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桂英
在小學語文教材體系中,古詩詞占了一定的比例。作為學生汲取民族文化的土壤,古詩詞學習有助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同時,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側重“以文化人”,在一定程度上契合了培養核心素養的要求。因此,在低年級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從學生特點出發,采用讀、唱、吟、畫、演等教學形式,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讀識詩境,讀解詩意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揭示了反復閱讀的重要性。在低年級古詩詞教學中,教師要采取多樣化的互動形式,幫助學生認識陌生字詞、讀準字音、理順詩句,并科學指導學生默讀、輕讀、合作讀等。例如,在教學《江雪》時,教師可先進行范讀,在學生對古詩形成初步印象后,要求學生模仿教師誦讀古詩,并講講自身的朗讀體會,初步了解古詩大意。然后,教師可鼓勵學生進行合作讀,使學生在反復閱讀的過程中熟悉并背誦古詩,進而體會古詩的意境,從詩中獲得啟迪。
配樂演唱,激發興趣
實踐證明,文字以音樂的形式存儲于人的大腦中,記憶時間會更加持久。基于低年級學生好動、對晦澀難懂的古詩興趣缺乏的特點,教師在教學時可采用為古詩配樂、要求學生嘗試演唱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詠鵝》《春曉》《敕勒歌》后,學生已經開始具備一定的學唱興趣,在教學《望廬山瀑布》時,教師可在課件中配上廬山瀑布的圖片,并導入與詩歌意境相契合的曲調,使學生在哼唱中記住古詩。
吟詠詩歌,體會詩味
古詩詞語言富有美感,極具韻味。作為讀唱形式的升華,吟詠更能表現出古詩詞的意境。因此,在教學中,教師可鼓勵學生以吟詠的方式領悟古詩詞的聲律美和音韻美。例如,在教學《夜宿山寺》時,教師為這首詩配上合適的古箏曲,讓學生模仿古人的形態進行吟詠。學生對此種形式十分感興趣,能夠親自體驗古詩的意境,感受古詩的韻律之美,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對古詩詞的熱愛。
以詩作畫,盡情發揮
低年級學生對繪畫有著濃厚的興趣,因此在教學中可鼓勵學生用繪畫再現古詩詞的內容。例如,在學習《登鸛雀樓》時,學生從對古詩的獨特理解出發,進行獨立繪畫,畫出了依山而落的夕陽、在山頂遠眺的詩人、氣勢雄偉的樓宇……在獨立作畫的過程中,學生對古詩形成了直觀的理解,既拉近了與古詩的距離,又培養了想象力、表達力和創新能力。
角色體驗,演出詩情
低年級學生對角色體驗同樣興趣濃厚。在角色體驗的過程中,學生的積極性大為提升。例如,在教學《小兒垂釣》時,教師可讓兩名學生一人扮演小兒,一人扮演行者,再現古詩內容。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能夠加深對古詩內容的理解,進而激發學習古詩的熱情。
總之,在低年級古詩詞教學中,靈活選取讀、唱、吟、畫、演等教學形式,不僅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升文化素養。
(本欄責編 馬孟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