控制速度,減少因為車速過快而造成的安全事故。
要根據學生的日常需求和活動特點,設置校園公交的路線和站點,應覆蓋校園主要的生活區和教學區,同時注重首末站與校園內部城市公共交通站點的銜接,以方便師生換乘城市公交[3]。可在運行線路沿途站點設置標識,采用“招手即停”方式停靠,將校園公交的運行時間設置為7:00—19:00。
(3)投放共享電動車。為了滿足學生對電動車的使用需求,學校可以引入共享電動車服務。主要將共享電動車停放點布設在重要的公共建筑、教學樓的主要出入口和宿舍區附近,以保證校園內任何位置的使用者都能在可接受的步行距離內使用共享電動車。該措施不僅能通過共享資源的方式提高電動車的利用率,同時也有助于改善校園非機動車亂停的現象。
2.2 優化校園交通管理
2.2.1 出臺校園非機動車管理制度
完善校園交通安全管理制度,提高校內交通管理水平,有利于校內非機動車的安全通行,具體措施如下。
(1)實施登記管理制度。校內行駛的電動車,需要同時具備社會資格和校內資格。社會資格,即在校園行駛的電動自行車應當按照規定懸掛非機動車號牌;校內資格,即在校園行駛的電動自行車,應當由輔導員進行統計,以學院為單位,在安全管理處領取校內牌照。
(2)發布非機動車行駛規定細則。發布校園非機動車行駛細則,如校園行駛時速不超過10千米/時,電動自行車僅限在后座載一名12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要求騎行者戴頭盔,禁止無通行標識的車輛在校園內行駛等。
(3)加大對違規者的處罰力度。安全保衛處可建立校園交通征信系統,聯合征信部門,針對屢次違規的學生,將其違規行為列入扣分項,納入校園交通征信系統。如果出現多次交通違法行為,建議將其列入校園電動車禁行名單。
2.2.2 不定期處理廢棄非機動車
廢棄非機動車會占用校園空間資源,破壞校園環境。在登記備案工作完成后,學校安全管理處可以提前下發清理廢棄非機動車的通知,并確保通知下發到位。對于外觀較差的廢棄非機動車,學校可以直接進行處理;外觀細節保持良好的閑置非機動車可以集中放置,并設置兩個月的緩沖期,若兩個月后無人認領,學校再集中統一處理。學校可出售廢棄非機動車,并成立專項財務賬戶,本著專款專用的原則,將此資金用于今后的校園交通規劃和交通治理。
2.2.3 劃分責任分區,院系協商共治
院系協商共治讓大學的內部治理更具協同性和能動性,構建全員參與、協商共治的高校治理體系是建設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選擇[4]。本次校園機動車治理充分發揮了院系協同治理的優勢。首先,由學生規劃團隊根據各學院教學區和宿舍區的非機動車數量、使用頻率和各學院學生人數,將學校主要的非機動車停放區域劃為16個分區,這16個區域主要位于教學區、宿舍區和部分綠化區域。然后學校黨委向各學院黨委明確責任分區,在各學院招募志愿者。學生黨員發揮先鋒模范作用,帶領志愿者值班,將不按要求停放的非機動車移至合理停放區。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已經基本實現了學生自覺規范停放。
2.2.4 建立監督機制
通過學校安全管理處官網和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積極宣傳非機動車規范駕駛和規范停車,介紹電動車違規充電的危害,增強學生的安全意識。設立監督機制,鼓勵學生舉報電動車違規充電、假冒車牌等行為。要充分調動學生和教職工參與學校安全工作的積極性,使校園安全監管由少數部門負責變成學校師生共同監督,從而構建綜合施策、多方發力、齊抓共管、共建共治的非機動車治理體系,減少安全隱患,為構建平安校園作出貢獻。
3 結語
本文研究非機動車規劃設計,創新性地提出“健步+學分”制度和院系協商共治等策略,有效解決了校園內非機動車的相關問題。經過近一年的努力,非機動車治理效果顯著,校內機動車數量和不規范停放現象顯著減少。這為創建舒適、和諧、安全的校園環境作出了重要貢獻,也為其他高校的校園交通規劃和建設提供了有益借鑒。
參考文獻:
[1] 杜婭薇,齊鵬,葉青.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高校校園步行環境評價[J].西部人居環境學刊,2020,35(4):97-103.
[2] 蘇迎冬,馮昊暄,任慧一.校園跑步打卡類APP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應用與發展趨勢[J].濟寧學院學報,2020,41(2):33-38.
[3] 楊鈞月,代富紅,周捷.高校校內交通車路線及站點規劃方法研究[J].山西建筑,2016,42(6):19-20.
[4] 劉靜.院系協商共治推進高校治理現代化的探究[J].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報,2021,20(6):103-108.
作者簡介:申釗(1977—),男,山東濟南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創新創業教育。
張延奇(1996—),男,山東濟寧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城市規劃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