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麗麗
摘 要:隨著持續教學高壓問題,學生的心理壓力日益加重,為改善這一教學現狀,國家教育部門先后實施“五項管理”“雙減”政策等,主要緩解學生的心理負擔,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本文主要目的是豐富學校德育課程教學方式,開發與整合德育校本資源,旨在為學校的德育教學有效落實提供相關參考依據,減輕學生學業負擔,培養學生全面發展,提升學校育人水平。
關鍵詞:“雙減”;德育;校本資源;開發;整合
校本資源是本校在教學實踐中自主開發的教育資源,通常是教師在工作中結合本校的教育理念與學生的實際學習能力編訂的教學規劃或課程,其中包括教師制作的課件、教師設計的題庫、教師編寫的教案、教學中的反思等。這一系列內容都是教師順應校內的教學環境與學生的學習需求而自主設計的教學執行方案,用于彌補課程教學的局限性。關于德育校本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是學校管理工作亟待研究的課題,尤其是在“雙減”背景下,校本資源更具開發空間,通過資源的整合減輕學生學業負擔,提升育人質量,已是當前學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增加綜合實踐活動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指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和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作業布置更加科學合理,全面壓減作業總量和時長,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基于文件要求學校德育教學應減少書面作業,增加實踐活動。實踐活動是德育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元素,學校在培養學生德育品質時,應積極開展研學旅行,加強學生的實踐體驗感,如清潔校園、外出繪畫、農業體驗等實踐活動,讓學生走進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去感受普通且平凡的生活,在生活中重拾歡樂,在生活中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祖國的強大,在與自然環境的零距離接觸中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1]。
為此學校開展陽光之旅系列研學旅行活動,利用行走的課堂,讓學生研有所思,學有所獲,旅有所感,行有所得。用腳步去丈量黑龍江省博物館——聆聽文物的聲音,學生透過古代歷史文物陳列館中的展品去感受流淌在龍江大地上的歷史。從博物館本身的建筑設計到展出的篆刻和書法作品,感受龍江文化藝術的無窮魅力,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用眼睛去感知黑龍江省科學技術館——體驗科技魅力,一樓的航空航天交通展區是學生們最喜歡駐足的地方,航天飛機模型、飛船模型、航空服等等一件件展品展現了科學家的無窮智慧和宇航員們勇于探險的精神,學生們通過參觀了解熱血航天史,感受航天文化,賡續航天精神,樹立報國之志。二樓的實體感受展區有可以自由編曲的發聲樂器、磁力彈椅、靜電發生器、傾斜屋等設備,學生在動手實踐中了解科學知識,拓寬科技視野,提高創新能力。用童心去探索農家菜園——擁抱勞動之美,跟農民伯伯一起播種、育苗、收割……體驗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親歷勞動過程不僅強健了體魄,更磨礪了品質,讓學生更加熱愛勞動,使勞動光榮的文化基因滲透進血液、浸入心扉。用足跡去探尋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強化責任擔當。行走在歷史的長廊,幀幀畫面帶領學生們走近真實的過去,歷史之殤,早已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基因。銘記歷史,不忘國恥,直面未來,他們知道唯有發奮圖強做棟梁,長大后才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通過研學旅行系列實踐活動使學生走出教材去感悟生活,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學會獨立思考,增強學生創新實踐能力,陶冶學生美好情操,在實踐活動中實現潤物細無聲的德育教育。
二、提高課后服務質量,開展“德育+X”實踐活動
《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中還提出學校應提升學校課后服務水平,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根據該意見要求,學校可以適當地改善德育教學模式,在課后服務時間,各小學可以結合自身實際情況開展“德育+X”實踐活動,在課后服務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內容,將德育與課后服務實踐活動有機結合,促進學生德育品質的發展,提升課后服務質量。在德育融合背景之下,繼續開發德育與智育、體育、美育、勞動教育等方面融合的實踐活動,探索“德育+X”融合教育模式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2]。
學校是哈爾濱市紅色文化教育傳承協會成員單位,始終堅持將紅色教育與課后服務陽光社團實踐活動相結合,探索“德育+X”培養模式。在建黨節前開設社團實踐活動紅色課程,在古箏社團、非洲鼓社團、琵琶社團、長笛社團、小提琴社團等器樂類社團中開設《我的祖國》《黨啊,親愛的媽媽》《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等經典紅色樂曲演奏課程。在舞蹈社團、健美操社團開發《紅領巾心向黨》《紅旗飄飄》《中國么么噠》等以贊美祖國歌頌黨為主題的舞蹈課程、健美操課程。在合唱社團開辦《東方紅》《唱支山歌給黨聽》《紅軍不怕遠征難》等經典紅歌傳唱課程。在書法社團、繪畫社團、彩泥社團、STEAM社團等創作類社團中開展“童心向黨 一起向未來”主題藝術作品創作課程。在誦讀社團設立《請黨放心 強國有我》經典誦讀課程。通過“德育+X”實踐活動,將德育和課后服務實踐活動有機融合,使紅色基因的種子在學生心中生根發芽,厚植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讓學生胸懷愛國主義信仰,爭做新時代的好少年!我校課后服務“德育+X”培養模式旨在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在此基礎上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促進課后服務質量提升,與時代共振,和“雙減”同頻,擔負起新時代教育使命,推進“五育并舉”高質量教育的發展。
三、豐富教學內容,拓展德育資源空間
學校在培養學生德育素養的同時,應不斷開發新型教育資源,拓展德育資源空間。在信息化時代,資源是無限的,教師要善于開發與整合身邊的資源,在資源的輔助下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并在實踐中推動德育課程的改革,進而打造學校特色育人方式。學校可以潛移默化地將德育理念貫穿于實踐活動始末,力求在實踐中落實德智體美勞諸育的教育目標。將課程教學與實踐活動進行有效結合,可以最大程度豐富學校德育資源,拓展資源空間,進而實現校本資源的開發與整合,為學生德育品質的培養夯實基礎。就目前小學教學發展趨勢分析,實踐課程的教育成效遠高于課堂教學,實踐課程已成為不同類型學校的教育特色,在實現寓教于樂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助力學生德育素質的提升。
學校充分利用龍江冰雪文化資源優勢,在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冰雪盛景中因時而動、因地制宜,將“冰雪教育”與學校“陽光德育”理念相融合,開發陽光冰雪特色課程體系,趣味冰壺、速度滑冰、雪地足球、冰上保齡球等冰雪特色課程,讓每一位學生樂享冰雪運動,以冰雪運動育德,促進學生良好意志品質的養成。學校邀請專家領航,深化“冰雪運動”內涵,2015年邀請到國家女子冰壺隊隊員、平昌冬殘奧會中國輪椅冰壺隊主教練岳清爽來校進行指導,組建了第一支女子冰壺隊,并在2015年哈爾濱市中小學生冰壺比賽中榮獲冠軍。學校邀請專家指導,深化“冰雪育人”內涵,2017年全國第八屆陽光教育年會在我市召開,我校作為本屆年會的承辦學校,面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展示“陽光冰雪運動”育人成果,與會專家對學校冰雪特色課程體系給予高度評價,并提出指導意見,2018年學校被評為黑龍江省冰雪特色學校。我校在開發陽光冰雪運動課程的同時還將龍江冰雪文化融入到小學藝術課堂,通過冰雪藝術作品欣賞與創作讓學生心系家鄉,情系祖國,弘揚龍江冰雪文化。2020年學校開展《龍江冰雪文化融入小學藝術教育的創新實踐研究》,并成功申報了黑龍江省教育學會2020年教育科學研究規劃課題。2022年學校在北京冬奧會文化公益講壇上進行了題為“筑夢冬奧 相約冰雪”經驗分享,通過系列冰雪活動、競賽活動培養學生努力拼搏的精神和團隊合作的意識,讓學生心中有信仰,前進有方向。我校陽光冰雪特色課程體系的開發,多維拓展德育教育資源,助力“雙減”落實,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綜上所述,“雙減”背景下,學校德育校本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更具有研究意義,本文僅以小學德育教學為參考,從“雙減”背景下學校德育校本資源的開發與整合探索進行分析。在實踐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本校教學環境,立足于學生的實際能力,不斷開發與整合德育校本資源,為學生的德智體美勞諸育發展夯實基礎。
參考文獻:
[1]鄭文慶.聚焦學生核心素養,促進美育整體推進的校本探索[J].今日教育, 2019(11).
[2]金茂峰.加強德育校本資源開發 創新德育工作形式[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 2015(1X).
編輯/魏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