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燕
眾所周知,培養學生體育核心素養是新時期的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為了有效地使體育核心素養培養任務落地,全省各地的體育教學實際情況建構新的體育教學樣態。《浙江省中小學體育與健康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省綱》)中結合本省體育教學情況和體育核心素養培養研究情況,提出了從技能、體能、運用三維度的單元構建到“學練評”一致的教學要求。同時指出,“學練評”一致,便于學生形成體育核心素養。基于《省綱》要求,在實施小學體育教學的時候,筆者將如何實現“學練評”一致作為重點,不斷進行教學研究。在探究的過程中,筆者深刻地發現,“學練評”一致其實就是在引導教師以學生的體育鍛煉實際情況為基礎,以體育內容為依據,運用多樣的策略引導其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術,使學生順其自然地提升體育技能水平、身體素質水平、運動思維水平等。所以,“學練評”一致性的建構,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只有深刻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才是建構“學練評”一致性的關鍵。因此,在實施小學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從精準的學(測一測)、精巧的練(練一練)、精妙的評(評一評)這三個方面入手,先通過測試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多樣練習活動,使學生在練習中實現學習發展,并將教學評價融入各項活動中,使學生受到激勵,自主地查漏補缺,提升學習效果。具體以水平二“立定跳遠”為例,對如何建構“學練評”一致的有效策略,談談自己的思考。因此,本文圍繞構建“學練評”一致性探索體育教學新樣態展開論述,希望能夠對小學體育一線教師有所幫助。
一、精準的學 (測一測,做好學練準備)
測一測是在課堂導入環節開展的活動,旨在了解學生的體育學習情況和身體狀況,為后續開展教學活動打好基礎。同時,教師也能夠在備課階段,充分地結合自己對于學生基本情況的把握,采用符合學生基本學情的方式,對學生的學習進行引導,以更好地幫助學生在體育鍛煉的過程中,取得更為卓越的成績。在傳統的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實施過程中,部分教師忽視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自己的意愿開展教學活動,導致部分學生在體驗活動的時候,遇到諸多的困難,尤其因為體驗超出自身實際情況的活動,受到了身心傷害,起到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學練評”一致的建構,是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表明,學生的發展是以實際發展情況為基礎的。所以,在組織體育課堂教學活動之前,教師要先了解學生的實際情況,做好練習準備。
以“立定跳遠”為例,在參與這節課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立定跳遠的擺臂動作。立足學生的體育儲備,在測一測環節,筆者采用了溫故知新的方法,先利用移動設備播放音樂,引導學生伴隨著音樂操作彈力帶。在操作彈力帶的時候,我先進行示范,前擺上舉、下蹲后擺。之后引導學生模仿,親身體驗。在體驗的過程中,學生不但會遷移體育儲備,熟悉立定跳遠的動作,還可以掌握提膝收腹的靜力性動作,為參與課堂教學活動做好準備。同時,為了了解學生的立定跳遠的具體情況,我還在此環節創設了測驗活動。在開展測驗活動的時候,我引導學生以兩人為一組,其中一個人按照儲備的立定跳遠經驗進行試跳,另外一個學生觀察跳躍動作,并記錄跳躍結果。在學生合作完成測驗任務之后,我鼓勵各個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情況,介紹組員的跳躍動作以及成績,由此通過生生互評,了解學生的立定跳遠實際情況,調整已有的教學設計,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
如此開展測一測活動,不僅使學生通過操作體育器材,遷移體育所學,加深對所學的認知,同時做好身心準備,還便于教師借助生生互評,了解學生情況,獲取課堂教學依據,有利于貼合實際地開展教學活動。
二、精巧的練(練一練,掌握運動技能)
練一練環節是體育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在實施傳統的小學體育課堂教學的時候,大部分教師將講解知識與課堂練習割裂開來,先單向地講解知識,接著開展練習活動。教學實踐表明,如此開展的教學活動是枯燥、乏味的,大部分學生不僅難以有效地掌握體育知識與技術,還無法通過練習有效地提升技能水平、體能水平等。這是與“學練評”一致性相違背的。立足傳統教學不足,為了實現“學練評”一致,我將練習作為重點,結合教學內容,創設多樣的練習活動,使學生邊練習邊學習,做到學練結合,提高課堂學習效果。
(一)創設單一動作練習活動
單一動作練習活動是體育課堂練習活動類型之一,旨在引導學生有針對性地練習單一動作,掌握動作要點,提高動作技術水平,為進行組合練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單一動作練習是以學生的學習實際情況為基礎的。所以,教師在開展單一動作練習活動的時候,要根據測一測環節了解的情況,選擇適宜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動作練習。隨后,教師可以予以學生一定的時間,使得學生能夠按照教師講述的內容,開展練一練活動,因而能夠幫助學生在自主鍛煉的過程中,加強對于運動技巧的把握。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巡視的方式,對學生在練一練中的問題進行發現,并且以合適的方式告知學生,使得學生能夠及時地糾正問題,幫助學生在練一練環節中,以正確的姿勢,完成相應的鍛煉任務。
在“立定跳遠”測一測環節,借助生生互評和自身的觀察情況,我發現大部分學生盡管初步學習了立定跳遠,但是在跳躍的過程中卻存在蹬擺不充分、不協調,騰空提膝收腹動作不到位等問題。體育課程標準中要求教師開發體育器材,有效應用體育器材輔助學生練習。使用彈力帶進行蹬擺練習,可以使學生通過感受受力情況,切身體會到蹬擺向上發力的幅度,由此有效掌握蹬擺。對此,在創設單一動作練習活動的時候,我采用彈力帶引導學生練習。在練習的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利用彈力帶進行徒手預擺練習,接著引導他們以兩人一組進行蹬擺練習。在這樣自主、合作練習的過程中,學生切實地體會了“一擺二蹲三跳起”動作。在學生進行練習的過程中,筆者巡視課堂,有針對性地給予指導,幫助他們有效地完成練習任務,掌握動作技術。然后,我則立足學生練習情況,創設靜力性提膝收腹練習。
在創設這項練習活動的時候,我引導學生以四人為一組,其中兩個組員拉動彈力帶,另外兩個組員進行靜力性腿部力量練習。拉動彈力帶的學生要觀察練習學生的跳躍高度、遠度以及具體動作,由此進行評價,指出動作的不足,提出改進動作的建議,以此輪換進行練習。而教師也能夠在這一過程中,通過巡視的方式,對學生的鍛煉過程進行觀察,并且根據自己的教學經驗,予以學生一些建議,使得學生能夠在進行知識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其對于運動方法的把握。因此,教師能夠借助于該種教學方式,增強學生的鍛煉效果。
如此做法,不僅使學生成為了練習動作的主體,還使他們在體育器材的輔助下,借助直觀身體體驗,有效地掌握了動作技術,提高了練習效果。同時,因評價貫穿練習活動,學生了解自身的實際情況,便于及時改進,合作總結動作方法。
(二)創設組合動作練習活動
組合動作練習以單一動作練習為基礎,驅動學生靈活應用動作技術,自然而然地提升動作技術掌握水平,同時提升體能水平。所以,在開展單一動作練習活動之后,教師要根據學生掌握的動作技術,融入其他的體能練習動作,拓展課堂練習,創設出組合動作練習活動,驅動學生在學用結合中實現繼續發展。借助于小組合作的形式,教師能夠實現對于每一位學生的監督,以幫助學生更為自覺地完成相應鍛煉任務,并且幫助學生享受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借此,教師能夠增強學生的鍛煉效果,幫助學生在鍛煉的過程中取得良好的成績。
在參與“立定跳遠”練習活動的過程中,大部分學生掌握了完整的立定跳遠動作技術,同時提高了提膝收腹水平。尊重學生的練習所得,我繼續發揮彈力帶作用,創設組合動作練習活動。在創設活動的過程中,我先引導學生各自利用彈力帶進行兩分鐘的補償性跳躍體能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進行左右壓腿、前后開合跳、左右并腿跳、俯撐踢腿等,由此提升體能水平。之后,我則繼續采用四人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立定跳遠組合練習。在練習過程中,各小組成員要聯系自身的學習所得,對組員進行指導,幫助組員掌握正確的動作技術。也可以指導組員自主使用彈力帶進行練習,做到熟能生巧,有效地掌握動作技術。進行小組練習之后,組織學生參加綜合游戲比賽活動。所以,為了在比賽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學生會積極地體驗小組練習活動,在規定的練習時間結束之后,我則開展小組間的比賽。在比賽的過程中,我將動作技術、跳遠高度、跳遠遠度等定為比賽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打分,最后綜合小組各個成員的得分情況,評選出前三名小組,給予表揚獎勵。在比賽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展現自我,再次鞏固動作技術,提高技能水平,還可以遵守規則,積極合作,形成規則意識和集體意識,促進道德品德的發展。
三、精妙的評(評一評,實現教學相長)
評一評是“學練評”一致活動中不可缺少的一個環節。“學練評”一致中的教學評價是貫穿教學活動始終的。尤其在不同環節應用不同的教學評價方式,及時地發現教學問題,改進教學問題,驅動教師和學生協同發展,提高教學效果。除了要將教學評價應用到教學過程中,還要應用到課堂總結環節中,整體總結課堂教學情況和學生學習情況,由此獲取后續實施教學的依據,推動體育課堂教學有效實施。
在“立定跳遠”課堂總結環節,我先引導學生自主反思,反思自己本節課學習了哪些動作技術、是如何學習這些動作技術的、這些動作技術有怎樣的特點等,由此實現對課堂內容的整體梳理。之后,我立足學生的自主梳理情況,對課堂教學內容進行總結,幫助他們加深理解,邊總結邊演示動作。在實施評價的時候,我還應用賞識教育法,肯定學生在課堂上的良好表現,使學生建立自信心。最后,我自主地根據對學生的評價情況,反思課堂教學實施情況,發現教學問題,探尋問題原因,總結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積累教學經驗,繼續開展體育教學活動。
綜上所述,“學練評”一致是體育教學的新樣態,便于改進體育教學方法,提高體育教學質量。所以,在實施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使用多種策略創設測一測、練一練、評一評活動,精準地學、精巧地練、精妙地評,使學生通過體驗這些活動,掌握體育知識與運動技能,提高體能水平,塑造體育品德,提高體育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