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信息技術教學有其獨特的優勢,有利于在實踐中落實“五育并舉”。可通過關注熱點滲透德育,在游戲互動中促進智育,編寫運動程序促進體育,在軟件創作中促進美育,通過開展創客活動鍛煉勞動能力等,以促進中學生德智育體美勞全面發展。
[關鍵詞]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五育并舉
黨的十九大提出“要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教師在教學中落實“五育并舉”提出了總體要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在教育教學的實踐中落實“五育”教育勢在必行,這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信息技術學科具有技術操作性比較強,知識更新快等優勢,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五育”教育應得到重視和發展[1],并在教學實踐中,落實五育并舉。
自2019年底以來,新冠肺炎疫情打破了傳統教學和學習的方式,面對新情況,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良好習慣,成為教育必須面臨的新挑戰。信息技術有著與其它學科相比非常獨特的特點,如對技能要求高,操作性強,知識更新快,與其它學科高度融合等特點。以下,是結合這個特殊時期的教育環境,筆者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落實“五育并舉”的一些實踐與探究。
一、關注熱點并滲透德育
在網絡信息發達的今天,網絡謠言不僅會給人們帶來經濟上的損失,還可能帶來身體上的傷害,甚至造成社會恐慌。中學生對于鑒別錯誤思想和言論的能力還比較弱,同時對新鮮事物更好奇,容易受錯誤或消極信息影響,進而形成錯誤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的早期,有謠傳雙黃連口服液可“抑制”新冠病毒,導致很多人瘋狂地搶購這種藥物。而事實證明雙黃連口服液對新冠病毒是無效的。因此,在信息技術教學中可融入與疫情防控相關的信息,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徳方面的培養。
又如,在“獲取信息的過程與方法”一課,讓學生了解并總結網絡上出現的各種關于新冠肺炎的謠言,然后通過學習《信息的鑒別與評價》微課,知道獲取信息要通過權威媒體而非道聽途說,讓學生利用所學到的方法鑒別關于疫情的各種謠言,引導學生對海量的網絡信息去偽存真,不信謠,不傳謠,并積極抵制網絡謠言,守法律己,遵守“網絡文明公約”,做新時代的好公民。
二、編寫互動游戲促進智育
以“編制計算機程序解決問題”一課為例,這是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一個難點。在課堂上,編程的過程會讓絕大部分學生感到枯燥無趣。教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很容易,但是讓學生能夠充分理解并不容易。這時教師可借助游戲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2]。例如,教師先演示“野人過河”游戲,然后提出以下問題:有3個牧師和3個野人要過河,但是船只能裝下2人,如果在岸上或船上野人的數量多于牧師,牧師就會被吃掉,他們如何才能安全地渡河?這一任務,使學生由被動學習變為主動參與解決問題。而游戲的過程本質上就是程序算法的流程步驟。游戲不僅可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輕松實現教學目標。
接著,教師推送Flash小游戲《我把語句送回家》,學生可在電腦上拖動語句放到相應的指令組內,正確的會被吸收,錯誤的被彈回。通過課堂上的實時游戲實現學生與電腦互動、手腦并用,學生既有參與感,又有體驗探索的成就感,從而得以輕松掌握知識。在知識總結環節,教師推送思維導圖,把各分支要點隱藏,先讓學生自己回憶復述,再讓學生手動展開各節點。學生邊思考邊梳理,對整節課的知識結構有了更清晰的了解,加強了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有利于養成善于思考、積極探究、歸納總結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編寫活動程序滲透體育
身體健康是一切活動的基礎,學生需要加強體育鍛煉,以提高身體素質和免疫力。近三年來,疫情反反復復。嚴重時還曾有過大量時間足不出戶,造成學生身體活動量減少。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內容時,可以科學地設置一些與體育運動相關的內容,促進學生加強鍛煉。
例如,“蘿卜蹲”是一種常見的趣味運動。通過“蘿卜蹲”,可以促進人體血液循環,增加運動時的樂趣,提高反應能力,活躍現場氣氛,有效提高學生體質。在信息技術課上,可指導學生利用Scratch軟件編寫“蘿卜蹲”游戲。教師把抽象的指令語句轉化為示范體育動作,使學生更加容易理解和編寫。寫完程序之后,教師組織學生們在課堂上進行“蘿卜蹲”游戲(見圖1),課堂氣氛一下子就活躍起來了。在動感的音樂中,學生們的肢體和神經得到了放松。通對這樣的學習及運動方式,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對程序設計的興趣,培養了學生勞逸結合的好習慣。
四、在軟件創作中提升美育
信息技術課看似與美育無關,但卻無處不滲透著美。無論是在word排版、PPT幻燈片制作,電腦繪畫、還是在3D創意設計、電腦藝術設計、創客制作中,都需要不斷提高審美,才能設計出好作品。學校成立的3D打印社團、機器人社團、創客社團,將信息技術與美育進行了深度融合。學生們親手設計、制作并打印,創作了一件件精美的3D打印作品、創客作品(見圖2)。
培養學生發掘美的能力也成為信息技術的教學目標之一。教師要培育學生美的鑒賞能力,啟發學生去感受美、創造美、傳遞美[3]。如“多媒體作品的規劃與設計”一課,在新課導入宣傳片《最美戰疫人》,讓學生討論視頻中都贊美了哪些人,如醫生、警察、志愿者、清潔工等。學生不僅感受到利用信息技術帶來的震撼美,同時也感受到了疫情期間人們表現出來的人格美。
例如,在“視頻的采集與加工”一課,教師推送《巧用軟件制作戰疫宣傳片》的微課,學生自主學習后,完成以下任務:選取你想要贊美的人物,利用相應軟件創作一段視頻向他們致敬,作品的布局、色彩等要簡潔、美觀。這樣的創作任務,要求學生既要注重布局色彩搭配的和諧美,也鼓勵學生在作品中體現個性美。
在展示評價環節,學生們呈現了豐富多彩的創意作品(見圖3),有的致敬鐘南山院士,有的致敬醫生,有的致敬志愿者,還有的致敬清潔工。學生之間相互欣賞與評價,通過評價發現其他同學作品中的美,通過分享傳遞生活中的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審美能力得到提高。
五、在創客活動中培養勞動能力
《關于全面加強新時代大中小學勞動教育的意見》與時俱進地提出“適應科技發展和產業變革,針對勞動新形態,注重新興技術支撐”。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借助數字化工具形成創新作品的創客活動堪稱由“新興技術支撐”的“勞動新形態”。
高中信息技術課一般每周兩個課時。如果將創客教育引入信息技術課堂中,課時就捉襟見肘了。針對這種情況,學校將創客活動拓展為社團活動。在創客活動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通過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
如學校機器人社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帶領下,從零開始搭建機器人(見圖4),發揚團隊精神,分工合作,利用課外時間,完成了創意。他們記錄工程筆記,編寫機器人程序,刻苦鉆研,反復調試程序,不斷實踐,多次對機器人的結構和程序進行改進,雖然過程曲折,但在各級“MAKEX”工程挑戰賽中屢屢獲獎,其中包括成都市的冠軍到全國二等獎、全球二等獎。學生的實踐能力、觀察能力、溝通技巧和團隊合作能力顯著提高,個性和特長得到充分發展。
綜上所述,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要充分結合當前疫情防控和信息技術學科特點,在教學中,全面滲透德智體美勞教育,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周波.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五育并舉策略探究[J].科學咨詢,2020(48):251-252.
[2]張強.高中信息技術游戲教學微探[J].黑龍江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5):91-92.
[3]張志強.信息技術教學中的美育教學[J].祖國:教育建設,2013(2):295-296.
(責任編輯 郭向和? ?校對 姚力寧)
作者簡介:章云凱,四川省成都華西中學教師,E-mail:179358080@qq.com(四川成都,61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