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翠蓮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教育制度的改革,國家提倡雙減政策,在這個政策的實施下要求對學生的教育要集中在學校里,尤其是對小學生的教育要更加注重這一方面。小學科學老師要對小學科學的教學方法進行改進,要在教學中加入朱永新教育,從而提升教學的高效性,帶動學生更好地發展和進步。小學科學教師要及時關注現階段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為學生帶來全新的學習認識和理解,在擴建學生學習感悟的同時,應該讓學生跟隨科學中朱永新教育的學習腳步,認真地提高自我科學能力。雖然當前我們國家的小學科學教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但是我們也在不斷地改進和進步當中,爭取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讓學生去探索科學世界的奧秘。小學科學教師作為學生學習道路上的積極指引者和幫助者,要讓學生更好地提升自身科學能力,真正地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發展和進步。本文將分為兩個部分對進行論述,第一部分為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現狀,第二部分為“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的教學策略。
一、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現狀
1. 小學生科學素養
小學生由于自制能力差,在上課時經常不能認真地分析科學內容,嚴重影響學生自身科學的學習效果。由于小學生都來自于不同的家庭,每個家庭對于科學教育的重視程度都不盡相同,有的家庭從小就注重對孩子科學意識的培養,因此這一類的小學生科學素養較高;而有的家庭從小學就開始只注重孩子的主課培養,從而忽視了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導致孩子的科學素養較弱;并且,即使是現在實行“雙減”政策,孩子的課余時間比往常更多,但有些家長還是習慣于讓孩子更多地將學習時間放在主課上。此外,小學生好動、好奇心強、對自己行為的約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想象力豐富、愛看愛說、愿意表達,但不能用規范的語言描述自己的想法,又比較依賴教師,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動手操作的能力有待進一步加強,沒有養成傾聽的習慣,不愿聽教師講,更不愿意聽同學講。這些都是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小學生的差異化,小學科學教師要懂得采用個性化的教學方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適應科學課程。
2. 小學生科學課堂的現狀
由于小學科學教師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習慣于注重自己的教學,忽視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小學生在課堂中的參與感較低。其次,小學科學教師在開展科學教學的時候,所制定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比較單一,并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失去了機會。而且,在枯燥的教學氛圍下,小學科學教師并不能帶領學生認真學習,導致學生的科學綜合素養不能得以提升。所以,小學科學教師需要關注小學科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合理的改進舉措。雖然當前我們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推行了很久,但還有很大一部分的教師仍然保留著比較傳統的教學觀念,并不接受新興的素質教育理念。這表現在授課的方方面面,例如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仍然是課堂的絕對權威,學生的主體地位并沒有得到實現,學生不能做自己學習的主人。教師也不注重與學生之間進行交流和溝通,無法及時地得到學生學習成果的反饋,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教學的質量。最后在教學方式的方面,還有部分教師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法,并未按照學生自身學習情況來進行改變,這導致教師講課講得興致勃勃,而學生聽課聽得昏昏欲睡,教學效果很不理想。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讓學生把教師準備好的知識點進行記錄,而學生自身沒有進行思考的時間,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教師所講授的知識,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創新能力。
二、“雙減”背景下小學科學校本課程的開發利用的教學策略
1. 采取個性化教學,從而適應“雙減”政策
俗話說,“五根手指各有長短”,人亦是如此。每個學生由于自身科學素養以及家庭環境的不同,對于科學知識的學習程度也各有差異。因此為了適應“雙減”政策下的素質教育以及學生的個體差異,小學科學教師要懂得因地制宜。此外,小學科學教師要知道生活本身就充滿了小學科學的各種知識點,是科學教學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應該讓學生在生活實驗中通過自己動手進行探究,讓學生在實驗中提高自己的探究能力與探索精神正是生活拓展教學的要求。教師也可以讓小學生結組討論實驗,先根據小學生不同的科學學習習慣,將學生分成幾個學習小組,然后合理地安排學習任務,這樣的教學方法既可以培養小學生的團隊意識,也可以提高生活教育的教學高效性。
例如,在教學“我們的菜園子”這一專題時,教師就要充分了解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課堂開始前可以讓學生對自己喜愛的蔬菜進行投票,將喜愛同一種蔬菜的學生安排到一個小組。按照小學生各自的喜好劃分成不同的小組,每個小組分別在校園綠植區進行綠植種植。再根據每種綠植的屬性進行按時記錄,讓小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自己所種綠植的屬性、生長期、陽光以及水分的需求程度。然后結合課本知識對相應的綠植進行講解,讓孩子們在實踐中學習掌握知識。從而真正做到校本結合、實踐結合、學以致用。并且,由于雙減政策,學生的課業壓力減少,相應的休閑時間也大大增加,這樣學生課余照顧綠植的時間也會大大增加。此外,科學教師可以在課前先備課,在網上查找這一課的名師課件,然后再根據自己的班級進行調控,教師可以在課上對學生進行提問:路邊的小花小草是如何從種子發育到小苗,最后長大開花的呢?它要經歷哪些自然天氣困難呢?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觀察這些現象,看看自己家里的植物的生長與枯萎,從而加強小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這種生活拓展性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更加進一步地了解科學,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減少反復性的知識點作業,帶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加快生活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的融入。
2. 減少科學作業的反復性,增強生活實用性
為了順應“雙減政策”,首先就是減少學生的課后壓力,最有效的途徑就是減少小學生的課后作業。在小學生的世界里,游戲和對自然的探討都是讓他們非常感興趣的事情,而枯燥無味的作業只會讓他們越來越厭煩?,F在的小學教師為了更加牢固地讓小學生掌握知識,會留大量的同一知識點運用性任務,一個知識點用十道或者數十道訓練題來讓學生去做,然而這種重復作業只會讓學生更加煩惱,有著很大的弊處。因此教師在布置作業的時候,盡量要做到每一個題重點突出,讓學生一看就知道這道題是課上教師講的哪個知識點。多出一些有趣味的作業,讓小學生愛上科學、從內心去想學科學。同時在新課程的改革下,學生是主體,教師則起到輔助作用,應該以課堂為主,而不是以作業為主。另一方面生活中處處有科學,科學也離不開生活而單獨存在,二者是相輔相成的。因此小學的科學教學更應該從實際出發,然而大部分教師都采用傳統的教學模式,把書上的知識照搬照抄地傳授給學生,大多學生不能理解,浪費了大量的時間卻沒有收到相應的成果,所以教師在布置作業時,應該從學生的日常出發,多布置一些讓學生更加理解生活的作業,當然這些作業也要與書本知識相結合。
例如,在教學“機器人”這一主題時,文本會有關于機器人的理論講解,這就導致教師在課后經常性地習慣讓學生先對理論知識進行抄寫,這樣單一而又枯燥的課后作業會使學生對課程失去興趣。由于小學科學教師長期受傳統教育模式的影響,習慣于注重自己的教學,而且習慣于采用呆板的教學方式,不僅增加了學生的課后負擔,還會導致違背“雙減”政策的教學模式。因此,教師在教學“機器人”時,應該讓學生自己課后提前去查閱以及觀看相關的科普文章以及科普小視頻,從而讓學生對機器人先有一個大致的了解以及興趣。同時還可以結合生活中的機器人案例,帶孩子們去體驗機器人的魅力。例如,積極組織學生到科學館進行參觀,在科學館講解科學知識。在課堂上,可以將機器人代入課堂,將與機器人相關的電路設備帶到課堂上進行演練,讓學生通過實踐體驗感受機器人的神奇。從而加強小學生對生活的觀察力,這種生活拓展性的教學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更加進一步地了解科學,改變傳統的作業模式,減少反復性的知識點作業,帶動學生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加快生活教育與小學科學教學的融入。
總而言之,隨著雙減政策的逐步落實,小學生的課余時間越來越多,這就給了小學科學老師更多的機會去幫助小學生了解及拓展科學知識。小學科學教師在小學科學教學的過程中,應該更多地開展科學知識的社會實踐,從而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以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問題來作為探究的線索,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科學實踐。雖然當前我們國家的小學科學的教育還存在很多的不足之處,但是我們也在不斷地改進和進步當中,爭取讓學生在學習科學的過程中做自己學習的主人,開闊學生的科學視野,讓學生去探索科學世界的奧秘。同時,在探索的過程中,小學科學教師也要注意和實際生活進行結合,不能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而進行教學,要讓學生在生活中進行科學的實踐與探索,感受科學實踐的魅力,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