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鑫
摘 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行一地一策既符合當地人口特點又符合我國當下發展現狀。每個地區在試點過程中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是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有效嘗試。制度嘗試中必然面對風險,有效評估風險,抓住風險點,改善風險,不斷增強參保人員在長護險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關鍵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長春模式;階段化
長期護理保險作為一項社會保險制度,為失能人群提供護理保障和經濟補償,已在日本、德國、美國等人口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推行幾十年。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趨勢不斷加劇,人社部于2016年6月27日頒布《關于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的指導意見》,決定在河北省、吉林省、黑龍江省、上海市等14個地區開展長期保險制度試點工作。截至2022年,全國已覆蓋1.45億人,累計待遇享受人數約172萬人,人均報銷水平約每年1.6萬元,基金支付占到個人基本護理費用負擔的70%左右。可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作為一項有效機制已在我國平穩運行,并在具體政策框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并不斷擴大運行范圍,加大覆蓋力度。
一、地方性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服務于當地人口現狀
各試點地區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建設及運行方面具有自身特色,與當地人口結構現狀密切相關。“指導意見”中吉林省內確定長春市、吉林市、通化市、松原市、梅河口市、琿春市等六個城市作為具體試點城市。以長春市為例,2016年啟動試點時覆蓋主城區380萬職工和居民,2021年長護險覆蓋范圍已擴大至長春市所有市縣區,覆蓋人口836.7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有效適應吉林省人口老齡化現狀。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長春市60歲及以上人口為189萬,占全市人口總數的20.85%,老齡化程度在15個副省級城市中位居第4位。2021年吉林省60歲以上人口為565.97萬,占全省人口總數23.83%,高于2021年全國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18.9%。吉林省養老服務事業市場廣闊但也負擔沉重,因此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能夠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根據調查數據顯示我省老年人參與長期護理保險的意愿較為強烈,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即激發了老人年參與意愿又滿足了老年人參與需求。據2016年的調查數據顯示,從60周歲到90周歲“各階段老年人愿意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的比例都在60%以上,90周歲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最高,達到70%。”[1]2022年6月調查數據顯示從60周歲到90周歲的老年人愿意參加長期護理保險的比例已經增加為66.7%,90歲以上老年人達到74%。參保意愿強烈也有效促進長春市各類定點照護機構合理發展。截至2022年6月長春市開展床位22970張,累計受益人數14750人,養護資源優化配置,分層管理。
一地一策分類實施使得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不同試點地區都獲得長足發展,基本形成適應各地經濟發展水平和人口現狀多元化多層次長期護理保障制度。
二、吉林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特色鮮明
依據我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理論邏輯和現實路徑,吉林省長期照護險提出“長春路徑”即養老護理、疾病治療、臨終關懷“三位一體”的模式,實現了失能人員生活照料護理與疾病治療無縫對接。有效實施分級評估分級保障,參保職工、居民、長期失能人員、短期失能人員列為參保范圍。險種覆蓋重度失能人員,高齡老人日常護理、中度失能護理、舒緩療護等。保險支付范圍包括符合規定的床位費、護工勞務費用、護理設備使用費、護理日用品費用。參保人員多樣,險種覆蓋分級,保險支付全面。而青島市則是“結合本地實際,創立了專護、院護、家護、巡護等四種護理服務形式和相應的管理模式,結算辦法”[2]。不同地區的特色模式都是對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有益嘗試,在不同的路徑下,探索創新性模式。
長春市在保險資金的籌措上,通過調整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和個人賬戶結構方式、財政補助、現有醫保繳費“平移”,完成保險資金儲備,同時設立了照護險“風險儲備金”,在保證醫保基金無風險的情況下,從基本醫療保險統籌基金結余中劃撥10%。而青島市則是“從職工基本醫療保險歷年結余基金中一次性劃撥20%,……當期的護理保險基金,職工按個人賬戶計入0.5個百分點,從醫療保險基金劃入,城鄉居民按當年基本醫療保險籌集總額的10%劃入”[3]。不同城市資金來源不盡相同,但都能夠保證保險資金的穩定性和增長性。
保障對象、保障范圍、資金渠道等都是長期護理保險實施過程中主要依從的現實邏輯。不同地區各具特色,但也都面對著同樣的問題。例如保障對象不夠多元,保障范圍無法全覆蓋,資金來源較為單一等等。有的學者提出“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漸進式戰略,采取“三步走”策略”[4]即按照制度創建期、制度完善期、制度成熟期,分步驟分階段實施。各地方的特色模式也是實施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有效實驗,正是制度創建期、完善期呈現的階段性特點。
三、吉林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核心風險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制度和評估機制的相對過渡性與發展性,可能導致吉林省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存在風險因素。
其一,制度的過渡性。由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各地尚屬試點性質,各方面制度會出現一定過渡性和模糊性,由此導致風險性增強。例如,長春市在今年6月份全面啟動了長春市家庭養老床位照護服務項目。家庭照護服務提供生活照料和醫療護理兩方面服務。目前生活照料服務包括12項,醫療護理服務包括9項。而上海市類似項目則提供27項基本生活照料服務,15項醫療護理服務。那么在這些服務項目中如果未來出現一些變化或是增項或是減項,都可能增加保險成本而降低保險收益,不能滿足被保險人的保險需求。
其二,評估機制的不穩定性。失能等級評估是長護險的重要環節。評估的等級性已有較為成熟的標準,但是評估的有效期各地規定不同。長春市未明確提出評估結論的有效期限。那么評估結論有效期過長可能會出現占用有限保險資源,資源無法得到合理化配置風險。評估有效期的問題一方面可能存在隱瞞身體狀況,占用更多保險服務的可能。同時另一方面也可能出現未評估為重度失能人員在兩年中進展為重度失能人員,喪失獲得適當保險服務的機會。因此有效評估,靈活評估,合理評估,評估糾偏等都是抗擊這類風險的有效措施。
總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還處于不斷完善發展階段。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實行一地一策符合當地人口特點也符合我國當下發展現狀。每個地區在試點過程中各具特色各有所長,是對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有效嘗試。制度嘗試中必然面對風險,有效評估風險,抓住風險點,改善風險,不斷增強參保人員在長護險領域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參考文獻:
[1]衡元元.基于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失能老人照護問題研究[J].長江論壇,2017(4):77
[2]姜日進、李芳.中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思路——以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例[J]社會福利,2016(3):45
[3]姜日進、李芳.中國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發展思路——以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為例[J]社會福利,2016(3):44
[4]曹信邦.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構建的理論邏輯與現實路徑[J].社會保障評論,2018(1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