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勝 代曉冬
內容摘要: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促使人類發展,而教學就是人的教學。“綠色語文”概念,是清華附中語文特級老師趙謙翔先生針對傳統的以升學為目的語文教育所提出的語文教育理念。強調要重視之前被忽視的素質教育,要將語文的知識教育傳遞功能與培養學生素質的育人功能相結合。他主張將傳統語文教育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放出來,以教育改革推動應試教育發展。“綠色語文”教學觀順應了新時期語文教育的發展要求,沖破了在傳統語文教育中出現的一些桎梏與阻礙,與傳統語文教學比較具有前瞻性,能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鍵詞:趙謙翔 綠色語文 教學智慧 教學啟示
對于中小最主要的教學科目,語文被學術界的人們給予了不同的定性,有人強調它的工具性,有人強調他的人文性。以前的語文教學模式,也就是常說的傳統語文教學,又被叫做“灰色語文”。“灰色語文”強調的是以語文知識教學為重點,對知識的識記主要采用死記硬背的方式,將考試升學作為語文科目學習的目標,不考慮學生的其他發展,例如,為人處事,培養人文素養等等都不是傳統語文教學的目的范疇。教學方法與內容固定,學校訓練形勢單調。因此,趙謙翔覺得語文課的教學并不是死板簡單地完成知識點的傳遞,而是應該做好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互動,使教學在這個互動中完成。而語文教育也應該充分展現人文的文化積淀,在教育過程中影響人的思維方式。“綠色語文”是由趙謙翔所倡導的一個新教育理念,以素質教育理論、人本主義理論和新課標改革理想為基礎,建立在足夠的實踐基礎上,遵循了教育變革的總體走向,為教學革新提供了相應實踐經驗。
一.綠色語文概述
趙謙翔先生在《綠色語文及其他--趙謙翔訪談錄》中就指明了綠色語文的不同:“綠色”本身是一個環境概念,其要素,一是純自然的,二是可持續性的。身為綠色語文的“純天然”,則是指工具型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身為綠色語文的“可持續發展”,則不僅僅是“為升學”學語文課,更是要“為人生”學語文課。一言以蔽之,教語文和教作人水乳交匯,而他們正是綠色語文的精神魂魄,接著介紹了很多有關綠色語文的教學案例,闡發自己的教學設想。在《綠色語文的源與流》中,趙謙翔說自己從一開始就是在為應試教育而教書,但在九十年代初期新教育理念的影響下,于一九九三年進行了改革實驗,在一九九六到一九九九年進行的我國教育“九五”工作重點課題研究下的“語文教學與人的發展”成為了綠色語文的源泉。
語文教學的目的并非應對考試,而是培養他們的文化素質。“綠色語文”改革了傳統語文課的教學模式,強調老師與學生間的溝通互動,使學生可以更好地在實踐過程中感悟與掌握語文。語文課應該是一種富有人文氣質的課程,有著更豐富的感情色彩,富有詩情畫意與人文活力。
“綠色語文”是一門注重良好習慣培養的語文課,使學生在掌握語文課的學習過程中對語句文章的精髓繼續加以深刻的探討,形成極具探究奉獻精神的語言教育行為。“綠色語文”強調了對語言文字深厚的情感,表達了對身邊事物和他人的關懷,也表達了對祖國的情感。
二.綠色語文的功能
綠色語文作為一種新的語文教學理念,能夠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有著其符合時代需求的功能。特別是在新時代的今天,作為語文教學的一種前沿思想,必然是和語文核心素養有一定的關聯。綠色語文教育對語文核心素質的培育也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同時在綠色語文教學中也有著陶冶性的功能。
1.綠色語文對培養語文核心素養的作用
在語文核心素養中的語言建構與運用上,綠色語文強調語言學習動機的培養。綠色文言教學不同于以往教學中的“文白互譯”,只有老師教、學生只是被動接受的教學方法,變成了老師不斷進行“范讀”“領讀”“導讀”引導學生“齊讀”,在朗讀中強化學生語感。除了課堂之外,課后老師進行示范,讓學生學習文言的寫作。學生通過朗誦,能夠在其中去感受一下中國古代文言的魅力,進而從中體會意蘊,品味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學習其中優秀的部分,不斷地提高自身的文化素養,在平時的寫作中能夠運用文言。綠色作文的要求主要有三:真實、準確、靈活。語言學習中,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言語訓練,用心的去體悟文言的運用,進行文言學習心得的總結,進而把語言學習當作是樂趣。
注重思維的發展與提升,趙老師提供的學習方式可以外化學生思維過程,學生可以清晰呈現自己思維過程,在完成學習任務的同時,還反思整個思考過程,發現思考過程的不足之處,以此讓自己的思維方式得到轉變。在詩歌教學中趙謙翔先生特別強調對比及遷移法的運用。在作文教學中調動學生的寫作欲望,《自立吧,我可愛的弟子們》就是用詩歌來引入話題,讓學生在詩歌的話語中感受到溫暖和老師的期盼。由此,使得學生們都進行寫作,而且在文章中展示了他們自己的想法,寫出來的內容也不再是空套話,而是富有真情實感、有著詩味的語言。散文教學中允許學生作多元化理解,并引導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種哈姆雷特,在鑒賞課上引導不同的學生對要欣賞的內容有不同的認識。強調要訓練學生的發散性思為,這樣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綠色語文理念下的學生勇于想象,能夠表達自己內心最真實想法,培養學生的情感抒發。學生在學習的過程當中,逐漸的變成學習主角,不在是只會運用題海戰術,只會應付考試的工具人。
注重審美鑒賞與創造,綠色文言、綠色詩歌、綠色作文重視學生對基本知識的掌握,也關注學生審美素養的提升,幫助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審美趣味。趙謙翔在課堂上采用咬文嚼字、替字、換字的方法讓學生真切體味詩中營造的意境。課堂之外,趙謙翔為學生營造濃郁的詩意氛圍,教師帶頭讀詩,激發學生學詩熱情。學生進而進行誦詩、創作詩,從而獲得美的享受。
注重文化傳承,綠色文言要求學生用文言寫個人生活感受,這樣就讓學生覺得自己與文言離得比較近,學習文言文就會相對更加輕松,把它當作是一種表達享受。綠色詩歌教學更加強調學生的文化修養。在熟讀精思中趙謙翔先生不僅自己寫詩,而且還教學生寫詩,學生跟隨著老師的節奏進行舊體詩的創作。通過創作舊體詩,讓他們學習古人煉字、煉句的方法,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綠色語文理念下的教學沒有死板的教條,只有靈活的運用和文化的學習。學生將自己的學習心得用詩歌去表現,生活中的點滴用文言去表達;學生在進行詩歌的表達中可以運用前人的經典,這是他們平時積累的成果體現,也是學有所得的表現。在這些教學中,趙謙翔先生是為了轉變學生的學習動機,讓他們知道對語文的學習不是為了應付考試,應當通過對語文學習來不斷的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傳承優秀的中華文化。
2.綠色語文的陶冶性功能
“綠色語文”是對語文陶冶性功能的研究和探討。從曹明海教授的《語文教育智慧論》中,我們可以認識到語文課的陶冶性教育是指在語文課教育與練習的過程中讓學習者了解語文課的知識,同時兼顧精神素質的提高,以實現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語文教育把培養學生健全的性格當作最基本的條件,以培育學生的文化情感、人文素質。趙謙翔所提出的“綠色語文”以促進全人的發展為目的,關注人文精神與健康個性的養成,并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發展。而這些基本目標,均與語文課陶冶性功能的價值相符。閱讀教學中體現陶冶性功能。趙謙翔先生以讀書為教學手段,并在中國語文課程改革中探究閱讀的新方式與試驗,致力于尋找有效的讀書教學模式。朗讀是人類靈魂的交流活動。在朗讀中,學生能通過朗讀使自己的思維發生改變,心靈得到陶冶。在朗讀中能夠體驗生命與生活,進而探索自己的個人價值與社會性的現實意義,從而建立科學的價值理念,增強對個體生命與社會整體的責任與使命感。從這一點上來說,閱讀對于學生而言具有相當大的熏陶與啟發意義。
三.綠色語文在教學中的啟示與應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教育方式的劣勢更加明顯。這就讓當下的教育家們直接面對了學生的現實基礎。也越來越關注學生的健康發展。“綠色語文”總目標是要“實現人的發展”,這是當下教育教學的一個重要基礎理念。不僅是教育工作者,就全社會來說,每個人都應該認識的,在中學階段的教育任務就是要不斷的提高學生自身的素養,通過教育來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以語文課程本身特征為基礎的語文教學的基本目標,應從內涵與結構上進行具體實現。
1.注重實踐,創新教學
提高閱讀量、強調教學實踐是“綠色語文”改革的特色所在。我們要改革原有的封閉性教學,不要讓中小學生仍然掙扎在固有的課程中,而應使學習者置身于生活與社會性的環境中,體驗其豐富性與可變性。在中國古代的教學中,所有教學目的都是圍繞著語文來操作,但如今的語文課已經只是教材里諸多課程科目中的一種,因此中小學生們只能在有限的時間里運用有限的精力來完成語文課學習。
趙謙翔的課堂教學方式獨具特色,并帶有鮮明的個性特點,他的綠色文言寫作與綠色舊體詩課堂,讓許多老師深刻認識。他鼓勵學生求新存異,培養學生主體意識,開創了“創造性閱讀課”,帶給許多優質基礎教育進行者更多創新性的啟迪。在此影響下,提出“老師風貌”或“老師自我個性”,將是中國基礎教育在學科發展和教學理論研究上嚴重滯后狀況下的另一個突破口。王榮生覺得“教師風格”或“教師個性”指的是“老師對語文教學內容的自由選擇與創生,即在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內涵研究滯后的情形下語文教師對教學內容所做的創新性探索,是老師‘實踐性知識的體現”,并認為即便在中國語文課程與教學內涵研究相對齊備的情形下也應當大力提倡老師的“實踐性知識”。
2.以人為本,加強審美,教學生活化
以學生最初的審美感受,來培育血性、良知與同情心,可叫做語文教育。語文老師在課堂中要對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并在以人文精神為基礎的前提下選取作為教育例子的文學篇章。教師們要通過內涵深刻、含義深邃的文學篇章熏陶的學生情操,豐富學生的見識。同時我們也要用人文精神的視野重新定義傳統的語文教育。以割裂文學基礎、泯滅中華民族基本意識為代價所進行的文學現代化,是沒有遺傳基因的“騾子文化”。在全球人類社會文化發展史上,我國古代文學發展有著輝煌燦爛的歷程,文學現代化的健康發展必須由傳統語文教育的民族性來保障。當代文學精品,是現階段傳統語文教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學課堂上應該以學生多學、多看、多讀為重點。
傳統語文課堂一個劣勢就是重工具,輕人文。輕學生感受、重老師傳授教學是現代課堂的普遍性問題,這些方法都掠取了學習者與文字之間的對話交流,從而導致了學生缺乏學習、讀書的興致。注重人文科學、關注生活,是“綠色語文”的教學內涵。學生學習語文的整個過程是學習者與文字對話交流的重要過程,是陶冶學習者精神情操、讓學習者獲得文化審美心理情感的重要過程。趙謙翔先生提出在素質教育具體實施中要讓學習者注重“口誦心惟”,“總體感受,涵養精神”。總體感受是啟迪和提高生命意識、豐富生命經歷的重要活動,學習者具有更強烈的思維能力。在語文課堂上,學生會用自身的生命經歷、內在的思想情感,去體味和發現生活的豐富內涵。必須關注知識對學習者思想感情和性格上的影響。對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也不應僅停留于表層上,當知識被賦予人文情感意義時,對于知識的掌握、了解與運用都會被提高到一種全新的高度。在語文學科的教育與學習實踐過程中,老師與學習者都應該在與知識的交流中全心全意地傾注自身的人文情感,從而進一步理解知識中所承載的人文意義,使知識顯得更為靈動、充滿了人文氣質。
在語文教育的發展史中,語文教育的變革可以被清晰地了解到。最開始的語文教學以課本為出發點,對在課堂上所觸及到的東西加以深刻的剖析與理解,而忽視了實踐教育和課本以外的教學內容,從而產生了死板的課堂教學方式。“綠色語文”的提倡在觀念上革新了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認為一個好的語文叫應該不能局限與課本之中,同時還應該關注到身邊的日常生活、實際工作,自己親身用心的去體會語言文字的魅力。
3.做教育教學的創新研究者
一個老師,想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除了能夠上好課之外,還應該做一個教育課程研究者。要勇于正視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與挑戰,主動研究新課標,在既有教學方法的基礎上作出相應的變革與創新,在教育教學中積極開展科學研究。趙謙翔先生在“綠色語文”的課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式,從“教死書”到“教活書”,從教學工具到教學改革者。他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寫感悟性的文章,他走在創新與研究的道路上,并有很好的效果。而當下的一個現象就是有些教師局限在傳統教學模式下,不進行課程的教學研究,在羨慕別人的成果的同時,又擔心因創新導致應試分數過低。甚至還有些老師思想依然守舊,按部就班的教學,這樣,他們的課堂就缺少了活力。所以,因此,語文教師要引導學生開發個性,勇于思考。
同樣,老師開展教育科學研究,教育的科學研究是老師通過知識的掌握與實踐,不斷改進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的活動過程。因此,趙老師對綠色語文中的寫作教學不斷地調研、反省,上了一堂作文課,如果還不能取得自己所期望的教學成效,就會進行自我反省,找出問題并解決,提高教學的效果。教師要不斷反思教學實踐,提高效果,要發現自己教學中的問題,進行解決,改進教學。此外,老師也要不斷擴大自己的知識面,以便讓自己能夠在教學上更有進步,滿足學生知識的需求。學,是為了教,要做到學以致用。語文教師必須研究教育資源,并全面發掘教育資源中的育人因素,在教學生語文的同時也教學生做人;另外需要深入研究學生情況,從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和社會接受能力入手,制訂有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教學策略。而老師不但要作教育教學的研究員,還要作教育反思的實踐者,上完一節課及時發現問題所在,找出改善的方法,解決問題。
在基礎教育改革深入推行的今天,趙謙翔的“綠色語文”為中國語文教育界提供了清新的空氣,實現了應試教育與素質教育的融合、知識教學與能力訓練相統一、審美鑒賞與文化傳承相統一,學生在獲得分數的同時,思維品質也得到了提升。也引起我們很多在教師崗位或者即將走上教師崗位的語文教育者的思考。在進入第二個一百年,在新時代的今天,綠色語文的教育理念與實踐給了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新的啟示和思考,打開了新的大門。
參考文獻
[1]馮韻潔.趙謙翔“綠色語文”與語文核心素養[J].課外語文,2021,20(25):91-93.
[2]孫迎迎.趙謙翔教育理念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9.
[3]趙謙翔,蔣文學.綠色語文及其他——趙謙翔訪談錄[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8(5).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5]焦晶瑩,許彩娟.評析趙謙翔綠色語文教育觀[D].長春師范大學,2017.
[6]趙謙翔.綠色語文的源與流。中國教師[J].2016(04):65-69.
[7]趙謙翔.趙謙翔:綠化語文[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2011.
[8]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山東: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四川輕化工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