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瑾
摘 要:自改革發展開放以來,拉薩在促進城市化整體進程、城市建設水平等諸多方面都逐步取得的了許多巨大歷史成就。居民生活環境設施與基礎條件得到切實改善,城市道路系統布局與空間骨架體系初具現代化規模,城市市政配套設施獲得了進一步提升,城市經濟水平與文化活力同步邁了上新臺階。進入新世紀,拉薩市迎來了新一輪的建設規劃,隨著區域經濟加速增溫,如何繼續謀求拉薩城市靜態物質空間規劃建設,促進經濟活力協調可持續健康發展,已越來越成為當前一個重大的戰略發展問題。
關鍵詞:拉薩;城市化;可持續發展
一、城市與城市化
根據最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城市規劃術語》, 城市化進程可被統一的界定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方式從農村型到城市型,主要體現在從農村人口到城市人口,再到城市持續發展和提高的歷史進程"城市化過程。人們似乎也普遍的認為,城市化建設應當是要實現對一定國境內或在特定地區的人口大范圍聚集、財富資源聚集、技術力量大規模聚集、服務資源大規模聚集等等目標達成的一種漸進城市化過程,但實際上它又使人們生產居住與生活行為方式逐步改變,組織結構運作的方式逐漸改變,傳統思維方式改變。城市化的發展演變進程實際上也是一個包括了其他過程如城市影響、城市傳播、城市拉動效應等各種外向式的擴散與蔓延的發展演變進程。應該清楚得看到,城市化并不是簡單而粗暴地把一部分農民階層帶入現代化大城市,而是指使我們國民經濟從增長發展模式、國民生活形態、國民意識結構等多個方面都發生重大歷史性變化。沒有城市化,工業化發展將很難得到加速,信息知識技術革命也會很難得到深入[1]。
二、拉薩城市化建設的發展概況
拉薩市作為西藏自治區自治區首府, 是座有著多年發展歷史,集西藏政治、經濟、文化、交通、郵電的樞紐要塞于一體的民族古老聚居城市,是目前我國西南地區著名的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同時也是我國西南特有的極具民族特色魅力的現代化高原型城市。
中央政府歷來始終高度重視并開展對拉薩城市化進程跟蹤研究活動和農村城鎮資源環境保護重點調研督查工作,并著力表現在進一步加強拉薩全國重點區域城市基礎設施開發投資建設,推動與促進西藏各地縣域經濟快速持續穩定健康的發展,改善西藏農村地區人民在生活水平和環境質量條件。半個多小世紀以來,拉薩大規模的新型城市化社會基礎事業建設重點工程事業和西藏城鎮環境保護事業發展在推動西藏的四個現代化建設。伴隨著全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環境的全面進步,城市化讓西藏人民生活條件得到根本改善,并取得顯著成就。
近年來,拉薩市以建設現代化高原中心城市為目標,以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為思路,在城市總體規劃基礎上,完成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柳梧新區、東城新區、東嘎新區等分區規劃及控制性詳細規劃。當前,經濟技術開發區正初具規模,向開發區外招商,柳梧湖新區建設開工,東城城市新區規劃開工,城市經濟新格局已經逐步形成,"東延西擴,跨河發展"城市一體化發展大戰略已經扎實推進。
三、拉薩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
隨著近十幾年以來拉薩城市化進程步伐的深入推進,拉薩的城市形象與傳統城市空間形態都已發生重大深刻的變化,一些傳統的城市空間結構逐漸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一方面確實反映了拉薩城市發展變化的內在現實經濟需求,另一方面,這些空間變化反過來又明顯影響了拉薩城市自身及其特有的傳統城市風貌特征與城市形象。于是在拉薩高速城市化階段到來之時,一方面需要確保自身城市發展所具有的經濟活力,這種經濟活力能夠改善與提升人們的居住與工作條件,提升自身城市經濟實力,另一方面,良好的基礎設施建設與城市發展還能極大地提升拉薩這座中國主要旅游城市的接待量與盈利水平,但是另一方面,還需要注重拉薩特殊的歷史、人文與氣候特點,在不斷推進城市化進程的過程中,根據城市發展綱要與規劃要求,加強對拉薩這座城市所特有城市風貌的塑造。就現代城市規劃體系而言,要對區域框架內規劃的主要城市形態、街道尺度、建筑形態以及其相關的外在建筑空間環境設計等原則問題進行全面嚴格地把控,同時我們還要力求使整個拉薩的城市地理景觀系統資源能夠切實得到全面保留管理與保護性開發,并在實踐中妥善平衡處理好開發規劃與資源保護之間的利益關系。傳統建筑作為歷史文化的脈胳,作為拉薩城市建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一份不可再生、無可取代的珍貴遺產。拉薩建筑若喪失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則會喪失其應具有的地方特色,觀賞價值下降,進而影響旅游經濟發展及市民收人。
四、新型城市化道路與可持續發展策略
(一)新型城市化戰略
改革開放后,拉薩城市化進程加快,近十年來表現尤為明顯,經濟、市政、文化建設都取得了很大成績。與此同時,也要清醒地認識到拉薩城市化程度有限,基礎設施有待改善。隨著中國近十年的經濟騰飛,我們要認真把握這一重大戰略機遇期,成功實現拉薩市全面規劃和建設目標,妥善處理城市化發展問題[2]。
拉薩也會走上新型農村城市化道路。新型農村城市化改造之路不同于其他傳統鄉村城市化改造,有必要充分借鑒發達國家走傳統城市化道路中的經驗與教訓,既要利用市場機制這一無形之手,又要利用政府調控這一有形之手,科學而明確的制定城市化發展戰略目標并執行。
明確建立城市化人口多元結構發展戰略,處理好農民進入城市與城市居民之間關系,調整戶籍管理方式,平等對待。要求盡快構建拉薩城市化總體發展規劃框架,以進一步提高市民素質。拉薩與全國其他城市一樣,人口眾多,城市要改善并通過多項制度與技術創新路徑來改善人口結構,提高人口素質。
(二)城市化可持續發展道路
西藏特殊的地理環境,在高寒嚴酷的自然條件作用下,生態環境非常脆弱,一旦遭到破壞,就難以修復。西藏自治區生態環境的脆弱,決定了它的經濟和可持續發展能否得以實現的關鍵所在。西藏解放以后,由于人口眾多,城市化、工業化程度低,加之國家采取各種保護措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一直處于良好狀態。然而,近年來,在西藏經濟持續迅速穩健發展和區域城市化水平日益提升進程的背景下,西藏農村生態環境保護試點工作整體質量仍然不夠高,并呈惡化態勢。經過多年實地調研觀察和實證分析,發現西藏地區生態環境保護系統目前仍然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有: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和自然生態環境承載力有限性矛盾日益地加劇,生態環境逐步退化,投資信心嚴重不足和群眾環境意識相對薄弱,眼前矛盾和國家長遠戰略利益矛盾也日益加劇,政府保護和監管生態環境水平要求不斷提高和西藏現實監管能力嚴重不足等矛盾日益突出。因此,只有有效地解決上述矛盾和問題,保護并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才能確保西藏城市可持續發展,進而順利實現拉薩新的城市化進程。
五、結束語
城市化進程已經遠遠不是單純的地改變拉薩原有的城鄉人口結構,而是改變原有社會產業結構形式與物質空間的時空分布行為與結構,即從傳統的生產方式、組織方式、行為方式結構轉變發展為了各種現代空間生產方式、行為方式等。
參考文獻:
〔1〕普布次仁城市化與西藏城鎮發展當論中國藏學,,1995(3),140-144
〔2〕羅絨占堆,劉洪平環保大潮中的西藏發展—小議西藏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西藏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