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杰 王堞凡
摘 要:在社會不斷發展及多元文化融合趨勢的推動下,蘇南地區傳統鄉村景觀不可避免受到了一定的影響。現階段,立足國內鄉村振興發展及生態資源稟賦,打造了一批多元一體的鄉村發展模式,但在鄉村建設與文化融合發展過程中卻存在本土文化丟失及文化景觀匱乏等問題。因此,首先對多元文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進行闡述,具體概括分析蘇南地區鄉村多元文化中水域文化、魚米文化以及桑蠶文化等類別,其次從多元文化視角下蘇南地區鄉村景觀更新設計原則以及二者有機結合等層面進行分析總結,希望能夠為鄉村振興建設、文化傳承創新作出貢獻。
關鍵詞:多元文化;蘇南地區;鄉村景觀更新設計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1年江蘇省研究生實踐創新計劃“多元文化視角下的蘇南地區鄉村景觀更新設計研究”(SJCX21_1170)階段性成果。
伴隨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急劇演進,全球化趨勢日趨明顯,其始于經濟層面,并逐漸輻射政治及文化等諸多領域,是一種多維的、動態的發展過程。而在社會發展演進中,鄉村位居重要地位。一切文化的源頭皆與鄉村息息相關,從洞穴群居演變至部落群居,從居無定所再到世代傳承,一直演化至鄉村村落,其始終作為一種物質結構形式而存在。但遍觀蘇南地區鄉村諸多傳統鄉村風貌,包括自然、建筑以及人文等環境,皆在不同程度上遭受人為干預與破壞,大多傳統古村落日益被現代化城建取代。然而蘇南地區鄉村作為一種特殊的歷史風貌留存,其歷史文化多樣,在不同程度上孕育了多元化的蘇南鄉村景觀。在世界多元文化融合這一時代背景下,如何更新設計適宜本土鄉村特色的多元文化景觀,且不被多元文化洪流吞沒,如何科學、合理地協同好傳統鄉村風貌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是當今蘇南地區鄉村發展所面臨的新的考驗。
一、多元文化理念概述及基本特征
(一)多元文化理念概述
文化涵蓋諸多層面,如歷史傳統、風俗人情、生活生產及文藝語言等,其是民眾交流所普遍認可的一種意識形態。現今,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全球日漸步入大數據、信息化社會,國內外文化碰撞與交融已然不可規避也無法阻擋。當下諸多正在發展的文化,其內在特性與精神內蘊在文藝領域層面,皆是獨一無二的,因而文化多樣性隨之而來,即多元文化。
(二)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
人類社會的進步與文化的碰撞融合、創新變革等息息相關,民族文化是基于社會行為、思想、信仰等方面的演進而發展的,是契合本民族社會發展需求的,因而一旦民族文化得以塑造形成,就會對本民族的前進發展起到決定性的影響。同時,多元共存、和而不同、融合創新以及長期穩定是多元文化的基本特征。首先,多元共存,這是世界諸多文化協同發展的主線。各色文化在融合發展時應相互尊重、彼此包容、取長補短,這也是多元文化能夠得以長久發展的基石所在。其次,和而不同,各民族文化經過歷史洪流的蕩滌,有其精華也存在糟粕,故此文化之間亦具有差異性。但文化能通過交融以達到取長補短,從而進一步促進文化升華,增進自身文化底蘊的持續發展。再次,融合創新,世界諸多國家、地區以及民族文化之間的融匯與交流,不是單純片面的加減乘除,而是更深層次的融合創新,是新興文化萌生的過程。無論是哪種文化,都應遵循平等、包容的交流方式,從而汲取其文化精華,以期實現本土文化質的提升。最后,長期穩定,究其根本,多元文化的產生不僅是一個多維、動態的過程,還是諸多文化長久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蘇南地區鄉村基本內涵及多元文化類別
(一)蘇南地區鄉村基本內涵
鄉村作為一個承載農業生產、傳統文化生態景觀以及獨特生活方式的空間載體,囊括了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自然以及生活等領域,是一個龐大、錯雜的景觀空間。“蘇南”這一詞作為特有概念,依據江蘇行政區域及地理位置初步界定,主要是指江蘇省南部的蘇錫常三市以及南京和鎮江區域,然而往往學界所研討的“蘇南模式”即蘇州、無錫和常州三市。蘇南地區水域資源豐沃,水體布局縱橫交錯。自古以來,鄉村耕作鑄就了蘇南有別于現代化城市的自然景觀,耕地、農桑、市井、閑適的風土人情與自然生態共同構建了蘇南地區獨有的鄉村風貌。而以太湖為圓心向外滲透的吳文化地區,歷經數千年來當地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積聚了濃厚深沉的歷史文化底蘊,從而為傳統鄉村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極為有益的基礎條件。
(二)蘇南地區鄉村多元文化類別
1.水域文化
從地域概念分析,蘇南主要包括蘇州、無錫、常州、南京、鎮江;從歷史底蘊分析,蘇南是春秋時期吳國的軸心區域,而吳文化的特點之一水文化亦可追溯至蘇南。簡而言之,水文化即一切與水息息相關的生產生活方式。蘇南地區水域資源豐沃,河渠形式多樣,同時鄉村布局多環繞河湖而建,村民與水形成依附關系,故此水文化應運而生。蘇南水域文化相較于其他地方擁有獨特魅力,同時在不同程度上影響著當地經濟、文化及生產生活等方面的發展,其主要囊括水域經濟、水域建筑、水域藝術等諸多層面。水域經濟即圍繞河渠資源構建起來的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經濟體系,如蘇南地區京杭大運河,利用自身條件發展水域運輸來提升經濟效益,同時發展水域養殖以及水能發電等綠色可持續產業。水域建筑即圍繞水域構建的具有當地文化特色的建筑群落,如蘇南鄰水建筑以粉墻黛瓦、木構建筑為主,形式傳統簡易而不簡單。水域藝術是指對水體進行重新構造營建,如最具典型代表的蘇州古典園林,其內部水循環、水再生以及水分割等設計方法,將傳統“一池三山”的模式極好地應用于園林設計中,被后人贊譽“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2.魚米文化
蘇南地區自古以來被稱為“魚米之鄉”,魚米文化亦可謂“漁米文化”。漁業是蘇南地區原始生業之一,繁體字“穌”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蘇南的魚米文化。“穌”從部首偏旁看出是由“魚”和“禾”組成,即有魚、有米,與蘇南“魚米之鄉”稱譽不謀而合。同時,蘇南地區是吳文化的軸心地域,在蘇州地方語言發音中,“吳”與“魚”的發音大致相同。一方面,豐沃的地方水域資源是蘇南鄉村漁業得以發展的基石,其魚米文化在不同程度上也體現在鄉鎮地名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村鎮地名如蘇州渭塘鎮、昆山張浦鎮、常州嘉澤鎮以及無錫張涇鎮等,其中“塘”“浦”“澤”以及“涇”等字皆與水相關。另一方面,魚米文化在傳統詩歌、歌謠等形式中也廣泛流傳。唐宋是蘇南地區魚米文化發展的高潮時期,因太湖流域得以開拓利用,漁業得以發展,從而漁業經濟得到推動,同時當地勤勞智慧的漁民譜寫了大量與太湖漁業有關的詩賦歌謠。此外,魚米文化亦體現在蘇南地區的風俗習慣中。鑒于古代水運交通相較陸上交通更為發達,同時漁民在太湖流域行船捕魚,因而“翻魚”便有了“翻船”的喻義。為了圖個親人出船安全的吉利愿景,鄉民在吃魚的時候忌諱翻魚。此外,吃魚頭擅捉魚、吃魚尾擅搖船等風俗已深入漁民生活,形成了特有的蘇南魚米文化。
3.桑蠶文化
早在5000多年前,桑蠶生產就成為吳地先民的主要生產方式之一,隨之衍生的桑蠶文化進而滲入吳繡與吳歌,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吳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首先,桑蠶文化在代代相傳的吳語歌謠中得以綿延,其在傳唱中不斷更新與發展。同時,古人描繪桑蠶產業的詩詞亦不少,如唐代王維的“雉雊麥苗秀,蠶眠桑葉稀”。其次,蘇南地區桑蠶產業的興盛推動了當地工藝繡品的發展,主要代表為蘇繡。蘇繡具有針法纖密、色彩清雅、圖案秀麗等特點,因而蘇南成為名副其實的織錦之鄉,而蘇繡也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三、多元文化與蘇南地域文化的聯系
蘇南地域文化是持續運動的、發展的,其在不斷發展中創新,在創新中積淀,這種創新性的地域文化是中華民族魅力得以延續的重要因素之一。一方面,在推動蘇南地域文化發展的同時應多與當代科技相協同,適應世界多元文化的發展趨向,注重汲取社會發展所附帶的優質多元文化;另一方面,應努力找尋地區傳統文化與現代生產、生活方式的平衡點,同時不斷探索傳統審美與現代審美的協同方式。簡而言之,多元文化與蘇南地域文化的聯系可概述為以下三點。其一,共生性,蘇南地域文化的發展應在維持自身特點的基礎上,主動與外來優秀文化交流碰撞、創新融合,最終形成具備可持續發展性的地域文化。其二,兼容性。當下藝術表現形式趨于多元化,傳統與現代、大數據工業與傳統工藝等方面的融合已是必然,這就要求蘇南地域文化的更新發展不僅需要具備時代性的特征,還需要具備兼容性,在面對社會文化發展中出現的矛盾時,要能夠包容并進,形成一個新的整體。其三,開放性。蘇南地域文化在與外界信息、物質交換的同時,應持平等、尊重和包容的態度取之精華、創新發展,進而達到地方文化質的飛躍。
四、多元文化視角下蘇南地區鄉村景觀
更新設計原則
伴隨歷史進程的不斷推進,國內鄉村景觀設計不斷發展,然而其在發展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受外來文化的碰撞沖擊,使得當地文化與外來文化實現交流融合。這影響著鄉村景觀更新設計的始終,并日漸與時代特征相協同。在多元文化視角下,蘇南地區鄉村景觀更新設計應依循以下三個原則。
其一,去假留真、去粗留精。在對當地鄉村景觀更新設計的過程中,須具備明晰真假、鑒別粗細的能力,無論是當地傳統文化還是外來文化,都應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達到傳承、創新的目的。其二,本土為主、外來為輔。現今蘇南地區鄉村在設計本土文化景觀時,存在著諸多盲點與誤區。一方面大多鄉民的思想觀念認為外來文化皆是科學、先進的;另一方面,鄉村本土文化未能得到重視,相關人員在設計中一昧追求城鎮化、現代化,致使當地鄉村景觀失去了原本的風貌。故而在開展蘇南地區鄉村景觀設計時,須重視地區本土文化,以地方鄉村文化為主,以其他外來多元文化為輔。其三,立足現實、與日俱進。伴隨國家政策的扶持與號召,鄉村日漸發展成新農村。當下正處于社會經濟與文化急劇發展的時代,思想觀念不能墨守成規,應當與日俱進,優化本土鄉村景觀設計理念與策略應基于其發展現狀,同時將一些新技術、新理念、新文化融入其中,以期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
五、多元文化與蘇南鄉村景觀更新設計的有機結合
(一)文化引領并推動景觀發展
在蘇南地區鄉村景觀的形成過程中,文化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引領景觀的形成趨向,從而形成多樣化的景觀表現。一方面,蘇南地區景觀的衍生與文化息息相關,故而哲學以及美術等文化的演進或多或少會影響文化景觀的形成;另一方面,在一定層面上景觀設計可以歸結為一種文化活動,即一種利用現代科技達到傳承本土歷史文化的創新行為。如此看來,蘇南地區鄉村景觀實則上是地方區域時間與空間的文化水平展現,是合乎歷史和文化的發展定律的。
(二)景觀承載并推進文化傳承
蘇南地區的景觀借文化表達自身內涵,同時承載文化并推進文化傳承。故此文化可以借景觀進行可視化展現,并通過景觀呈現其深層涵義。文化以非物質的狀態存在于現實生活,在一定層面需借用景觀這個平臺進行物化,其并不是虛無縹緲的概念,而是依托于景觀并與生活息息相關、隨處可見的。譬如在蘇南地區的鄉民生活、生產以及生態環境等方面中,其所涉及的街道、綠化以及構筑物小品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著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承載著鄉村的多元文化。換言之,透過景觀展現出來的文化更易于大眾接納與領悟,這是一種促進文化傳承的有效途徑。
六、結語
在社會不斷進步以及多元文化融合趨勢的推動下,蘇南地區傳統鄉村景觀不可避免地受到一定的影響。在蘇南地區鄉村景觀規劃設計前,相關人員應進行大量分析研究,合理把控與協調文化與歷史、傳統保護與經濟發展等要素之間的關系。在多元文化視角下的蘇南地區鄉村景觀更新設計研究中,筆者從水域文化、魚米文化以及桑蠶文化等類別展開敘述,對景觀更新設計原則以及文化與景觀的有機結合等方面進行闡述,希望為日后的鄉村景觀規劃設計提供新的參考思路,從而設計出更符合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念的文化鄉村。
參考文獻:
[1]王伶曉.當代農村多元文化碰撞及其創新路徑研究[D].太原:山西農業大學,2016.
[2]張瑩智.淺析蘇南水鄉的多元文化景觀[J].美術教育研究,2015(21):33-34.
作者簡介:
王永杰,常州大學藝術設計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環境藝術設計。
王堞凡,博士后,常州大學副教授。研究方向:環境設計、風景園林、景觀生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