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蓉
“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課堂中需要減輕小學生的作業壓力,給予小學生充足的自由學習時間。在學習中體驗到樂趣,提高學習效率。在具體操作的過程中,很多教師存在著一些錯誤觀念,例如:只有給小學生布置一定量的作業,才可以使學生掌握知識更牢固。一旦學生的數學成績下滑,作業的數量更是成倍的提高。這種不正確的教學觀念,會降低學生的學習熱情,進而降低數學課堂的教學質量,可見小學數學作業的合理布置成為了目前需要重視的問題。
一、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出現的問題
目前小學生作業壓力過大,是教育界關注的問題之一。很多家長反映,由于孩子的作業過多,并且種類繁多,孩子自由支配的時間過少。題海戰術的教學方法已經影響到了孩子的身心健康發展,降低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在教育過程中,筆者發現在小學數學作業布置中,主要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傳統教學觀念依然存在
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推廣,雖然“以人為本”“雙減”的教學理念被不斷強調,但依然存在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過于重視數量而不重視質量的問題。教師被這種傳統作業布置方式所影響,在給學生布置作業時,過于重視作業的統一完成度,小學生沒有自主選擇的空間,長時間完成單一重復的作業,不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還會使學生的數學思維逐漸僵化。學生的創造思維得不到提高、在小學數學的教學課堂中,教師需要及時更新教學觀念,重新劃分作業的布置標準。使教學目標達到理想水平。同時,學生在作業完成時,也不能夠感受作業的樂趣,因而他們往往是在被動消極的狀態下完成作業內容。
(二)作業布置方式過于單一
部分小學數學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存在“一刀切”的現象,沒有將學生的差異性作為依據進行分層次布置作業。作業的布置方式過于單調,主要以教科書的題目為主,無論成績好壞的同學都完成一份作業、由于小學生對于同一個知識點的掌握深度不同,同一份作業可能會導致“優等生認為過于簡單,后進生認為過于困難”,無法使優等生發揮出優勢,同時也會降低后進生的學習熱情。顯然,作業布置方式如果過于單調,不能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需求,兩極分化的問題會越來越突出。
(三)作業內容枯燥單一
根據調查,很多學生反映作業的內容過于枯燥、單一,特別是教學年齡較大的教師作業創新意識更加薄弱,在布置作業時會直接使用練習冊。例如:怎樣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思考四邊形為什么不穩定,定義是什么?像這種常規性的題目沒有進行創新,學生思維實踐更是無法獲得發展。枯燥單一的數學學習,會逐漸降低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甚至部分學生還會逐漸厭倦學習數學。
(四)作業的評價形式缺少新意
教師可以通過學生完成作業的程度來判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當學生完成作業較好時,教師會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和肯定;當學生沒有很好的完成作業時,教師也要進行一定的引導和批改幫助。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教師在批改作業時,一般采用“對勾”或“畫叉”的方式,在作業的末尾寫上批改日期和已閱。這種評價方式過于單一,同時,由于教師的教學任務過重,給予作業的精力更是少之又少,作業僅僅是圍繞著教材中的知識點展開,缺乏互相評價、自我評價等環節,導致學生對于作業的積極性并不高。
二、雙減視野下小學數學作業布置策略
(一)布置探究型作業,加強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
在小學數學教學的課堂中,教師需要意識到,只有讓學生自主探究,才能引發學生更深層次的思考。因此,在布置數學作業時,應當將生活和課堂相聯系,使生活內容融入進作業布置中,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探究,來深化理解數學知識。借助于該種教學方式,教師能夠通過合理的作業設置,使得學生能夠借助于生活經驗,實現對于問題的解答,以幫助學生加強對于作業內容的把握,使得每一位學生更好地實現對于數學知識點的把握。借此,教師能夠對學生的綜合能力進行進一步地提高,以幫助學生取得更為卓越的成績。
比如在北師大版五年級上冊《軸對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探究型的作業。使學生在課下時間,通過使用剪刀、橡皮泥等工具設計出一副具有對稱性質的圖形物品。由于教師沒有給出具體的數學條件,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創作出創新型作品。學生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更加吸引人,會不斷的進行嘗試和設計,在設計的過程中學生就可以加深對于軸對稱圖形定義的理解。最終呈現出一副令人滿意的作品。教師在展示學生作品時,可以看出學生設計的作品各不相同,但是每一部作品都具有對稱圖形的特征。這就說明學生在設計作品時,已經反復深化了軸對稱知識。因此,教師在布置探究性作業時,不僅減輕了學生的作業負擔,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數學創新思維,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相關知識。
(二)分層設計作業,滿足學生學習需求
由于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性,教師也需要尊重學生所體現出的個性,為學生提供不同的學習途徑。因此,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需要設計不同層次的作業,針對學生的學習情況來設置作業內容,如果讓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同一份難度內容的作業,就會導致“優等生認為過于簡單,后進生認為過于困難”,后進生會逐漸降低完成作業的積極性。
因此,教師針對學習能力較低的學生,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低的作業,同時減少作業數量,使學生在完成數學作業時獲得一定的成就感,突破在學習中的障礙;針對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可以布置一些難度較高的作業,使學生可以培養自身的數學思維,讓自身的數學學習能力獲得進一步的飛躍。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置適量難度適中的作業,能夠使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同時也能讓自身在原本數學能力的基礎上獲得進步。
在這種形勢下,教師可以通過作業,為學生提供進一步提高數學素養的途徑。在進行數學教學時,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是重要前提。教師需要主動轉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去除“命令式”的數學作業,讓學生獨立選擇,依據自身的學習能力,選擇適合自身的題目。在相對輕松的學習環境中學會數學知識,促進自身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尊重和信任,結合學生的學習能力來布置相應難度的數學作業,讓所有學生在自己能力的范圍內最大限度地完成作業,收獲成就感,提高積極性。
(三)家長學生協力完成作業,減輕學生壓力
小學階段家長對于學生的影響較大。因此學校在開展教學活動時,也需要盡可能地獲得學生家長的支持和幫助,在教學期間便可收獲更理想的教學效果。家長、學生協力完成作業,能夠使家長及時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問題,同時融入到學生的學習作業中,針對學生在作業中出現的情況,給予及時的幫助和引導。家校合作的教育機制能夠真正發揮作用,讓學生的成長環境更為良好。同時教師需要與家長保持及時的溝通和交流,使家長意識到自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同時學會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和學生高效交流,幫助教師共同組織教育活動,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果。
例如在北師大版六年級上冊《觀察物體》的作業布置中,具體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和推理能力,體驗數學和生活之間的聯系,能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這樣教師在進行作業設計時,可以要求家長和學生共同觀察生活中的一個物體,并對物體的正面、側面以及上面進行繪畫記錄。教師在檢查作業的完成度時,還可以鼓勵學生來分享在觀察物體時的一些經驗,進而使學生的空間觀念和表達交流能力進一步提高。
在小學高年級段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已經擁有相對獨立的想法,甚至部分學生已經出現了叛逆的心理,具體表現為:不同意家長的觀點,在語言和行為等多方面表現出叛逆的情緒,教師通過布置家長、學生協力完成的數學作業,能夠加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聯系,家長能夠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在學習中出現的問題。同時還可以增強家長輔導學生的意識,給予學生關注,用更多的時間來了解自己的孩子,為學生提供更加健康的成長環境。這樣不但學生的數學能力能夠增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獲得全面發展。
(四)布置實踐性作業,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教師在布置作業時,也需要將學生的年齡和學習情況作為依據,需要更加傾向于布置實踐特征比較明顯的作業,使學生在完成作業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科的意義,可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果能夠充分融合學科知識,便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借助于該種作業布置的方式,教師能夠對作業的形式進行一定的創新,使得學生能夠在相應的情境之中,應用自己所學的數學知識,嘗試對相應的問題進行解決。借此,教師能夠加強學生的參與度,幫助每一位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感受知識的實用性,幫助學生加強對于知識使用情況的把握。
例如,在“一個數加上或者減去一個將近整百整千數的速算”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聯想在生活中付整錢、找零錢的生活經驗,將這個內容作為作業題目。“小明共有146元,想購買一本99元的書,運用教學知識,小明可以怎樣付款?同時小明手里還剩多少錢?”這道題目和學生的生活密切聯系,可以讓學生來調動生活經驗,尋找解決辦法。學生總結:小明可以先付100元,然后商店給小明找零1元錢,此時加上沒有付的46元,最后所剩的總金額為47元。
從數學的本質上來講,這道題中所體現的思維便是“湊整簡算”,通過日常的生活問題來運用數學技巧進行解答。“湊整簡算”的思維意識在和數學相關的生活問題中得到應用。由此可見,教師在設計數學作業時,要將作業和生活密切聯系,讓學生調動生活經驗來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這樣不僅能夠提高學生完成作業的效率,還可以提高作業完成的準確度。此外,這種布置作業的方法,不僅能夠使學生靈活運用“湊整簡算”的數學方法,還能使學生在面對相關類似的問題時快速解答。
結語:
在“雙減”政策下,小學數學教師應當將學生作為課堂中的主體,依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和教學內容,合理布置作業,改變傳統題海戰術的作業觀念,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分層布置作業;同時數學教師要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引導作用,將數學作業和生活相聯系,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尋找學生在作業中的興趣點,進而提高學生的數學學習效率,促進學生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