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玥
摘要:“讀”是學生比較基礎、直接的學習方法,也是教師常用且重要的教學方法。當然,讀書不是簡簡單單、重復地讀,它講究方法、策略。本文通過緊扣“題眼”、抓住文本、帶著問題、抓住關鍵、熟讀成誦和連接生活集結了讀書的“六道”,對閱讀教學進行了探索,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關鍵詞:閱讀;方法;題眼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宋朝大詩人蘇軾曾說:“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讀”在語文教學中又有怎樣的地位呢?葉圣陶先生是這樣評價的:“語文課以讀書為目的,老師引導學生俾善于讀,則其功至偉。”由此可見,語文課就應該充滿瑯瑯書聲,就應該讓學生借助“讀”這根拐棍在書中“走幾個來回”。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師應該如何引導學生“讀”呢?
1? ?緊扣“題眼”,讀出“問題”
文有“文眼”,題有“題眼”。“題眼”是指體現文章內容的關鍵詞語,它是一個標題中最傳神的字詞,能突出文章的精髓。讀一篇文章,首先要讀題目、審題,分析題目中的關鍵詞,仔細揣摩題目所包含的意思,或者根據題目進行預測。
例如, 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總也倒不了的老屋》,是第四單元“預測閱讀策略學習”的第一篇課文。教學時,教師可以首先引導學生根據題目提出問題:讀了題目后你有哪些疑問?有的學生問:“為什么老屋總也倒不了呢?”也有的學生問:“倒不了的老屋是什么樣子的呢?”接著,教師引導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預測:“說說課文可能會寫些什么?”在學生暢所欲言的基礎上,再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并引入小結預測方法——根據題目來預測。
再如,在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我們奇妙的世界》一課中,“題眼”毫無疑問是“奇妙”一詞。這個詞對全文具有統(tǒng)領作用,在講解時,教師可以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說說自己平時看到的世界有什么奇妙之處,再解釋“奇妙”一詞——奇特、美妙,然后結合課題發(fā)問:“‘我們奇妙的世界‘奇妙在何處呢?”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學生能發(fā)現課文第一自然段回答了這個問題——“一切看上去都是有生命的”。由此帶領學生深入研讀課文。
題目猶如人身上的眼睛,在文章中的位置是最醒目的,作用也是最突出的,它是統(tǒng)領全文的靈魂。抓住“題眼”引導學生質疑、預測,然后帶著問題走進文本,嘗試著解決問題,驗證預測是否準確,學生會興趣盎然,當驗證預測正確后,學生會充滿成就感。
2? ?抓住文本,“讀短”課文
數學家華羅庚說:先把書“讀厚”,再把書“讀薄”。把書“讀薄”的意思是在閱讀時,要從總體上抓住文章的本質,提綱挈領,厘清脈絡,建立知識體系框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化繁為簡,把書由厚變薄,提高學習效率。這和我們提出的“讀短”課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即,要整體感知內容,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要點。
在課文初讀階段,教師要讓學生靜下心來,借助漢語拼音,讓學生自主學習生字詞。首先將生字詞放入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讓學生進行認讀,然后將詞脫離句子,讓學生認讀單個詞,再認讀單個字,最后再將生字詞放回具體的語言環(huán)境中,這樣,學生就能讀得字正腔圓了。當然,要把課文“讀短”,讀一遍肯定是不夠的,教師要變著法子,運用多種形式激勵學生讀課文。如,一讀做到讀準字音;二讀做到讀通句子,找出難讀的句子或自己喜歡的句子多讀幾遍;三讀做到厘清文章思路,概括課文主要內容。這樣三遍下來,就實現了把課文“讀短”的目的。
還可以借助“單元語文要素”,引導學生把課文“讀短”。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八單元的語文要素是“了解故事的主要內容,復述故事”。其中“復述故事”就是把課文“讀短”的策略之一。《棗核》這篇文章在本單元的第四課,它是一則民間故事,課文講述有個孩子叫“棗核”,他憑借自己的聰明才智懲惡揚善,贏得了村民的信任。課文篇幅比較長,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問學生:“你認為本文哪部分是重點?”學生很輕松地就找到了答案:“棗核幫助村民懲罰惡官部分是文章的重點。”教師追問:“想一想,我們可以用之前學過的什么方法復述這部分內容呢?”引導學生遷移前幾課所學的方法。比如,《慢性子裁縫和急性子顧客》是借助表格梳理內容,按照時間順序復述;《漏》則根據示意圖和文字的提示,按地點轉化復述。教師要鼓勵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可以是圖畫加文字,如地點的轉換:村子——縣衙門——村子——大堂;也可以填寫表格,簡單列出棗核、衙役和縣官的表現。無論采用何種方法復述,前提都是要熟悉課文內容,明確復述的基本要點,即“修枝剪葉,留住主干,便于口述”。通過“復述”把課文“讀短”是我們的目的。
3? ?帶著問題,讀出感悟
在初讀課文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充分自讀感悟,相互交流讀書感受,說說讀懂了什么。到“精讀”環(huán)節(jié),教師就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讀課文,如果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無法解決問題,教師就要幫助學生進一步梳理問題,進行深入探究。
例如,部編版三年級下冊《荷花》一課中有這樣兩個經典的句子:“荷葉挨挨擠擠的,像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句子的旁邊還有一個閱讀提示的泡泡:“挨挨擠擠”“冒”用得真好!此時,教師就可以引導學生根據閱讀提示,邊讀邊思考:這兩個詞好在哪里呢?可以引導學生用“換詞比較”的方式進行體會。如教學“挨挨擠擠”時,讓學生思考:為什么作者用“挨挨擠擠”,而不用“密密麻麻”呢?再進一步引導學生聯(lián)系生活經驗想象“挨挨擠擠”的畫面,感受微妙的擬人手法的運用,體會荷葉像一群頑皮的孩子擠在一起的景象。教學“冒”字時,讓學生思考:如果這里用“長”怎么樣?把“長”代入原句讀一讀、比一比,通過對比體會“冒”與“長”的區(qū)別,從而感受“冒”的形象、生動,體會荷花特有的生命活力。
“帶著問題讀課文”就是讓學生把問題納入自己的“閱讀期待視野”,激發(fā)其積極的探究閱讀愿望,從而讀出個性化的閱讀感悟。
4? ?抓住關鍵,讀懂主旨
艾德勒在他和朋友合著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說:無論是短文或者長文,作者都會不小心地在文章的某個地方留下一兩處讓我們探尋到文章藏寶藏地點的蛛絲馬跡,他們可以是一個段落,一句話,甚至是一個詞。在教學時,教師首先要傳授給學生“找關鍵詞句的方法”,比如,可以根據自己的閱讀經驗找關鍵詞句,也可以聯(lián)系語文閱讀要素找關鍵詞句,還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找關鍵詞句。在找到關鍵詞句后,教師再引導學生反復讀,揣摩體味。通過反復朗讀,學生在頭腦中構建了課文所描述的情境,逐漸領悟隱含在關鍵詞句中的哲理或者情感。
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共有四篇課文,分別為《守株待兔》《陶罐鐵罐》《鹿角和鹿腿》《池子與河流》,其中《池子與河流》是寓言詩,其他三篇為寓言故事,所以,這一單元又被稱為“寓言單元”。《守株待兔》一文的關鍵句為“因釋其耒而守株”,教學時,教師可以設置如下問題進行引導:這句話說的是誰?他“釋其耒而守株”的結果是什么?在此基礎上,組織學生展開討論:農夫為什么被宋國人笑話?他究竟錯在哪里?此處可以引入“必然事件”“偶然事件”這兩個概念,讓學生認識到“兔走觸株,折頸而死”是“偶然事件”,而農夫卻錯認為這是“必然事件”,從而讓學生明白故事蘊含的道理。教學《陶罐鐵罐》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找一找:“課文中哪些詞語直接寫出了鐵罐的蠻橫無理?請用筆圈畫出來。”學生很自然地就將目光鎖定在“傲慢”“輕蔑”“惱怒”這三個詞語上。用同樣的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目光聚焦在“謙虛”“不再理會”這兩處,通過反復品讀,體會陶罐的謙和友善。抓住這些關鍵詞理解體會,文章主旨就呼之欲出了——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我們要正視自己的短處,看到別人的長處,取長補短,才能不斷進步。《鹿角和鹿腿》的關鍵句在文尾:“鹿嘆了口氣,說:‘兩只美麗的角差點兒讓我送了命,可四條難看的腿卻讓我獅口逃生。”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把鹿原來的看法和故事結局之間形成的反差梳理出來,理解背后的原因,從而獲得啟迪: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作用,我們不能只圖外表好看而忽視事物的真正價值。寓言詩《池子與河流》最后一節(jié)是這樣寫的:“才能不利用就要衰退,它會逐漸磨滅;才能一旦讓懶惰支配,它就一無所有。”
教學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這首詩,并結合池子和河流的對話,說說對詩句的理解,從而讓學生領悟:我們不能貪圖安逸的生活而使美好時光白白流逝,應當為社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負韶華,讓自己的生命更精彩。
另外,語文教學,不僅僅要讓學生知道“課文寫了什么”,還要引導學生深入探究“作者是怎么寫的”,即要有意識地帶領學生自主揣摩文本的語言特點及表達方式。如詞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理解詞語的意思,還要讓學生學會推敲用詞的準確性,這樣讓學生品讀、悟讀,既豐富了語言庫存,又訓練了語感,積累了語言。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通過品讀、悟讀,使學生內化所學知識,在思想情感上產生共鳴。
5? ?熟讀成誦,豐富積累
小學生正處于積累語言的關鍵時期。首先,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多誦讀好詞佳句,并將這些詞語摘抄在“采蜜集”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這樣能夠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記憶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文章的重點段落,創(chuàng)設多種形式的朗讀機會,在充分賞析誦讀中感悟、積累語文素材。其次,要將背誦指導納入教師的教學中,要教給學生背誦的方法,并給學生留足背誦的時間,教師還要加強背誦檢查力度,定期或不定期進行抽背。背誦的數量要求可以是“上不封頂”,但“下要保底”,即課文后面明確要求背誦的,必須人人過關。對學有余力的學生,教師還可以適當提高要求,推薦他們背誦一些經典古詩詞、名言警句等,豐富學生的積累。
熟讀背誦是一個語言內化的過程。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中的意境有感情地朗讀,語調要抑揚頓挫,語氣要有輕重緩急,甚至可以模仿古人,搖頭晃腦地讀,從而達到熟讀成誦的境界,最終實現課文語言的內化。同時,熟讀背誦也是情感表達的“二次創(chuàng)作”。在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方式誦讀”,可以“以輕示重”,也可以“以重示重”;可以逐字逐句款款而讀,也可以暴風驟雨一氣呵成。這時的讀就不是“千篇一律”“千人一面”了,而是個性化的“二次創(chuàng)作”。
實施新課程以來,各學校都開展了形式多樣的背誦古詩及名人名言活動,有的是“晨誦”,有的是“午讀”,還有的是“晚誦”(主要是寄宿制學校),學生讀書、背誦的興趣空前高漲。例如,我校就開展了晨誦活動,通過每天早上的20分鐘大聲誦讀,大部分學生能夠把語文課程綱要中推薦的80首古詩背下來。雖然沒有過多的詩意理解指導,但是從學生的運用中,我們欣喜地看到了誦讀古詩的巨大作用。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這樣的詩句: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6? ?連接生活,放眼課外
葉圣陶先生說:“教材無非是例子。”這句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語文教育思想,即“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也揭示了語文教材的性質,即“教材是一個例子”,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舉一反三,一通百通。學生的閱讀實踐不能局限在課堂上,不能被有限的課堂時間束縛,教師應該將學生的視野引向更廣袤的天地——課外延伸。新課標指出,語文閱讀教學要建立“大語文觀”,拓寬學生的閱讀空間,教師要充分利用教材,將學習引向課外,引向生活,從而實現“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
還是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寓言單元)為例。《守株待兔》是我國古代寓言故事,《陶罐鐵罐》是當代寓言故事,《鹿角和鹿腿》則是伊索寓言,而《池子與河流》是一首寓言詩。豐富多樣的學習素材,為學生認識、了解寓言打開了一扇窗。在課后練習中,也安排了相應的閱讀鏈接,如《守株待兔》一文的閱讀鏈接是《南轅北轍》;《陶罐鐵罐》一文的閱讀鏈接是《北風和太陽》,引領學生打開世界寓言寶庫的大門。
在教材鏈接的基礎上,教師也要結合課文給學生提供研究性的閱讀題目。如學習《守株待兔》后,教師可以這樣設計問題:第一,把這個寓言故事講給父母聽,并與父母交流,談談生活中有“守株待兔”這樣的事例嗎?請收集相關的事例。第二,閱讀兩則以上的寓言故事,深入思考你明白了什么道理。第三,召開一次寓言故事會。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有的走進了圖書館,有的上網查找,有的跟父母去書店購買寓言故事集,然后小組內交流閱讀心得,再展示匯報。這樣廣泛閱讀探究的背后是學生親歷閱讀的動態(tài)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閱讀面拓展了,閱讀能力提高了,特別是他們搜集信息與整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有效培養(yǎng)。
7? ?結語
總而言之,閱讀有道,“讀”為大道。教師要讓學生靜心閱讀,在讀中連接生活,在讀中融入真情,在讀中積累感情,在讀中提升技能,在讀中感悟人生,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周艷榮.踐行“有法”的閱讀:例說《掌聲》的教學設計[J].小學教學參考,2022(07):72-74.
[2]祝鋒,施燕紅.關聯(lián)前后 習得方法:統(tǒng)編教材五年級下冊“快樂讀書吧”《西游記》推進課教學設計與評析[J].小學語文教師,2021(Z1):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