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毓軒 單煒
摘 要:在歷史的長河中,有些燦爛文化逐漸黯然失色,而有些文化卻在歷史的演變中得以傳承與發展。文化作為反映社會群體生活狀態和方式的一種現象,具有主觀性。從原始社會到當代社會,這種文化現象總是以藝術的方式進行呈現。隨著社會科技的發展,文化表達方式也逐步迭代升級,人們對于文化的理解產生了分歧。因此闡述傳統文化在藝術表達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以山西古建筑文化為例,探討在當代設計中如何繼承與發展傳統古建筑文化,為山西古建筑文化的藝術表達提供更多思路。
關鍵詞:當代設計;山西古建筑;傳統文化;鎮國寺
利用藝術表達能達到傳統文化延續和發展的目的,在實現這個目的的過程中,部分設計師與文化主體不夠契合,同時文化體驗者與設計師的審美取向具有差異性,因此如何理解文化對于文化體驗者的作用,成為設計師通過藝術設計表現文化過程中需要首先考慮的問題。
2021年10月,山西境內發生洪澇災害,導致境內年久失修的古建筑發生大規模坍塌。建筑文化的保護問題一直是山西面臨的嚴峻問題,雖然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力度逐漸加大,但是由于山西古建筑具有分布廣、不聚集的特點,可謂“村村有古廟,處處有古建”,分布在山西偏遠鄉村的古建筑仍然得不到有效保護。
在這種社會背景下,通過具有多元性、便捷性、沉浸性、大眾性特點的藝術設計表達方式與傳統的成本高、模式單一的古建筑文化保護方式的結合,可現傳統古建筑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同時打造山西傳統古建筑文化演繹新模式,為山西傳統古建筑文化的藝術表達提供更多思路。
一、有意義的文化表達
(一)傳統文化藝術表達的分歧
傳統文化具有多種內容與形式,如傳統理論有《論語》《金剛經》《道德經》等,傳統技藝有中國象棋、中國書法、國畫、壁畫等,民間傳統文化展示方式有中國戲劇、中國建筑、漢語漢字等,傳統民俗文化有刺繡、紋樣、禮節、衣冠服飾等。可以說,中國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同時藝術表達的方式也格外豐富[1]。
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體現以受眾群體的需求及審美心態的變化為基礎。許多傳統藝術也從以前追求滿足人們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轉變為現在追求滿足人們的認知需求與審美需求。隨著受眾需求的改變,傳統手工藝的藝術表達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經濟發展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藝術表達方式。因此分析不同的藝術表達方式,便是分析藝術背后所代表的生活與文化。與此同時,經濟發展所帶來的藝術表達的分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傳統文化的體現與傳承,讓受眾在文化的感知上產生了排斥心理,因此結合當代建筑的藝術表達方式對相關問題進行分析。
(二)當代建筑的藝術表達方式
中國傳統文化在幾千年的演變中不斷得到傳承與創新,其在建筑中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而且,在當代建筑設計中應用傳統文化能夠使建筑具有易于辨識的特征。因此,要想在當代建筑設計中運用好傳統文化,需要將傳統文化鮮明的特色和現代設計的時尚感進行合理融合,否則就很容易出現一些違背設計初衷的現象。比如位于河北省三河市的福祿壽大樓,其以“福、祿、壽”三星雕像為建筑的主體,顏色上運用了傳統服飾顏色,色彩艷麗,雖然設計師用神似的表現手法體現中國傳統文化,但該建筑物和周圍建筑不協調,整體略顯俗套。相反,貝聿銘大師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就完美融合了傳統文化藝術與現代設計理念。蘇州博物館的設計融入了蘇州園林意境,其將傳統園林的空間布局、庭院景觀和現代所倡導的生態建筑設計理念通過合適的材料、光影等有機結合在一起。
因此,進行傳統建筑文化在當代設計中的表現的研究時,要對不同地域所具有的不同傳統文化元素進行調研,以創造出符合當地特色的設計作品。設計師對于文化理解的差異以及設計能力的偏差也造成了當代建筑藝術表達的差異性。
(三)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意義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由于設計師之間差異性的存在,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也存在差異。因此,在分析過以現代建筑設計為代表的文化表達手法之后,筆者對于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意義有了一些新的認知并產生了思考,認為藝術表達的意義在于表現群體文化現象與內涵。
(四)傳統建筑室內手工藝藝術表達方式帶來的感悟
結合現代建筑設計,縱觀我國手工藝的藝術表達發展歷程,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文化的進步以及手工藝技術水平的提高,我國創造出了形形色色的藝術表達方式,這些藝術表達方式可以更加形象地反映出特定時代的文化特點,并在這個基礎上得到了繼承與發展。同時,在文化多元化背景下,千篇一律的傳統手工技藝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審美需求,但我們也不能只注重發展現代手工技藝,而拋棄傳統手工技藝。因此藝術家在創作過程中要從特殊的文化角度出發,通過創新藝術表達手段來創作出新的作品,表現出當下社會的文化特點。
(五)現代建筑設計的文化表達帶來的感悟
回到建筑設計上,設計師在設計建筑時一定要將設計與地域文化緊密聯系在一起,摒棄不適合的傳統表達手法,通過語境、意境、形態表現手法,將傳統元素與建筑設計融為一體,同時更要注重建筑設計的功能性,在融合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在空間功能上、形式審美上迎合當代人的需求與行為習慣。另外,建筑設計的文化表達在于尊重與繼承傳統文化,而不是完全模仿與照搬,通過建筑設計來表現地域建筑特色與當地人的生活狀態,才是建筑設計文化表達的真正意義。
因此,對于傳統文化的藝術表達一定是設計師結合自己長期積累下來的生活經驗,以及對設計經驗的總結,通過對傳統文化的了解與學習醞釀出的屬于自身的獨特表達方式。此外,藝術表達對于傳統文化來說具有重要意義,能夠體現傳統文化對當代社會的作用與影響。
二、山西傳統古建筑文化藝術表達的新模式
(一)山西古建筑生存現狀
對互聯網資料及山西省圖書館中的文獻進行搜集,結合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數據以及山西省文物局網站數據,采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對山西古建筑生存現狀進行量化分析。
據統計,截至2021年10月,山西現有元以前木結構古建筑遺存495座,約占全國總數的85%。其中,唐代的古建筑全國僅存4座,全部在山西;五代的古建筑全國共5座,山西4座,占80%;宋遼金時期的古建筑全國共183座,山西150座,約占82%;元代的古建筑全國共389座,山西338座,約占87%。
由此可以看出,山西古建筑分布廣,形式多,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然而,山西作為全國元代以前木結構古建筑的重要留存地,如今卻難覓盛唐遺風。山西對于古建筑遺存的保護還存在很多問題,如景區配套設施不完備、宣傳手段落后、文化再創造手段匱乏等。這些問題不僅導致當地旅游資源吸引力不足,還凸顯了當地古建筑保護意識不強和保護手段不足的問題[2]。
(二)山西古建筑的保護
以山西鎮國寺為例,山西鎮國寺坐落于晉中市平遙縣與祁縣兩縣交界處,地處偏僻,古寺中的建筑以單檐懸山與單檐歇山屋頂為主。從時間維度上看,鎮國寺中的萬佛殿是國內現存五代時唯一的木構建筑,僅晚于五臺山的兩座唐代木構建筑,即南禪寺與佛光寺兩座寺廟。從建筑形態上看,萬佛殿的屋檐深遠,龐大的七輔作斗拱,使得殿宇的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也使殿頂形如大鵬展翅,這種建筑造型極其罕見。從歷史價值的角度上看,萬佛殿的遺存保護工作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
鎮國寺的保護方式。鎮國寺古建筑文化主要分為三個部分:古建筑本體、彩塑、壁畫。大殿始建于北漢,歷史上許多朝代都曾對建筑柱基進行過修復,清嘉慶二十一年對殿梁與檐柱進行部分修葺,到了現代,又對萬佛殿的琉璃檐頂進行修繕。隨著時間的推移,萬佛殿的彩塑與壁畫難免會受到風雨侵蝕,但對于因自然因素而造成的破壞,歷代均沒有做出科學性的保護與修復。當代也只是通過設立隔離柵欄與安裝攝像頭等措施來避免彩塑與壁畫遭到人為破壞。
鎮國寺古建筑文化保護現狀。鎮國寺萬佛殿由于長期受到風雨侵蝕,柱基腐蝕嚴重,加上萬佛殿總高超過了柱高的2/3的特殊形態,保存難度大大增加。因此鎮國寺的維護成本也在隨著時間的推移而逐漸提高。另外,鎮國寺萬佛殿中的彩塑、壁畫的破壞也是不可逆的,目前相關人員修復壁畫的方式也僅限于修補或臨摹,且制作成本也是相當大的。
對于山西古建筑文化保護的思考。要想更好地保護山西古建筑文化,不僅要利用低成本、高回報的技術手段與藝術表達方式盡可能保留歷史的痕跡,還要通過新穎的營銷宣傳模式去推廣山西古建筑文化,使其獲得社會的關注,從而借助各界社會群體的力量對山西古建筑文化保護工作提供幫助。
(三)宣傳營銷模式在建筑設計方面的運用
在經濟發展背景下,商場作為消費市場人流最為密集的地方,對山西古建筑文化的宣傳營銷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中最直接的宣傳營銷方法便是打造沉浸式的、具有山西古建筑文化風格的立體式商業室內空間[4]。打造文化地域性建筑要注意三點。第一,建筑必須與山西自然景觀相融合,將山西階梯式的地形特征融入建筑設計,打造出室內空間中的自然生態景觀。第二,能夠最直觀地體現出地域歷史文化的便是當地的建筑風格與人文特色,建筑是人類生活的縮影,因此在建筑設計中一定要將山西古建筑外立面及結構特色與現代簡約的新中式室內裝修風格有機結合。第三,采用當地特色自然或人工材料,如太鋼等,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同時利用恒溫恒濕氣候控制系統,來保證整個室內空間的舒適性,利用VR、AR等,結合周邊環境,打造具有山西品牌特色的城市生態會客廳,更好地呈現曾經輝煌的山西文化。
(四)宣傳營銷模式在視覺傳達設計方面的運用
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新媒體已經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信息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筆者認為必須從文化元素轉化的角度出發,注重對文化元素的提取與加工,把抽象的文化變成具象的文化符號運用到視頻或者海報制作中,比如可將山西晉中鎮國寺的剪影符號運用在系列海報設計中。同時,打造以元素展現為主、沉浸式文化為輔的新媒體文化產品,實現新媒體文化產品與受眾群體的雙向溝通,提高山西文化的曝光度,形成山西文化品牌效應,使山西文化走向全國,走向世界[5]。
(五)山西傳統古建筑文化藝術表達方式的創新與運用
可基于元宇宙理論,以建模軟件、視頻特效軟件與XR技術為支撐,創造出一種新的山西傳統古建筑文化藝術表達方式。元宇宙是依靠VR、AR、AI等高新技術,搭建的一個平行于現實世界的虛擬世界,現實中人們可以做到乃至做不到的事,都可以在元宇宙中實現。元宇宙為人們提供感受世界的另一種方式[6]。因此,元宇宙可以重現已經消失的古建筑,同時相關人員也可以通過實地測量、實地取景、VR場景制作等方式在元宇宙中構建出深度沉浸式的古建筑文化場景,將損壞或者面臨坍塌風險的古建筑展現出來。
傳統古建筑文化的表現不應僅僅局限在建筑形態上,相關人員更應該注重對建筑空間文化的表現。以鎮國寺為例,將古建筑、彩塑、壁畫與各個時期的人物形象共同納入元宇宙場景,體現出空間文化的交互性。因為文化存在的意義便是反映人類群體的生活方式和過程,在元宇宙的視角下,通過交互設計以及對VR硬件設備的運用,在特定的文化場景中演繹與鎮國寺有關的歷史過往與故事,打造出能夠調動觀者五感體驗的建筑場景。人是建筑的使用者,同時也是歷史的見證者,因此整個系統要想更加完整,對“人”的因素的考慮是不可或缺的。使用戶在深度沉浸時與古建筑場景產生共鳴,與所演繹的文化故事進行互動,這些都體現了其與傳統古建筑保護或重建方式的不同。
三、結語
文化能反映一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因此傳統文化要想在現代設計中實現延續與發展,就必須與“人”緊密聯系在一起。同時,受眾對于文化藝術表達的理解與感受是設計師藝術表達效果的直觀反映。文化是有意義的藝術表達,這個意義在于其對受眾群體產生的積極影響。應利用當代的新型技術對藝術表達提供助力。只有與時俱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傳統古建筑文化才能更好地在現代設計中得以延續與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娟.現代陶瓷裝飾的發展及應用[J].大眾文藝,2017(1):115.
[2]王艷峰.探析山西古建筑的保護維修與利用[J].中國民族博覽,2018(11):233-234.
[3]陳震.平遙鎮國寺十王壁畫的年代考證與圖像配置研究[D].武漢:湖北美術學院,2018.
[4]徐晨帆.基于地域文性的文創產品設計研究:評《文化創意產品設計》[J].林產工業,2021(2):119.
[5]郭春寧.元宇宙的藝術生成:追溯NFT藝術的源頭[J].中國美術,2020(4):14-19.
作者簡介:
戴毓軒,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建筑及景觀設計。
單煒,湖州師范學院藝術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建筑及室內設計理論與實踐、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