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愛慧
當今現代教育評價的熱點話題為“評價得以促進發展”,評價不是為了得到最終的評價結果而評價,而是為了學生能獲得更長遠的發展。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如何藝術地評價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要充分肯定學生的進步和發展,并使學生明確需要克服的弱點與發展方向。”每個學生都有其獨特之處,教師要善于發現這些“亮點”,通過評價使學生得到適宜的指導和幫助,并且符合學生發展的特點幫助其成長。美術是感性藝術和表現藝術,展示了作者的內心世界和靈魂。課堂評價是教師了解學生的重要途徑,課堂評價充分體現教師對學生的尊重與肯定并幫助學生樹立良好的人格是教師的關鍵。教師根據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和文化理解對學生課堂表現進行評價,向學生傳遞先進的美術教育和評價理念,反映學生各階段的身心發展狀況,為課堂評價學生提供了新的評價思路和評價標準。
一、美術課堂評價的現狀
大部分教師都認為課堂評價是教育活動的重要部分。教師對課堂評價持積極態度,認為開展美術課堂評價是必要的。課堂評價對學生尤其是對保持學生的藝術興趣、對繪畫的信心、提高繪畫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教師要了解評價的內容、營造評價的氛圍、運用正確評價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的對美術作品的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等能力。教師的評價語言要做到準確到位、規范條理和形象生動。
1.評價標準模糊。通常是根據教師習慣以個人的喜好、經驗及對美術的理解學生美術作品進行評價。在評價學生美術發展的過程中以構圖、色彩、清潔度等為主,但評價標準混亂、系統不完整。
2.評價語言簡單。教師經常以“我覺得這畫不錯”“畫得挺好的”之類的評價語言評價學生的作品。部分教師以“畫面干凈”“涂的顏色勻稱、好看”“畫在了紙的中央比較好看。”等簡單的評價語言。
3.評價時間不足。教師對學生的美術作品評價效果受時間長短的影響。在課堂上教師對學生作品的評價一般是3~5分鐘,在這有限的評價時間里教師往往選擇性地對3~5個的學生美術作品進行評價,很多學生的美術作品很少能得到教師的評價。
二、核心素養下教師對美術課堂作品評價的影響
(一)教師評價觀念的影響
“藝術是表達學生內心世界的工具”和“通過藝術創作促進學生健康發展”的藝術觀下教育者的態度、看法與行為通常受到教育價值觀的影響。如果學生在沒有外部干擾的情況下成長,他們的創作活動不需要任何特殊的刺激,而每一個學生都會自由地運用自己的創作欲望表達自己的“充滿自信”和“不干涉學生的創作,幫助學生體驗自己的經驗”的教師觀念。在這種教育觀的引導下,教師的美術評價觀念也在發生變化。以“重重疊疊”這課總評價法國畫家馬蒂斯的剪紙作品《國王的悲傷》為例。其介紹馬蒂斯晚年因為身體太虛弱而沒辦法站在畫架前,因此他用彩色紙剪出不同的形狀,用簡單的線條、色塊表達他所感的這個世界,把它們拼貼成巨大的圖片。通過一次次的試驗,馬蒂斯更加了解如何把顏色與形狀結合在一起,使整幅畫面變得生動而精彩。教師的評價呈現主體積極和雙向互動,教師、學生、作者、作品達成客觀、平等的評價關系。通過美術教育觀由原來注重學生美術作品在內容上以及技巧上的表達,逐步轉向關注學生的情緒表達以及內心世界的變化,從而培養學生持久的學習興趣和審美判斷能力。
(二)教師評價行為的影響
核心素養下教師對學生美術作品評價的行為也發生改變,教師在點評及引導學生的課堂評價上更突顯學科性,引導學生理解他人的繪畫表現及美術知識,在課堂中積極引導學生通過分析、討論等方式大膽表達自己內心真實的感受。例如,欣賞荷蘭繪畫大師蒙德里安的作品《紅黃藍的構成》與瑞士畫家克利的作品《奔流》時引導對作品中的直線和曲線欣賞、比較、分析,讓學生體會畫面中直線與曲線的美感。教師在授課時的評價語言更加豐富,而且具有指導性。如“畫面上有哪些線條?它們在一起變出了哪些形狀?(教師針對學生的回答,進一步引導學生欣賞畫面)”“畫面上的格子一樣嗎?有哪些不一樣?畫面上有哪些顏色?讓你想到了什么?(如藍色可以想到大海、夜空,是冷色;紅色想到太陽、火,是暖色等,引導學生發現畫面色彩搭配的美)”“如果我們把紅顏色換成藍色好嗎?為什么?(引導學生對比欣賞遮住黃色色塊的畫面和完整的畫面,感受作品中不對稱均衡風格)”問題設計由原來的“你喜不喜歡這幅畫?”“這幅畫要是由你來畫你會怎么處理?”等改為通過追問從而深化學生對作品的欣賞感受,引導學生發揮他們的創造和想象對作品進行一次又一次的剖析,逐漸培養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的審美能力。教師評價到個人評價以及他人評價,評價形式更為客觀。
(三)教師個人素養的加強
美術教育評價理論是以一定的藝術素養為基礎的。理解和內化藝術教育評價理論要求研究者和教師具有較高的藝術素質和較強的審美能力。每個人對藝術的理解和看法是不同的,這將導致在解讀他的藝術思想和藝術評價量表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偏差。因此,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需不斷增強個人的藝術素養和藝術能力。
例如,教師在教授“感受音樂”時要明確目的、確定主題、聚焦問題、講求實效還要加強個人的音樂素養,引導學生欣賞、感受音樂的旋律及節奏美感,使學生在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下,對聲音產生直觀、初步的感官體驗。通過討論及簡單的分析和判斷,引出課題。教師:“這作品的表現方法很特別,畫面里并沒描繪具體事物的形象,卻給人一種強烈的視覺效果。請你談談這兩幅作品給你的感受。比如,看到這張畫,你想到了什么?給你什么感受?畫家為什么這樣畫?”教師:“同學們說得真好,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老師很開心。這兩幅畫都是抽象畫派的代表人物康定斯基的作品,它們都表達同一個內容——音樂。這兩幅畫里,我們可以感受到動聽的音樂在畫面上回蕩。”教師:“這兩幅畫面分別表達的是怎樣的音樂呢?我們聽兩段音樂,同學們感受一下,哪段音樂跟哪幅作品最適合,為什么?下面播放《命運交響曲》和《小步舞曲》。”然后讓學生選擇及說明原因。教師:“畫家是怎么把繪畫與音樂結合在一起的呢?我們來玩個游戲,同學們聽兩段音樂,你可以用彩帶或桌面的物品作為道具來指揮,表現音樂的節奏,思考你是怎樣指揮的?”讓學生隨音樂自主發現、自主探究,解決教學難點:點、線與音樂的聯系,激活視覺和聽覺的感覺聯通。
(四)教師評價語言的豐富
美術作品和文學作品中使用的語言有很大的不同。美術只有把美術語言和美術作品的整體形象融合成一個有機的整體,按照一定的美術創造法則,構造一個全新的創造物,才能被欣賞者所理解并接受,才能表達某種意義。所以在小學美術對作品欣賞就要讓學生進一步認識到美術作品中的藝術形象是通過美術語言創造的,只有讓學生了解了藝術語言,才能更好地欣賞藝術作品進而評價美術作品。只有學會運用美術語言才能創造藝術形象,傳達社會意識,培養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例如,欣賞畫家徐悲鴻的國畫作品《奔馬圖》這幅作品時,了解什么是“以物喻志”,引導學生了解畫家創作背景。教師在授課時的評價語言更加豐富、更具有指導性。問題設計由原來的“你喜不喜歡這幅畫?”到“你最喜歡這幅畫的什么方面?”通過有針對性的追問引導學生能對作品做深刻分析,從而使學生的藝術修養和審美能力得到培養。教師可以提問:“這幅畫上畫了什么?馬在干什么?從什么地方看出馬在奔跑?”“看了這幅畫你有什么感覺?”(引導學生從馬的動態、墨的深淺等方面說一說)“這匹馬的體魄怎么樣?從什么地方看出來的?如果你是這匹馬會有什么感覺?心情會怎樣?”“你們喜歡這匹馬嗎?哪里最吸引你?”通過教師的有效提問和激勵評價引導學生回到這幅《奔馬圖》的寓意,從而告訴學生畫的是一匹歡快、自由奔放的馬,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勇往直前,不怕困難等。
(五)教師評價方式的多樣化
學生的學習習慣、掌握基礎知識的水平和綜合素質不同,教師評價的方式也應靈活多樣,要采取多種形式、多把尺子評價學生,以增強評價的可信度。教師可以采用以下的多種評價方式讓課堂評價多樣化。
1.整體評價。整體評價是促進整個班級正確認識自己,全面提高自己的評價方式,能提高學生的繪畫水平。
2.分小組評價。確立評價標準、鼓勵競爭意識。學生回答一個問題、畫出一幅好畫、遵守課堂紀律,都應及時地給他們的小組加分,最后的優勝者還能得到精神或物質方面的小獎勵。這樣,每節課學生都覺得新鮮感十足,專注于課堂。
3.個別評價。個別評價時,經常是就課堂上問題的一問一答或就學生的某一幅作品進行評價。評價不應僅僅面向優秀的學生,應該把更多鼓勵肯定的話語送給學困生,及時給予他們肯定的評價,激發他們的繪畫興趣及上進心。
例如,執教“小鳥的家”時,在展評環節,筆者是這樣處理的。筆者:“畫完的同學相互交流一下,看誰畫得漂亮!老師發現這幾個小朋友畫得特別漂亮,哪位同學愿意到臺上分享一下你的作品呢?”筆者:“如果你是只可愛的小鳥,你最想飛進哪個家,最想和哪只小鳥交朋友?”(學生像小鳥一樣張開翅膀飛到自己喜歡的鳥窩旁,進行評價)筆者:“同學們的作品非常精美,老師覺得小晨同學的作品中注意一下色彩的對比會更漂亮點,小瑩同學畫的小鳥翅膀再畫大一點,小鳥會顯得更可愛……
總之,同學們的作品非常棒,讓大森林成為小鳥美麗、和諧的大家庭。”(給予肯定、點評)在美術教學評價過程中,通過多種的評價方式,特別注重對學生的綜合評價。除了評價學生掌握運用美術知識技能實際水平、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外,學生的學習態度、情感等方面的因素也不能忽視。教師的評價以肯定為主,與學生評價有機結合,保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每一個學生都得到正面評價,加強生生、師生之間的交流,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欣賞水平。
(六)藝術的評價與學生實際相結合
根據班級特點和學生的個性差異,提倡分層評價。制定“一般水平”和“熟練水平”等分層評價標準,促使每一名學生都能在自己原有基礎上對美術學習上的進步與成就進行評價,并根據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進行調整,在學生自由發展的同時,結合學校的實際情況,促進學生能力的發展和提高,為學生提供開展獨立試驗和探索的時間,探索對創意進行評價的標準與方法,也可以采用美術學習檔案袋的展示與口頭發表相結合的方法對學生美術學習進行評價。評價作品的指標可以分為這樣幾方面:學習積極性、表現能力、造型美感、創意(想象力、構想力、創造力)、鑒賞能力、發表和交流能力等,這無疑是課堂上教師對學生的創意表現進行藝術評價的有效方法之一。
例如,執教“我們班級的標志”一課時,在評價學生課堂表現時探索評價的標準與方法,調整評價項目的數量和內容并注重表現性評價,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結合教學主題和教學目標進行調整。教師:“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標志,我們來看一看這是什么標志?由幾部分構成?”出示學校標志并引導學生分析標志的構成(圖形、色彩、文字)及設計理念。教師:“想不想為我們班級設計一個標志,作為班級的象征?誰能說說我們班級是一個什么樣的集體?最能代表班級特色的是什么?你想怎么表現?”引導學生交流自己班級的特色,接下來欣賞其他學校和班級如何進行設計,他們怎樣運用班級標志體現自己班級特色,出示學生設計的班級標志作品,教師引導學生欣賞分析設計方法、標志的構成及設計理念,同時結合學校的運動會舉辦班級標志設計展,引導學生自評、互評。評價應緊緊圍繞作品是否符合形態簡潔、內涵豐富、創意獨特、形象美觀、特點明顯等標志的設計要求展開。
三、結語
綜上所述,美術的核心素養對教師的課堂評價具有全面的、重要的指導意義,教師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從多角度、多方面課堂評價,讓教師不僅看到作品,而且能關注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為中心,創造性地表達的美術教育理念,不僅影響著教師的教育觀念和教育行為,也為學生的課堂評價提供了新的評價思路和評價標準,讓學生在課堂中獲得不同程度發展。
(左毓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