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麗
關鍵詞:全媒體;高校;家校共育;大學生
全媒體及全媒體時代
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媒體融合的助力下,全媒體應勢而生。“全媒體”即“omnimedia”,源自美國一間名叫Martha Stewart Living Omnimedia(瑪莎-斯圖爾特生活全媒體)的家政公司。這里的“全”不僅包括報紙、雜志、廣播、電視、音像、電影、出版、網絡、電信、衛星通信在內的各類傳播工具,還涵蓋了視、聽、形象、觸覺等人們接收資訊的全部感官。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媒體的傳播手段也日新月異,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之間日益融合互通。2014年8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召開,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使得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有了正式的頂層設計。2019年1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人民日報社就全媒體時代和媒體融合發展舉行了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四全媒體”的概念,他強調,“全媒體不斷發展,出現了全程媒體、全息媒體、全員媒體、全效媒體,信患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導致輿論生態、媒體格局、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化”,“我們要運用信息革命成果,加快構建融為一體、合而為一的全媒體傳播格局”。
雖然全媒體的概念并沒有在學界被正式提出,但隨著媒體形式的不斷出現和變化,媒體內容、渠道、功能層面的融合,“全媒體”的概念近年來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并開始在新聞傳播、遠程教育等領域廣泛運用。全媒體時代具有動靜結合、深淺互補、全時在線、即時傳輸、實時終端、交互聯動等特點。
全媒體時代高校教育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隨著信息化和網絡化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們基于高效、快捷的互聯網平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獲得最全面的信息。在全媒體時代,國際國內、線上線下、虛擬現實等界限日益模糊,人們的思想變得更加活躍,社會思潮多樣化和多元化態勢越來越突出。全媒體時代也使得現代社會信息呈現高度膨脹態勢,高校教育面臨信息傳播碎片化的沖擊,機遇與挑戰并存。
數字化觀念和創新意識淡薄
全媒體的創新,是基于新的技術支撐下的創新,是技術和形式的創新。可以為使用者提供個性化的內容和服務平臺。數字化是本質,互動性是表現,個性化是延伸,主動性是使用者被賦予了無限的選擇權。在很多高校,目前仍然延續傳統的板書教學,教學的信息化水平相對較低。也有很多高校所謂的教學信息化,無非是將“粉筆+黑板”的模式換成了多媒體幻燈片展示,可以說是板書的數字化或教材的數字化。這樣的數字化只能在學生直觀感受的文字信息量方面有一定提升,數字化應用深度認識不足,缺乏一定的融合全媒體進行教學創新意識。
學校頂層設計和平臺保障不足
高校開展線上教學工作,需要購買線上教學平臺、網絡教學資源,配備一定硬件支撐,對全體教師和管理人員進行線上教學培訓,聘請業內人士進行專業指導等,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投入。但很多高校不能順應時代發展和信息化迅猛變化趨勢,及時做出調整,適時增加投入保障線上教學開展,使得新技術不能很好地融入教學實踐過程中。這種現象在民辦高校表現得尤為突出。學校高層領導本身的信息化水平和信息化思維,限制了其在頂層設計和決策中,未充分認識到信息化快速發展在促進教育教學中的重要作用的內在需求,一般高校高層領導對此重視程度不夠。加之信息化教學改革需要很大的投入,教學效果方面的評價又不是短時間內可以呈現出來的,所以,很多高校的高層領導往往對信息化教學改革方面關注和主動投入不足。
教師信息化水平和素養亟待提升
面對全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教師常常倍感壓力,無所適從。究其原因,很多老師因為嫌麻煩不愿做出改變。信息化教學手段應用于教學實踐,起初需要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準備信息化教學素材,包括多媒體課件制作、網絡資源搜集、相關視頻的裁剪拼接,教學環節設計中需要更加注重與學生的互動,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都需要教師投入很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精心設計和演練。全媒體時代需要教師加強信息化技術手段和網絡教學平臺應用的學習,如果沒有學校的整體安排,教師個性化主動學習也會受到教師個人主觀和學習環境等客觀方面因素的限制。此外,高校教師本身所承擔的教學和科研任務比較繁重,除了日常的主講課程之外,每年有教學教改、科研項目申報、學術論文發表、指導學生第二課堂和畢業論文設計以及各項成果立項等要求,很多教師不能很好地統籌各項工作,將相關任務進行整合作為一體化的工作任務,反而被一系列的任務干擾,使得各項工作碎片化,很難有時間保障學習提升并產出優質成果。
學生網絡自主學習意識和定力有待加強
面對紛繁復雜的各種網絡信息,學生如何提升自主學習意識,以較高的學習定力擺脫各種不良網絡信息對學習的干擾,也是當前面臨的又一重要問題。網絡信息“四色”理論認為,網絡上的信息大體可用四種顏色全部包含,即擁護祖國、愛國價值觀的“紅色信息”,健康文明、合法的“綠色信息”,非科學、不健康的“黃色信息”,非法反動、暴力、迷信的“黑色信息”。全媒體時代高校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如何“揚紅棄黑,取綠去黃”,幫助學生建立一個健康的生態學習環境,否則不能保證學生的有效學習。
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家校共育體系建立
全媒體思維的特征就是要以用戶的數據為核心,多元產品為基礎,多個終端為平臺,深度服務為延伸,是一個生態系統,需要從思維、技術、用戶、產品、業態以及機制體制等方面全面推進。
對于高等教育而言,新時代的大學生線上教育與學習,除了互聯網技術、網絡教學資源,學習平臺、學校教育頂層設計之外,還與家庭教育和引導密不可分。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所學校,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從某種角度講,即使到了大學教育階段,家庭教育較之于學校教育,仍然具有更為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當前面臨的新冠肺炎疫情條件的限制,在一些地區某一特殊時期,在家上學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的一種主要學習場所,線上學習成為高校學生學習的一種主要方式,家長無形中就被賦予了大學生班主任的學習監督指導的角色。隨著媒體和信息化的不斷發展變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將成為未來教學模式的主流,大學生在家學習和在校學習的時空場域也將有機結合。因此,建立科學有效的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家校共育體系是當下提高大學生學習效率的關鍵環節。
加強學校頂層設計,充分發揮線上平臺優勢
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體系的建立,需要學校加強頂層設計,打造學校教育教學綜合智慧平臺,實現線上教學體系和線上教學能力的現代化。
目前線上教學平臺紛繁復雜,網絡教學資源也特別豐富,如體現“教師主導一學生主體”型教學結構翻轉學習在一定范圍得到了廣泛應用。高校管理者要高瞻遠矚,充分發揮網絡媒體及資源優勢,融合優質網絡在線課程,打造屬于自己學校的、全方位服務師生的金課建設平臺。
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信息化的發展,催生了大量優質網課的誕生,尤其是名校的一流課程陸續在各大教學平臺發布,為高校整合優質網絡教學資源,進行優勢互補和相互借鑒,為加強課程建設和打造個性化的金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高校管理層更應該重視和充分利用信息化尤其是全媒體時代的紅利,科學進行頂層設計,加強對教師信息化水平和技術的培訓,切實做好線上教學平臺保障,適應信息化的時代潮流,抓住機遇,正視挑戰,促進高校線上教學可持續發展。
統籌四位一體,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
為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要統籌和協調好任課教師、班主任、后勤人員和學生家長,堅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建立四位一體的教育者體系。
學校通過開辦教師坊、家長、學校對教育者進行系統的培訓教育,使所有參與教育活動的成員達成共識,形成統一的教學理念。根據疫情的進展,四位一體的教育者體系的運行,可以采用線下現場面對面培訓交流、線上專題報告分享及疑難解答、線上線下相結合的三種方式進行。充分發揮網絡媒體資源優勢,達成統一認識。
處于關鍵核心地位的學生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學校的一分子,又是家庭中的重要一員。在四位一體教育者體系中,既是連接家校共育的紐帶,又是每個教育者共同的施教對象。對于學生的教育引導,實現了與教育對象有關的全員參與。不同教育者所處的地位不同,扮演的教育角色也不同。四位一體的教育者體系,涉及了學生的家庭生活與校園生活、居家學習和在校學習、生活困難與學習困惑、學習時段和非學習時段等全面的教育過程,為教育對象處于教育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服務提供了保障。
建立家校共育運行機制,充分實現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
上述四位一體的教育者體系的科學有序的生態化運行,覆蓋了媒體技術、學校政策、師生家長等三個驅動因素。該體系所涉及的不同教育者主體之間是相對獨立、聯系較為松散的。為充分實現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就要以班主任為紐帶,建立和諧的大學生家校共育的生態運行機制。
家校共育運行機制主要運行的方式具體闡述
家校共育運行機制主要運行的方式主要包括管理育人、家庭教育、學科教育、服務育人四個方面。
管理育人:班主任分別對接聯系家長、任課教師和后勤人員,進行雙向溝通,深入了解學生,做好管理育人;
家庭教育:家長在接受學校教育理念的前提下充分與班主任對接,配合做好學生思想工作,做好家庭教育;
學科教育:任課教師在學校接受學校統一的培訓教育,在學校統一的育人理念的指導下充分與班主任進行互動交流,做好學科教育;
服務育人:后勤人員在統一理念的指導下,做好服務育人,并及時對接班主任,協調解決學生生活問題。
家校共育運行機制運行保障
班主任帶領學生打造班級家文化,由此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家文化生態運行機制,保障大學生家校共育平臺有效運行。家校共商共建,形成教育合力,使家校教育協調發展,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目標。
該運行機制要實現良性發展,還要充分利用信息革命的成果,通過建立班級學生群、家長群、任課教師群、后勤服務保障群,確保班主任對接各相關教育人員及時暢通。
同時作為聯系紐帶的班主任,需要具備很高的素養和溝通協調能力,確保鏈條上的相關教育主體能夠正常發揮其有效作用。
討論
區域發展不平衡使得家庭的信息化水平參差不齊,不同地區的家庭諸如網絡條件、硬件設備、軟件平臺、虛擬學具等存在較大差異,可獲得的媒體也不盡相同。
建設智慧全媒體生態是媒體融合的目標,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作為“四全媒體”之一的全員媒體,在實現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的機制中,不同教育者主體的能動性發揮受個體主觀影響較大,使得對作為教育對象客體的學生的教育引導的程度也會產生較大的差異。
高校作為大學生人才培養的主陣地,統籌協調校內相關教育主體責任人比較容易,但學生家長遍布全國各地,職業不同、信息化媒體使用情況也存在很大差異,如何確保統籌校內外育人主體需要建立一個長期有效的機制。
為適應不斷發展的信息化,需要打造有靈魂、有看點、有熱度的新媒體教學產品,在促進高校全媒體生態學習的同時,不斷推動媒體融合向縱深發展,這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和努力。
(作者單位:青島恒星科技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