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明瑜
隨著近些年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小學數學迎來了重要的教學改革。在新課改和義務教育標準對小學數學教學的要求中明確指出:數學教學活動要建立在學生群體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現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開展。這一要求的確立明確了數學教師在開展小學數學活動時要立足于學生的知識需求和學習水平這兩個基礎上,而要準確地把握學生群體的需求和水平就離不開準確的學情前測。只有通過學情前測,準確地定位學生群體的需求目標和基礎水平,教師才能在之后的教學活動開展中讓數學教學變得更加高效?;\統意義上講,學情前測就是指教師在教學活動的開展過程中,要提前把握學生的基本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而這個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則分別涉及到學生的基礎知識掌握、個人學習能力、知識理解吸收情況等一系列學生對于前測教學內容相關的學習情況水平調查。由此可見,學情前測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正所謂“知己知彼,方可百戰百勝”,教育活動也不例外。下文就將以此為論點展開詳細論述。
一、學情前測的意義及其重要性
學情前測的目的是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群體在某一學科學習上遇到的難點和易點,同時也是對學生群體的學習情況和學習水平的有效了解途徑之一。它設立的意義在于輔助教師更好地優化教學活動流程的設計,在抓住受教育群體的需求和基礎認知水平的前提下,實施具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以此實現教學質量和效率的最大提升,是因材施教現實客觀的真實應用。由于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面臨的是“一對多”的情況,再加上課堂教學時間的限制,使得教師在落實因材施教這個教學目標的過程中很難得到有效的開展。而學情前測的加入則讓因材施教的困難變得相對簡單。通過對學生群體的需求分析和對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弊病整合,以此實現基于整體化共性的特點來落實因材施教。簡單而言就是教師依據學情前測所得到的數據來把握學生群體這個整體普遍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個普遍存在的問題開展與之相對的教學活動,做到整體性的因材施教。因此,不難看出的是,學情前測對于教學活動的開展有著十分積極的影響與幫助,是學生和教師在學習方面的交流途徑之一,是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學習情況,并以此為根據設計出更有效的教學手段的方法之一。
二、學情前測在小學數學中的作用
小學數學作為小學教育階段的一門重要的理論學科,它的設立對于啟迪學生的思維邏輯、提升學生的運算能力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小學數學教學的開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現階段小學數學在教學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學生興趣不夠、厭學情緒較強、學科知識不扎實等問題,而這些問題的出現具有多面性和復雜性,并不是單一元素所引發的。因此想要提高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提升數學的教學質量,就一定離不開學情前測的幫助。學情前測對小學數學最大的幫助在于通過對現階段小學數學存在的問題和教育教學過程中主體之間的矛盾進行細致地分析,并找到導致問題和矛盾出現的根本原因,讓教師可以有效地解決問題和矛盾而不是盲目地胡亂改治,減少不必要的時間浪費。總的來說,學情前測對小學數學的幫助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有助于教師更好地理解學生現階段的需求
通過有效的學情前測教師可以更好地掌握學生對于當前知識的學習情況,是已經掌握,還是存在漏洞;是算術不過關,還是定義掌握模糊,這些詳細的情況教師都可以通過學情前測來做到有效的理解。在商業的銷售過程中,商家只有準確的掌握了消費群體的需求,才能以此為依據,生產出符合消費者滿意的產品,這一點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也是同樣受用,畢竟需求決定生產,只有準確地把握了學生群體的需求情況,教師才能在之后的教學活動安排中設計出令學生滿意的教學內容。
(二)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師生友誼關系
學情前測的開展辦法最主要的一個途徑是通過師生面對面交流的形式來了解學生的情況和心理,而這一途徑為拉進師生距離創造了良好的基礎。學生會出現厭學的情況一般主要是因為學科知識的復雜、自身對學科興趣的低迷以及和教師關系的不良好造成的。而通過與學生面對面的交流方式,教師則可以以此為突破點,引導學生重新建立對數學學習的熱情,改善對數學學科的片面認識,并且還能有效加深教師與學生的友誼關系。
(三)有助于幫助教師更好地發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學情前測的另一個開展途徑是通過系統的問卷調查或是學情信息搜集來進行的。這一好處在于被調查者多數情況為學生群體,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和教學活動第一接觸人,學生對于現階段教師在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的優劣是有著最清楚的認識的。因此教師在通過問卷調查或是學情信息搜集的過程中可以最直接地了解到教學內容設計上的優勢與不足,并以此為基礎改善之后的教學。因此可見,學情前測對于教師掌握自身教學情況有著十分積極的作用,是教師的“鏡子”,是學生表達的“喇叭”,是推動教學改革的“助推器”。
(四)有助于教師更好地改進教學手段和教學內容
學情前測的核心目的就是借助學生群體來發掘教學過程中存在的不足,讓教師可以及時地做到改正和修正,讓教學的內容和手段變得更貼近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模式,讓教學的質量和效率得到最大的提升,讓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產生的諸多不良情緒和問題得到有效緩解。
三、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情前測的應用探究
(一)完善摸底考試,準抓學情信息
摸底考試是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重要策略,教師可以通過完善單元摸底考試的方式來進行學情前測,這既是對學生先前一段時間學習成果的檢測,也是對全班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有效檢測途徑之一。在測驗題的設置上,教師要做到由簡入難地布局,要將整個單元的知識點和考點都涵蓋進去,以此做到對學生真實情況的檢測。并通過對成績的整理和排序以及學生錯誤率分布的情況進行詳細的分析,以此在后期開展定向的查漏補缺工作。另外就是對于摸底考試,教師一定要避免“以成績論英雄”的情況發生,摸底考試僅用于對學生知識點掌握情況的了解。
例如在教學完五年級下冊的分數除法之后,為了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教師自己設計習題,巧妙地將課本上的內容變成了解學生學習情況的習題。習題可以分成三大類,即選擇題、填空題、應用題,每一類都是由淺入深地布局,分別涵蓋這部分的概念、算術、應用題,以此做到更好、更全面地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另外,教師還可以在這部分的教學中融入分數的加法、減法和乘法三部分的教學知識點,統一分數知識點的所有知識。在練習前,教師要告訴每一個學生這次練習僅是了解學生對分數知識點的掌握情況。在練習完后,教師要及時進行批改和整理,將學生的錯誤分布情況羅列出來,比如分數的算術部分和應用部分是學生錯誤分布情況最多的地方,而概念部分則是學生掌握較為牢固的地方;填空題和大題是學生錯誤率分布最高的地方,選擇題次之。那么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做的錯題進行知識點的總結,找到學生原來是因為公式應用不熟練和大題題目理解不到位導致的。教師要著重對學生“存在的問題”這部分相關的知識內容進行詳細的講解,使學生通過再次學習更好地掌握內容。
(二)創設問卷調查,梳理教學問題
問卷調查的設立,是學情前測中十分重要的一環。問卷內容設立得越詳細,教師得到的結果也將越真實。而且,問卷調查活動也是教學過程中最有意思的一個環節,它可以讓課堂氛圍得到舒緩,讓學生的情緒得到釋放。而對于一些調查問題,學生會進行相應的交流,這也促進了調查的普適性,使調查的結果更符合學生的需求。
例如,在學習了一階段的內容后,教師可以給每一位學生發一份紙質版的問卷調查表,教師可以做成繪本的形式,也可以做成簡潔嚴謹系統的調查表,總之核心目的是讓學生來真實地填寫這份調查表。在填寫的過程中,可以讓學生進行交流,但是一定要做到調查的結果是傾向于學生本人而不是其他人。在調查完畢后,教師可以借助計算機來進行系統的整理和分布,比如大部分學生認為現階段教學的內容缺乏趣味性、興趣不夠,那么教師便可以根據這一個調查結果來完善之后的教學內容。缺乏趣味性,教師便可以開展生活化的教學活動;興趣不夠,教師便可以開展情景式的教學內容安排。由此做到針對性的教學改良,讓教學變得更加符合學生的需求和要求。而且在整理調查結果的過程中,教師還要注意總結自己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比如大部分學生認為在數學學習中,應用題始終是自己感覺最吃力的地方,那么教師便可以在之后的教學過程中,在應用題部分更加著重教學。
(三)借助討論交流,總結學生想法
在學情前測時,師生之間的討論交流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方式,它既是教師發現學生學情的重要方式,也是學生思維發展的重要渠道。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定期地開展數學學習交流會,來總結學生的想法,拉近師生之間的關系。這個交流會非常規意義上的交流會,教師要做的是與學生進行談心和娛樂放松,通過具有寓教于樂性質的視頻、游戲或談話來拉近師生關系,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以此更好地了解學生的內心想法,并將此運用到后期的教學改革過程中。
例如,教師可以在單元教學知識點較少的情況下,開設一個討論交流會。在交流中,教師可以與學生談心,聊聊生活、聊聊學生對于數學和對教師的看法,鼓勵學生積極發言。在這個談話的過程中課堂氛圍一定要保持在一個輕松愉快的氣氛中,讓學生減少與教師的隔閡和距離感。比如對于近期所學知識點,教師可以詢問學生這部分知識點有什么困難,或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有什么是學生接受不了的地方;或者教師可以通過播放一些有趣的電影或短視頻來使學生進行短暫的放松,讓學生和教師的關系變得更加融洽。
總之,通過對學情前測的有效創新,實時更有效的學情前測對于提高小學數學教學質量和效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著十分積極的幫助。本文圍繞小學數學學情前測的作用及其實施方法為核心論點展開了詳細論述,依次圍繞學情前測的意義和學情前測對小學數學的作用展開論述,突出了學情前測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并隨后列舉了具有可實施性質的應用策略,證明學情前測對于改善小學數學教學環境、提高教學效率、保障教學質量的積極影響做出了系統論證。在現代化教育改革不斷推進的當下,通過把握學生群體的特點和對傳統教育的歸納,借助學情前測來尋找教育改革的突破點,不失為一個有效的教育改革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