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艷偉
幼兒游戲行為是幼兒發展水平的反映,只有認真觀察幼兒游戲活動中的行為, 教師才能更好地了解幼兒的個性、需要、興趣、交往方式等信息,才能更有效地調整教育行為,提高幼兒游戲水平。從觀察記錄來看,我發現我園大部分教師不知道如何在區域游戲中進行觀察。為了切實提高區域游戲質量,提升幼兒游戲水平,我園積極探索指導幼兒教師觀察區域游戲的策略。
一、基于游戲觀察現狀,幫助教師理解觀察的意義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提到,教師要關注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整體性;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重視幼兒的學習品質。這四方面都是建立在教師懂得如何對幼兒進行觀察的基礎上。為了讓教師明白觀察的重要性,我園指導教師開展了相關活動。
1. 觀察幼兒游戲,交流看法。在交流中發現,年輕教師在觀察的過程中很“愛管閑事”,總喜歡插手幼兒之間的游戲,干涉得比較多。老教師則總想著安全問題,一看到幼兒動作有點大,聲音有點響,馬上就批評制止。
2. 只觀察,不干涉,除非有安全問題。在教師們的交流中,我發現大部分幼兒成了教師眼中的問題孩子,如:某某是個貪心的孩子、某某總愛欺負人、某某一點耐心都沒有……
3. 想清楚為什么要觀察。在教師們的討論中發現,他們開始重視觀察,討論的內容都較有價值。如:“我投放了一份新材料,想看看孩子們怎么玩,結果發現……”
最后,針對活動進行研討,讓教師們明白觀察不是只看幼兒在游戲中的大致行為表現,更要思考幼兒這個行為背后的原因,這才是觀察的價值。
二、學習撰寫觀察記錄,提升觀察與評估的專業水平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觀察所獲得的具有典型意義的幼兒行為表現和所積累的各種作品等,是評價的重要依據。因此,教師要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及時對幼兒的學習水平進行評估。
1. 討論修改現有的游戲觀察記錄。將游戲觀察記錄中的一些共性問題作為研討內容,讓大家談一談自己的想法。如:“某某是個沒有耐心的小女孩,每次進區活動總不能好好地玩一份材料,拿起一份材料看了后馬上換另一份,直到全部拿完、看過。然后她就去影響別人。”在研討中,大家認為這份觀察記錄并沒有記下小女孩在選擇區域材料過程中的具體行為,她一開始就被教師貼了“沒耐心”的標簽,但教師并沒有觀察記錄她的行為的原因,因此只憑這份記錄無法判斷小女孩是否沒有耐心。討論過后,大家認為該記錄可修改如下:(1)客觀描述,我看到了什么,而不是我認為她是怎樣的,不夾雜自己的情感;(2)細節描述,感受被觀察者的情緒變化,而不用太多形容詞描述;(3)記錄關系,如同伴之間的行為、情緒等;(4)記錄發展過程,原來是怎樣的,后來怎樣了,等等。研討之后,教師們根據以上學習內容,回到班級游戲現場,再次撰寫游戲記錄,為下一次研討做準備。
2. 在分析與評價中學會看見幼兒的學習。幼兒的游戲動機或興趣點是什么?幼兒的已有經驗有哪些?幼兒是否獲得新的學習經驗,怎么獲得的?本次游戲中,幼兒體現出哪些優良的學習品質?在這四個評估要點的指引下,教師能逐步有目的地觀察幼兒的游戲,同時可以嘗試結合《指南》各領域發展目標,評估幼兒當下的學習情況。
3. 根據幼兒的發展需求,對幼兒的游戲做出適宜的支持。在游戲中,教師要學會看到幼兒的發展點,并懂得適時介入游戲,支持幼兒深度學習,使之獲得進一步發展。(1)現場支持,主要是在幼兒發出各種求助請求的情況下使用的。如材料使用有困難、遇到問題無法自行解決、有進一步游戲需求等,教師要學會根據幼兒的情況適宜介入指導,促進幼兒在游戲中進入深度學習。(2)后續支持,主要以豐富幼兒學習經驗為主,可以是生成的主題探究,也可以是游戲材料和環境的調控等。
三、形成觀察指引,幫助教師持續提升專業能力
有了前期的學習鋪墊之后,教師們對觀察有了深刻的認識,但在運用上仍存在一定困難,尤其是在游戲現場中,教師們難以捕捉一些有價值的游戲行為并深入觀察,即使能看到一些有價值的游戲觀察點,也很難正確選擇介入指導的方式。因此,我園形成區域游戲中教師觀察與指導指引表(見左表),幫助他們持續提升專業能力。
經過一個階段的持續研討學習,教師們有了一定的觀察與評價指導能力。在調整和豐富區域游戲材料、創設班級環境方面,他們越發有針對性,幼兒的游戲水平也持續得到發展,能逐步根據現有經驗,利用不同的活動材料開展各種游戲,學習能力不斷增強。
責任編輯 王思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