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彬彬
內容摘要:通過網絡教學高中語文名著導讀課《巴黎圣母院》為例,分析自己的課程設計理念和教育認知,從教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幾個方面為立足點,對人物性格、人物關系、人性美丑等幾個角度進行探討,幫助學生在解讀文本的同時,找到更為高效的語文學習方式,增加他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讓語文學習真正做到“言之有物、行之有效、觀之有感、思之有獲”,并嘗試借助網絡教學探索出現代語文教學方式的更多的可能性,在求變的基礎上讓語文變得更加生動有味,貼近生活,讓“語文學習真正發生”。
關鍵詞:《巴黎圣母院》 網絡教學 教學實踐
[背景介紹]
當前,新冠疫情的陰霾仍未完全驅之散盡,教育責任亦重于泰山。“網絡教學”的開展讓全國大中小學生的課堂教學孕育出了新模式,提出了新要求,發展出了新階段。《語文新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科技手段的運用。”
面對全體學生開展網上教學,借助網絡的方式讓學生們“停課不停學”已成為全國教育的大勢所趨。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們在語文學習方式和習慣上還存在著較大的提升空間,從初中向高中過渡當中的轉變學生也是在慢慢適應。這就對身處教學一線的教師們,尤其是像我這樣剛走上工作崗位時間不長的年輕教師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在立足教學要求的基礎上,緊扣“三動課堂”的教學主張和課堂結構及流程再造的一系列要求,于假期開展了具有個人特色的語文教學活動。現以《巴黎圣母院》名著導讀課為例進行具體分析,內容如下:
[案例描述]
《巴黎圣母院》名著導讀課是基于學生對于名著閱讀找不到方向:時間緊、任務重、內容多、盲目讀、人物關系復雜等諸多因素考慮所開設的一節課。本節課主要從“導讀部分”、“作者簡介”、“創作緣起”、“人物介紹”、“內容檢測”等方面展開。每個環節在設計時注意了前后銜接、環環入扣、循序漸進、逐步推入。課前讓學生提前做了相關的導學案,課上進行“預學反饋”。
在“導讀部分”、“作者簡介”、“創作緣起”這幾個方面,主要通過填空題的方式檢查學生所學。因為前期導學案學生自己已經做過,所以課上總體表現得很活躍,絕大部分同學都能夠在互動欄積極的與老師進行互動。
“人物介紹”是本節課的第一個重點。主要從“顏值評分”、“性格特點”、“相關事件”、“命運歸宿”及“人物畫像”這幾個方面對本書的幾位人物進行分析,讓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和“展示交流”。其中前四個部分是課上補充的內容,“人物畫像”是學生導學案上有的。在一步步進行講解敘述之后,書中的幾個主要人物愛斯梅拉達、卡西莫多、克洛德、弗比斯、甘果瓦等人物形象慢慢的在學生腦海里有了各自的輪廓,再讓他們自己用一句話總結出每個人物的特點就顯得水到渠成了。在大家的共同探究下,得出了“人美心善”、“人丑心美”、“偽君子”“花花公子”“現實主義者”這幾個各自人物身上的關鍵詞。而在介紹主人公愛斯梅拉達和卡西莫多的時候,又穿插了和兩人相關的影視片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人物形象變得更加具體可感。每個人物依次亮相之后補充梳理了“人物關系圖”,設計的目的是把之前提到的幾個主要人物進行串聯,以便學生更好的理解人物間的關系和他們各自的個性特點。
課題設計的第二個重點是針對學生前期閱讀的一至四章相關內容進行檢測分析,按照順序分章節講解。主要涉及以下幾個問題:競選“愚人王”的故事、卡西莫多的外貌特征、克洛德是怎樣對待卡西莫多的游行的,卡西莫多有著怎樣的反應、弗比斯解救愛斯梅拉達的經過和“摔罐成婚”的故事等。通過這幾個問題的分析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相關情節,細化有關內容,幫助學生進行“釋疑提升”。
最后是針對本節課的”總結延展“,請學生自己簡單談談關于“真善美”的認識,不過因為網絡教學的局限性,學生沒有辦法表達出太多內容,這個環節略顯遺憾。因而只能因勢利導把這個環節留到課后,讓學生寫成一篇500字左右的小練筆作為周末作業來完成,開學后返校后到課堂上與大家面對面交流。
[案例分析]
一.教學設計——靈活多樣,學思結合,使學生“自覺——自主——自學”
在備課的過程中,深入貫徹務實標準的課堂流程,以“基于任務驅動的預學反饋——基于目標引領的問題探究——基于合作討論的展示交流——基于互動生成的釋疑提升——基于鞏固深化的總結延展”的理念為課堂設計的指導方針,利用現有的條件盡可能程度上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除了每天布置一定的課后練習來鞏固當天所學知識以外,又給學生們在新課學習之前布置一份“濃縮精華”的預學案以作課前導學,這當中包括了如下要求:
(一)現代文、文言文篇目主要包括“資料鏈接”、“自學內容”、“拓展閱讀”;
(二)古詩文補充篇目附上原文及賞析,也可以補充一些鑒賞的方法或意象的解讀;
(三)寫作指導出一些范文給學生分析、學習等。
因為考慮到線上教學的模式,和學生的互動性可能并沒有那么強,大部分時候都要靠自己口述為主,且還要適當考慮學生的注意力分散情況和不同學生的接受程度。因而在課堂教學設計中適當增加了一些相關視頻及課堂習題來增強師生間的互動性就顯得很有必要。學生借以相關視頻的觀看學習,一方面能拓寬他們的知識面,另一方面可以使得較長時間的課堂講解變得不那么乏味,更顯生動有趣。“努力建設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程,應當密切關注當代信息化的進程,推動語文課程的變革和發展”。這也是新課標對于我們日常教學提出的要求所在。
網上和本課相關的影視視頻不多,有限的選擇里有的又因為視頻本身時常過長、不易剪輯、下載不便等原因的桎梏而無法獲取,一度陷入困境。后來還是通過不懈的努力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視頻下載下來,才終嘗心愿。課件的制作過程中增刪幾次,幾易其稿,希望在緊扣課堂內容的基礎上能多些創新的元素加入。做好這份課件后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雖然耗費了不少時間,但一想到能讓學生們學得更有趣,一切辛苦都是值得的。由己度人,每一個課堂環節的設計我都會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果我是學生,我喜歡怎樣的一種教學模式?老是這樣講課我能否接受?在原本的基礎上還能不能做到更好?教學,就該“吾日三省吾身”。
課堂練習是根據本節課所講內容,借助習題的方式讓學生進行自我檢測,看看自己在一節課的語文學習中還有哪些不足的地方,從而更有針對性的進行查漏補缺。因為之前的線上課堂學生除了打字以外沒辦法進行發言,基于這個因素,較多的課堂檢測題挑選的是選擇題和填空題的形式,這樣讓學生能更方便的參與到師生互動中來,而不是僅僅流于形式。
二.教學過程——啟迪心靈,注重互動,讓學生“滿足——期待——歡喜”
課堂教學一直是老師的主陣地,前期的教學準備和課后的追蹤輔導都是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而學生也只有牢牢抓住課堂這條主線,才能真正的學有所得,提高自身的學習效率。課堂上,“注重學習思維的啟發,多提問學生,多給機會讓學生回答,多鼓勵表揚學生,樹立學生學習語文的信心,培養他們的語文學習興趣”是我進行課堂教學的宗旨。“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要求更是牢記于心的教學指導方針。
在講《巴黎圣母院》名著導讀課時,前面花了大約10分鐘左右和學生一起回顧了之前預習的相關內容。沒有直接對答案,而是選擇放手讓學生去答、去說、去表達,就是為了讓學生有參與感,讓他們能真正感受到自己是課堂的主人而非“提線木偶”。后面遇到一些難度較大的知識點,就由老師來進行補充,當然這也并不是單純“灌輸式”的教學——我講你記,不管學生懂與不懂,硬塞硬灌,而是能夠多運用“提示法、問答法”來引導學生,讓他們自己在表達交流、思考探索中找到答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一直認為:教會學生學習往往比傳授知識本身更重要。同樣,在感受書中人物形象方面,也讓學生試著去閉目冥想,在聯系前面所講內容的基礎上閉著眼睛感受出腦袋里所浮現出的畫面,設身處地的把自己想象成主人公,這樣一種情境式、代入式、引導式的教學方法,學生感覺到的就不再是枯燥無聊,而是感同身受,深有體會了。
正是有了滿足,有了期待,他們才會更喜歡。這就如同廚師烹飪一樣,不能總是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手藝天下無雙,“一招鮮,吃遍天”的方式放在當今已經不是很實用了,我們應該多去問問我們的“顧客”——即學生們想“吃”的是什么,對“菜”的口味又有什么樣的要求。這樣才能做出更加美味的“菜肴”,與自己而言亦是“手藝”和個人能力的提升。
此外,寫作在之前一直是師生們普遍比較頭疼的一件事,這次正好借助線上課堂教學,給學生們上了一節名著《巴黎圣母院》的導讀課,并在課后布置相關作業,組織學生對這篇文章進行了讀后感寫作。通過老師前期課堂上的導讀,再加上學生后期對于本書自己的所觀所想,真實的記錄自己內心的感悟,表達自己的心聲。對主人公卡西莫多的學習了解,對卡西莫多和克洛德的鮮明對比,對愛斯梅拉達人美心善的人物形象深刻感悟,學生慢慢就能夠通過書中的文字和自己的思考明白“人高貴的不是外表,而是靈魂”這樣的道理,也正是因為有了讀書的親身感悟與思考,學生寫出來的文章才讓人覺得言之有物,從而幫助學生更好的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樹立高尚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樣促進學生身動,也就能激活他們心動,從而引發神動。
三.教學評價——教師引領,學生主動,令學生“有學——有感——有獲”
每次上完課,我都會在結束之后問幾個聽過課的學生,聽聽他們對于本節課的上課感受是怎樣的,同時也會讓他們提出一些建議寫好教學反思以便自己后面更好的備課、上課。為此,每次布置的家庭作業,除了必要的圈點勾畫意外,我還會借助平臺上提供的“小紅花”、“點贊”、“寫評語”等手段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鼓勵他們更好的完成作業。教學幾年下來,我深刻認識到:身為教師的我們,要嘗試著多去表揚學生,夸獎學生,不要吝嗇自己的贊美。或許不經意的一次小小肯定,就會轉變一個學生學習態度上的大大轉變。
不過,有表揚就要有批評,不能只做“老好人”。如果遇到有學習態度不認真的同學,會及時留言或私下溝通的方式對其委婉提出批評和要求,以幫助學生更好的成長。同時,對于一些在語文學習上比較感興趣的同學,還牽頭成立了語文學習小組,激發他們學習語文的熱情和信心,學生們在討論小組里能夠根據課堂或課下學習的一些疑問和困惑大膽的提出質疑與自己的看法,這是在以前在校學習時所沒有的“奇觀”。
“每個孩子都是一朵花”,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如何更好地發揮他們的長處讓他們能學有所成便是作為“園丁”的我們所要深入去思考并實施的。“親其師,才能信其道”,用人格魅力打動學生的老師會銘刻在學生的腦海里,用“言傳身教”感染學生的老師能活在學生的人生里。作為值得他們學習和信任的人,我們不該因為放松對自己的要求而放松對學生的要求,反而應該做好他們言語特別是行為上的表率,因為我們所做的一切,學生們都看在眼里,記在心里。
正是在這樣的“全情投入”的教與學互相碰撞從而產生出無數大大小小火花的過程中,能漸漸感受到學生身上潛移默化的變化:問問題的學生多了,作業還沒布置就有同學關心今天的作業是什么的同學也有了,期待下一節課老師會講什么的同學也漸漸出現了,這些細小的方面可能并不能帶來什么改天換面的變化,但就如古人所說的一樣:“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當然,網絡教學并不是盡善盡美的,很多方面仍有不足,比如對學生的監督、和學生的互動、學生注意力的難以把握等方面仍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語文學科作為一門“聽說讀寫議”相結合的學科,“字詞句篇語修邏文”每一個方面都不可或缺,少了真實的情境、面對面的交流很多時候課堂教學沒辦法做到游刃有余。所以,必須要和真實的課堂情境聯系在一起才能發揮更大的作用。網絡教學也只是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更多的可能性,而不是取代現實教學的必然性。
在這疫情突發的特殊時期,盡管不能像醫護人員和志愿者們奮斗在疫情前沿,但是作為教學陣線上的一線教師們,大家都在會自己最大的努力保障好每一個孩子的學習,統一服從學校的安排和要求,從學生學習出發,從學情出發,團結一心,共商教學。盡量做到讓每一位家長放心、安心,讓他們知道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學校和老師都會堅定的和大家站在一起,“手拉手,心連心”,不辜負每一份期待,不放棄每一份希望。
教的過程,也是學的過程。所謂“教學相長”在幾千年的中國教育史中世代傳承,繁衍不息。也正是有了這一次網上教學的經歷,給我們帶來了很多新的啟迪與思考,在教學形式上也出現了更多的可能性。在現在看來,這也許是一種困難,但從長遠來看,這或許就是一種未來。通過網絡教學,作為教師的自己也是在不斷吸收,不斷學習,不斷請教。我們想要更好的把知識傳授給我們的學生,我們就要做好充足、充分、充實的準備,這樣我們的課堂才會更有意義,更具深度,才能讓學生信服。未來的教育發展趨勢向我們老師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我們自身也將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只有更好的克服困難,直面挑戰,才無愧于“人民教師”這個稱號。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在教書育人這條道路上,盡管“長路漫浩浩”,但只要堅信:路,會越走越寬,路,會越走越長;路,在腳下,路,在前方。
參考文獻
[1]張東昌:《關于創新思維與語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2]李學榮:《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策略初探》.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
[4]袁一達.網上教學的優勢與不足[j].現代遠距離教育,2008,(5).
[5]多媒體在中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與反思.
[6]張惠莉.互動課堂教學反思.語文報教師版中學總第189期,2001(1-21).
(作者單位:廣西商業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