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縣域經濟是區域發展的基石,是實現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堅實支撐。河南作為縣域大省,縣域經濟在河南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雖然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還是普遍面臨總體實力不強、產業結構失衡、關鍵要素短缺、城鎮化質量不高等問題。因此,提出推動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準確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三起來”重要指示為引領,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激發縣域經濟發展要素活力,堅持“以人為本”的城鎮化建設。
關鍵詞:河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石。2014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河南期間,提出要準確把握縣域治理的特點和規律,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2021年9月3日,河南省委工作會議指出,要推動縣域經濟“成髙原”河南省縣域面積占比近九成,常住人口占比超七成,經濟總量占比超六成,縣域經濟在河南發展大局中舉足輕重。但長期以來,河南縣域經濟發展面臨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與髙質量發展要求差距明顯。因此,有必要明確縣域經濟髙質量發展的內涵,找出河南現階段縣域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探索符合河南縣域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對策建議。
一、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內涵
縣域經濟是以縣級行政區劃為地理空間,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具有顯著地域特色和完備功能的區域經濟[1]。從區域劃分角度來看,縣域經濟主要以縣級行政單位的區劃為主要范圍,以縣一級獨立的財政能力為標志,以縣城、鄉鎮、行政村為層次的基本結構體系。從經濟活動特征來看,縣域經濟包括城區經濟和農村經濟,是集生產、分配、流通、消費等各個環節為一體的綜合經濟體系[2]。從空間尺度上來看,縣域經濟是省域經濟、區域經濟的重要基礎,其經濟活動范圍通常會跨過行政區劃與周邊縣域、城市乃至全球的經濟主體融合互動,進而在更髙層面實現資源配置[3]。總的來說,縣域經濟在經濟發展和社會資源配置中具備一定的綜合性、區域化、地方化特征。
推動縣域經濟髙質量發展,就是在縣域層面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深人踐行縣域治理“三起來”要求,推動實現縣域經濟發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具體而言,就是以創新為主要驅動力,實現縣域發展動能轉化;以協調為區域特征,推進縣域城鄉融合發展;以綠色為發展本色,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以開放為重要途徑,提髙縣域資源配置效率,最終目的是要讓人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提髙生活水平。
二、河南縣域經濟發展成效
歷年來,河南省委、省政府髙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河南縣域經濟在經濟總量、財政實力、產業結構、城鎮化建設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為河南縣域經濟實現更髙水平、更髙質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創造了條件。
(一)經濟總量穩步提升
河南縣域經濟最快、最直觀的變化是經濟總量穩步提升。“十三五”期間,河南縣域經濟總量實現年均5%的增長速度,占全省經濟總量60%以上。歷年《河南統計年鑒》數據顯示,2020年,河南104個縣(市)經濟總量再創新髙,達到33739億元,占全省經濟總量61.3%。就個體而言,生產總值超過400億元的縣(市)數量從2016年的23個增加至41個,占河南全部縣域經濟總量的38.3%,其中中牟縣和新鄭市地區生產總值邁過千億元大關,分別達到1259.1億元和1335.6億元。同時,人均生產總值持續增加:2020年,河南縣域平均人均生產總值49788元,較2016年(41259元)增加8529元,其中,人均生產總值超過5萬元的縣(市)有38個,超過10萬元的有4個,分別是長葛市(11萬元)、新安縣(10.8萬元)、鞏義市(10.4萬元)和義馬市(10.1萬元)。
(二)財政實力不斷增強
財政收人是政府履行職能和提供公共服務的基礎,是地區經濟實力的間接表現。隨著河南縣域經濟平穩發展,縣域財政收人保持較快增速。2016年一2020年,河南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人總額從1203.64億元增長到1717.06億元,五年累計增長513.42億元,年均增長率達9.3%。就個體而言,2020年河南省一般公共預算收人超20億的有21個,較2016年增加了10個,其中中牟、鞏義、滎陽、新鄭一般公共預算收人超50億元。
(三)產業結構持續優化
“十三五”時期,隨著河南產業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縣域產業結構持續優化。2020年河南各縣(市)第一產業、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產值分別為4569.89億元、14677.76億元、14491.49億元,與2016年相比分別增長22.64%、5.64%和51.39%。產業結構由2016年的14:51:35逐步演化為2020年的13:44:43,整體表現為“二三一”型結構。以制造業為主的第二產業是河南縣域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在河南已規劃的180個產業集聚區中,有122個分布在各縣(市)內,占全省的2/3。第三產業發展迅猛,2016年至2020年第三產業產值年均增長率高達10.92%,顯著高于第一、二產業。
(四)城鎮化水平穩步提高
城鎮化是轉變縣域經濟發展方式的助推器,是集聚各類生產要素的重要手段。“十三五”期間,河南各縣(市)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城鎮化水平穩步提升。從數據上看,2020年河南各縣(市)常住人口6948.72萬人,占全省總人口的69.9%,其中城鎮人口3192.54萬人,平均城鎮化率46%,較2016年相比提高5.53個百分點。從個體角度來看,2020年河南城鎮化率超過50%的縣域單位有35個,比2016年增加21個。從空間分布來看,高城鎮化率的縣(市)多位于鄭州都市圈與洛陽都市圈范圍內,意味著河南中心城市的發展顯著促進周邊縣(市)的城鎮化進程。
三、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一定成效,但在新發展階段,面臨復雜嚴峻的國內外發展環境和縣域經濟“成高原”的發展要求,河南縣域經濟發展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總體實力偏弱,區域發展不均衡
整體上看,河南縣域經濟發展增速較快,但縣域經濟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整體實力偏弱。根據賽迪白皮書《2021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提供的數據,2020年河南有7個縣(市)上榜全國百強縣,位列中西部地區首位,但整體排名均在40名開外,且僅有中牟和新鄭生產總值達千億級別。上榜的百強中,江蘇省16個、浙江省9個、福建省4個、湖南省3個、山東省2個,相比之下,河南總體實力差距明顯。從經濟增速來看,近年來河南縣域經濟增速放緩,占全省GDP的比重持續下降,2016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總量27192億元,增速8.8%,占全省GDP比重67.2%,至2020年河南省縣域經濟總量33739億元,增速降為0.72%,占全省GDP比重降至61.35%。從區域均衡發展角度來看,河南縣域經濟區域發展差距較大,2020年河南縣域經濟總量前十名均值為802.6億元,后十名均值為140.0億元,前后相差近6倍,且該差距有逐步擴大的趨勢。
(二)產業結構失衡,特色產業發展滯后
產業是支撐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基礎。近年來,河南持續推動縣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但長久以來形成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依賴使得縣域經濟面臨結構性失衡。具體而言,一是產業結構層次偏低。河南縣域產業結構處于“二三一”型發展階段,大部分縣(市)仍以第一、二產業為主,超六成縣(市)第三產業占比不足45%。二是產業轉型升級緩慢。農業尚未完全擺脫“靠天吃飯”的傳統生產模式,生產規模化、現代化、品牌化程度不足。工業多處在產業鏈前端和價值鏈中低端,企業規模小,產品附加值低。服務業多以生活性服務業為主,生產性服務業發展滯后,對第二產業的支持作用較差。三是縣域特色化支柱產業缺失。河南縣域經濟在各地不懈探索下逐漸形成如方城林業、長垣醫療耗材產業、新鄭紅棗產業、濟源懷藥產業等縣域特色產業,但整體來看特色支柱產業發展仍顯不足,產業規模偏小、品牌知名度不高,對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能力弱。
(三)關鍵要素供給短缺,經濟發展后勁不足
經濟高質量發展離不開各類經濟要素的集聚與支撐。對于河南的縣(市)來說,受限于地理區位、行政級別、經濟體量等因素影響,縣域經濟對高質量發展相關要素吸引力不足。一是高水平人才相對匱乏。人才競爭一定程度上表現為縣域財力的競爭,2020年河南縣域人均財政收入2676.9元,僅為全國和河南平均水平的21%和64%,缺乏“真金白銀”的人才競爭優勢。二是科技創新資源短缺。河南各縣(市)較少布局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科創機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積極性不高、核心競爭力不強,地方政府“想創新”但“不會創新”。三是金融資源有效供給不足。一方面,縣域經濟主體多為中小型企業,經濟規模小、抗風險能力弱、財務制度不健全,致使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另一方面,縣域融資渠道單一、信用擔保機制不健全,金融機構利益補償機制欠缺,對縣域經濟支持積極性不高。
(四)城鎮化質量不高,城鄉融合發展不平衡
近年來,河南持續以新型城鎮化建設引領城鄉融合發展,推動公共服務均等化和城市管理精細化。但同時,河南縣域的城鎮化從某種程度上說是一種“速度型”城鎮化,未能及時處理好質量與效益、城市與農村的關系。一是城鎮規劃不合理。部分縣市在城鎮化建設中過分追求高強度開發、高密度建設、高城鎮面積,忽視了相配套的產業、交通、能源、水利、通信、公共服務等基礎設施建設,致使經濟效益低,居民幸福感差。二是社會公共服務供給能力較弱。河南總人口中,縣域常住人口占比超過七成,但全省95%以上的大專院校、90%以上的三甲醫院集中在省轄市中心城區,居民對教育、醫療、養老等公共服務的需求與地方供給存在結構性矛盾。三是城鄉融合發展不平衡。縣域城鄉之間基本要素流通不暢,城鄉居民在就業機會、收入水平、公共服務、生活環境等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距,城鄉二元體制的制度慣性和農業農村長期滯后的發展慣性仍未打破。
四、加快推進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準確落實新發展理念,以“三起來”引領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強縣和富民統一起來,把改革和發展結合起來,把城鎮和鄉村貫通起來。“三起來”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縣域治理的集中體現。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既要做到建設經濟總量高的“強縣”,也要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做到提升居民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富民”,以改革和開放作為縣域治理的基本途徑,構建城鎮與鄉村相融合的經濟發展新格局。因此,推動河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應當全面準確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以縣域治理“三起來”為指引,保持縣域經濟各項指標平穩增長態勢,統籌推進縣域經濟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以產業發展為基礎,正確處理好強縣與富民、城市與農村、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系,不斷促進鄉村振興與縣域經濟髙質量發展的有機統一。
(二)培育特色產業集群,提升產業發展能級
產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核心支柱,縣域產業發展應遵循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的原則。一是壯大本地特色產業集群,立足縣域經濟發展實際,結合自身資源稟賦、文化基因、地理區位等基礎優勢,培養一批縣域特色鮮明、專業化程度髙、延伸配套性好、支撐帶動力強的產業集群,筑牢縣域經濟基本盤。二是加快推動龍頭企業發展,建立龍頭企業培育庫,鼓勵龍頭企業的“總部+分支”模式,優化企業戰略布局;加大培育單項冠軍企業,支持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不斷提升產品核心競爭力。三是深化開發區體制改革,逐步推行“管委會+公司”管理模式,實行市場化開發運營;推動產業集聚區提質增效,強調“畝產論英雄'建立存量土地盤活的利益引導機制和低效用地退出管控的引導機制,推動落后產能和低效產能退出。
(三)堅持深化改革,激活縣域經濟髙質量發展要素活力
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是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的根本途徑。一是要深化縣域放權賦能改革。縣域的差異化決定了縣域經濟髙質量發展必須走自主發展的道路,要給予縣域發展更多經濟社會管理權限,拓展發展空間,同時匹配相應的財政權力,做到財權與事權關系對稱、統一。二是推動經濟體制改革。要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功能,放寬城市落戶限制,提髙市民化率;建立土地平等、市場統一、增值收益公平共享的土地制度,增強土地資源靈活性;營造良好營商環境,科學引導社會資本投資縣域產業、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等項目。三是破除循環壁壘,推動城鄉要素合理、暢通、有序流動。縣域發展是城鄉融合的橋梁,其重點在于“人、地、錢”三大要素的雙向流動和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因此,要構建城鄉統一的要素市場,推動土地人市、農民進城、資本下鄉以及構建城鄉產業協同發展平臺和一體化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
(四)堅持以人為本,髙質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促進城鄉融合發展。新型城鎮化建設是統籌城鄉區域協調發展的重要路徑,也是促進縣域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共享發展的有力手段。要髙質量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一是要加快道路、供水、供電、垃圾處理等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基礎設施的承載能力和可靠性,與周邊中心城市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二是加快推進教育、醫療、停車場、公廁、圖書館等生活性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便民服務體系;三是統籌規劃、建設、管理三個環節,樹立經營城市理念,以便民為導向,明確新城和老城的發展定位,努力打造髙品質宜居城市,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
參考文獻:
[1]郭愛君雙循環”格局下縣域經濟發展的新思路[J].人民論壇,2021
(02):34-37.
[2]宋菲菲,宋亞平.縣域經濟的內涵、特征和高質量發展一以湖北為例[J].湖北社會科學,2020(02):74-80.
[3]范毅,王笳旭,張曉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思路與建議[J].宏觀經濟管理,2020(09):60-62+88.
基金項目:2022年河南省科技智庫調研課題“河南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現狀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HNKJZK-2022-38B。
作者簡介:王一喬(1991-),男,河南新密人,博士,講師,研究
方向:產業經濟。
(責任編輯許麗萍)
(上接第44頁)機制,統籌推進農業現代化、信息化等協同發展,形成健康多樣的農村經濟生態,在產業扶貧、教育扶貧、文化扶貧、智力扶貧、科技扶貧、健康扶貧、消費扶貧等方面持續發力,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新農村建設,讓廣大農民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
結語
職業院校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依據習總書記關于教育和扶貧工作重要論述,發揮自身優勢,積極主動作為,通過多種方式幫扶貧困地區。職業教育作為新時代的一支畫筆將繼續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參考文獻:
[1][5]謝俐,彭振宇.高等職業院校在脫貧攻堅戰中的作用與貢獻一首部《中國高等職業院校精準扶貧發展報告(2015-2019)》綜述[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9(34):5-8.
[2]唐任伍,肖彥博,唐常.后精準扶貧時代的貧困治理一制度安排和
路徑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⑴=133-139.
[3]胡斌武,季孝探,何曉穎.后脫貧時代職業教育防控返貧風險的實踐效能與行動路徑[J].職業技術教育,2021,42(1):6-10.
[4]文珂,袁丹丹,操煒.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面臨的現實困境與優化路徑[J].鄉村科技,2020,11(23):31-32.1674-7909.2020.23.017.
基金項目:2020年張家界市哲學社會科學課題“鄉村振興背景下張家界市職業教育精準扶貧策略研究”,項目編號:zjjskl202031。
作者簡介:陳志強(1982-),男,江西樂平人,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職業教育、機械設計與制造。
(責任編輯許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