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美蓉
“雙減”背景下,對小學數學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師需遵循“減負增效”的教育理念,找到最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教學方法,如此才能在保障小學數學教學質量的同時,達到教學效率的提高。小學生認知水平有待提高,傳統教學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思維,加之數學知識體系相對復雜,學習難度高,這也是導致許多學生對數學課堂產生抵觸情緒的主要原因之一。情境教學方法以課程導入的方式,在數學情境中開展知識講解,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也更有助于集中學生注意力,促進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因此,將情境教學法切實貫徹到小學數學課堂中勢在必行。
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對新鮮事物充滿好奇,但卻在面臨一些困難問題時產生退縮心理。情境教學法在某種程度上降低數學知識難度,將數學知識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增加了學生的參與性。同時,情境教學法還可根據數學知識主題呈現不同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好奇心,也可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學習的魅力,從而促進自主學習意識和學習習慣的形成。基于情境教學法的優勢,教師有必要研究情境教學與小學數學課堂融合實踐策略,為學生在小學數學領域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一、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價值
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主要指教師需要圍繞小學數學課程主題,有目的地為學生導入數學相關場景,或是通過一些帶有趣味性且色彩較為鮮明的場景活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使每位學生都能進入學習狀態,在數學場景中形成深度思考。情境教學法更注重學生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整體體驗,消除傳統灌輸式教育的弊端,真正讓學生參與其中并自主獲取知識。從情境教學法呈現的特點來看,其更符合學生認知情況,是培養學生學習態度、學習熱情、學習習慣最為有效的方式之一。情境教學法可讓學生從被動學習狀態轉變為主動學習狀態,無論對于教師的教學情境還是學生學習效果來說,情境教學法都起到相對積極的促進作用。
與此同時,情境教學法有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小學生處于成長階段,思維能力和探究精神存在欠缺,但數學知識更考查學生思考能力,只有具備良好的探究精神才能在復雜的數學知識體系中,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數學思維架構,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境教學以更為形象的情境代入學生情感,激發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探究精神,并且符合學生認知能力的數學情境可以有效鍛煉學生思維能力,引導學生建立形象思維,形成對學生左腦和右腦的雙重鍛煉。在左右腦相互交替處于興奮的求知狀態下,也更利于教師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情境教學法在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應用策略
(一)打造趣味性情境,營造教學氛圍
應用情境教學最為明顯的優勢且最主要目的在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幫助學生調整學習狀態,使每位學生的注意力都能集中于數學知識本身。因此,教師在創建教學情境時需注意,所創建的情境應符合學生興趣愛好和認知特點,以此提高學生專注力,避免學生受到其他事物所影響,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例如在教學“平移”相關知識點期間,教師可應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制作關于本課程知識點的問題視頻,通過視頻為學生帶來聽覺和視覺上的沖擊,以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帆船于湖面上形式,麻雀和烏鴉分別站于船頭和船尾,麻雀說道:“我在船頭,所以我比你經過的路程長。”烏鴉卻說:“不,我在船尾,所以我經過的路程比你長。”兩個小動物爭執不下,如若你是船長你會如何對二者的結論作出評定?此問題改變原有的提問方式,真正讓學生參與其中并且找到學習價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也將因此被調動。在學生思考問題并給出答案后,教師便可適當引入物體平移相關知識點,開展課程講解。這種情境教學方式具有較強的故事性,滿足學生對故事的需求,也增強了學生好勝心理和責任感,使每位學生都能為解決兩個小動物產生的數學問題形成深度思考。
(二)創設開放性情境,激發數學思維
小學數學教育以啟發學生數學思維為主,通過數學基礎知識的講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引導學生養成數學學習習慣。所以,教師在教學期間,應盡可能為學生打造開放性情境,以此拓展學生思維,鼓勵學生在情境中達到對數學知識的進一步探究,以此提高自身學習能力,達到對數學知識的靈活運用。通過設置開放性情境,也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并使學生在掌握和應用數學知識的同時,強化學生創新能力和創造能力,以此挖掘學生數學學習潛能,推動學生未來發展。如在教學“乘法”相關知識點時,為使學生能夠充分明確乘法計算方式,并在減少學生對數學知識抵觸情緒的同時,增強學生參與感,教師可在課前準備五種玩具,而后選擇兩名學生扮演商店老板和消費者完成購物情境:假設這五件商品中四件商品價格為9元,剩余商品價格為5元,那么最終消費者需要付商店老板多少錢?學生經過以往的學習很容易便能計算出結果,此時教師便可代入乘法課程詢問學生:“同學們,這種計算方式過于繁瑣,哪位同學知道其他簡單的方法?”此問題的提出,改變了長期處于被動學習下學生所產生的反感心理,也在開放性情境中引導學生自主思考,達到啟發學生數學思維的目的。在數學問題思考過程中,有些同學提出將“9+9+9+9+5=?”的公式轉變為“9×4+5=?”,還有的同學認為“9×5-4=?”更為簡便。第一種公式的轉變更多的是在學生學習乘法知識點后能夠自然形成的數學思維,第二種公式更凸顯學生逆向思維,是學生經過對數學問題的進一步改造并通過精準乘法計算所形成的。無論是哪種思維方式都符合數學規律,教師都應給予學生一定的鼓勵,表揚學生在數學課堂中的表現,以此激勵學生在未來學習道路中更積極地投身到數學知識研究中。
(三)利用實踐情境,促進知識運用
小學數學教育的最終目的不止在于幫助學生理解知識點,而是需要讓學生在理解的同時學會具體運用,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為使學生能夠獲得更多實踐機會,通過實踐積累學習經驗,教師有必要以實踐性作為情境創設原則,引導學生利用數學知識分析生活問題,以此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幫助學生達到對數學知識的有效遷移,從而實現學生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的雙項提高。
如教師在進行“軸對稱圖形”知識點教學期間不難發現,一些認知能力較差的學生難以理解軸對稱圖形的特點,為此,教師可構建實踐情境。首先,基于學生學情開展小組分配,保障各個小組學習水平相一致,由優等生帶動學困生一同形成思考。其次,為小組發放帶有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圖形的方格紙。最后,組織學生通過剪紙或是折紙的方式研究軸對稱圖形特點,并按照軸對稱標準對各個圖形進行具體分類。通過這種實踐方式,小組內的各個學生都能順利找準軸對稱圖形。但實際過程中,有些學生對平行四邊形產生疑惑,無法明確其是否屬于軸對稱圖形,此時,教師便可沿著這一情況引導學生展開思考,以“平行四邊形究竟是否屬于軸對稱圖形”為主題進行討論。部分小組認為:重疊平行四邊形的對角,剪開折疊處的對折線就可以呈現出兩個三角形且完全相等,所以該條線可作為對稱軸,平行四邊形也屬于軸對稱圖形。而其他小組則表示:剪開再重疊的方式并不屬于軸對稱圖形。無論學生所秉持的觀點是否正確,這種創設實踐性情境的方式都讓每位學生參與到學習活動中,也通過實踐展開思考最終得出結論。教師在此期間需發揮引導職責,組織學生進行思考,在問題處于學生認知矛盾下,給予學生一定的指導。實際過程中,教師可根據書中所述概念,以更為立體且直觀的方式為學生展示結果,證明軸對稱圖形中并不涵蓋平行四邊形,從而豐富學生的知識儲備,加深學生對軸對稱知識點的印象。這種教學方式真正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發揮了教師的教學職責,在最為恰當且合理的時機組織學生思考,實現教師教學效率以及學生學習質量的雙項提高。
(四)運用探究情境,強化學生認知
數學具有較強的邏輯性,而這也使得知識的學習具有密切關聯。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為數學知識學習的特點,而這亦需要學習者于學習過程中逐漸了解、逐步掌握。立足于教師視角,小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中主要以主觀想法帶動行為出現,而小學生對知識的認知主要來自于自身想法,相對而言較為簡單且直接。因此,還需教師以引導方式使學生對數學知識具有認知,隨后基于興趣、想法帶動行為,實現學習過程中的了解與掌握,在數學知識學習的基礎階段做好準備,不斷以扎實的基礎實現后續知識的學習。
結合教學而言,情境教學是帶動學生思考、提升探索欲望的良好方式。在此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創設良好情境,進而基于實際引導學生分析、思考,通過教師引導、自主發現而實現探索,在不斷的探索中被新發現的數學知識以及自身在學習過程中所發現、了解的內容所吸引,通過了解知識、掌握知識而具有成就感,進而形成積極的正向循環,在實際過程中主動發現、探究,進而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教師角度而言,情境的創設在于盡可能模擬真實,并將知識點包含在內,逐漸引導學生探索、思考,進而“發現”全新的數學知識,形成正向激勵,引導學生不斷學習。因此,可從學生熟悉的方式展開,為其創設模擬情境。
如在《3的倍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為學生模擬他們相對而言較為熟悉的“考試”情境,學生為“考官”,教師為“考生”,這種小學生較為熟悉但身份不同的情境能夠較大程度上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將注意力集中于教學情境中。此時,教師可向學生們提出“大家隨意報出一個多位數,看一看我能不能在五秒鐘之內判斷出這個多位數是否是3的倍數”的“考題”,引導學生作為小考官,按照這一方式“考查”教師。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注意力亦較為集中,而隨著教師應用數學知識快速完成“考試”,學生必然會對教師如何完成這一內容具有較大的好奇心。此時,教師便可以此展開教學,從引導角度展開,引導學生分析之前所提出的多位數中,教師判斷“是3的倍數”的共同點,嘗試分析為何教師能夠快速得出答案。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主合作研究,而教師適時于一旁進行啟發,最終由學生自主探索、發現這些數都能夠被3整除,無論其位數多少,進而了解“3的倍數”。由探索實現認知,較直接提供答案而言印象更為深刻,形成的習慣反饋亦更具有效果。
結束語:
總而言之,小學生認知能力有限,傳統教學方式不但增加數學知識難度,還限制了學生對數學問題進一步思考。情境教學法以學生綜合發展為主,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著手,讓每位學生都能處于良好的學習狀態下完成學習活動。為此,教師需充分利用情境教學法,基于不同小學數學教學主題設計課堂實踐活動。通過開放性情境啟發學生數學思維,利用趣味性情境提高學生學習熱情,運用實踐性情境增強學生的知識理解和運用能力,以此滿足學生成長需要,達到小學數學教育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