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我國擁有五千多年燦爛的歷史文化,在歷史的發展中,書畫藝術成為我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部分,并涌現出了無數的書畫大家。而在中國畫中,“留白”藝術可以為中國畫增添藝術魅力,營造引人入勝的意境。基于此,探討中國畫中的“留白”藝術,闡述“留白”藝術的特征與藝術魅力,以對我國的優秀傳統藝術進行宣揚,為欣賞者創造多層次、全方位的欣賞視角。
關鍵詞:中國畫;“留白”藝術;藝術價值;藝術魅力
中國畫歷史悠久,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是我國不可或缺的文化瑰寶,在世界藝術史上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作為中國畫獨有的藝術形式,“留白”藝術可以創造更加廣闊的意境,給人一種浮想聯翩、意猶未盡的欣賞感受,讓中國畫的藝術魅力得以升華。即便在世界飛速發展的今天,“留白”藝術仍然值得畫家們深入探討。要想對“留白”藝術進行探討,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
一、中國畫的“留白”藝術概述
“留白”藝術是中國畫重要的藝術表現方式,能夠留給欣賞者更多的想象空間。對于“留白”藝術的起源,大多數學者認為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在唐朝時已經初露鋒芒,在宋朝時大放異彩,并在后世一直發展。在明清時,“留白”的創作技法已經相當成熟,涌現了無數的“留白”大師,如唐伯虎等。直至今日,“留白”依然是我國繪畫中不可或缺的創作技法,近代的齊白石、徐悲鴻等書畫大師都對這項藝術手法進行了充分的運用。“留白”即在畫中留出一些空白區域,這些區域不是隨意而為的,而要與整體畫風相輔相成,增加神秘感與意境,使欣賞者可以從不同角度來理解畫作。書畫藝術最講究的便是意境與神韻,意境主要靠心靈、思想來領略,神韻則需要借助意境進行更深層次的理解。中國畫注重寫意,要給人一種似有若無、似是而非,可以看到卻抓不住的感受。正如著名畫家齊白石所言:“太像則媚,不像則欺世!”因此,對于“留白”藝術,需要從深層次進行探討,尋找其蘊含的獨特藝術魅力。
二、中國畫“留白”藝術需要遵循的基本法則
中國畫的“留白”藝術,需要虛實結合、黑白相間。虛與實、白與黑既相互對立又相互統一,“留白”是為了延伸畫面的意境,讓欣賞者既可以體會書畫的飽滿張弛,又可以浮想聯翩,展現無盡的趣味。在中國的傳統繪畫中,“白”大多對應流水、白云、煙霧等,即便在同一幅畫作中,結合不同實景,不同區域的“白”也會呈現出不同的效果,代表不同的意蘊。因此,“留白”藝術需要遵從一定的法則,才可以展現出畫作的更高意境與韻味。首先,“留白”需要從全局出發,經過精心的設計,使“留白”與畫面相輔相成,既可以為欣賞者帶來意猶未盡的觀賞體驗,又可以減少畫面的突兀與沖突。在進行“留白”時,不可以只注重局部的虛實表達,這樣會使畫面變得支離破碎,影響整體的美感。其次,藝術來源于生活,“留白”也需要緊貼生活實際,尊重自然規律。雖然藝術家需要天馬行空的思維,但是任何脫離了生活實際的藝術,都很難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同時,一定要從生活出發,用“留白”展現生活的美,展現生活中的云卷云舒、風起云涌、月升日落、朝暉夕陰,只有這樣,才可以讓繪畫作品呈現出更多生機。最后,“留白”需要遵從章法規則。中國畫的“留白”是空,是遠,是無形之大象,是高山之流水。所謂“有無相生”“計白當黑”,書畫之妙趣在于無筆墨處。因此,“留白”要恰到好處,留得深沉致遠,留得生機立體。這樣,才能讓書畫蘊含更豐富的意境,給欣賞者帶來回味無窮的感受。
三、中國畫的“留白”藝術特征
(一)中國畫的“留白”與氣韻
受哲理的影響,我國歷代畫家都將繪畫藝術的最高境界定義為“氣韻生動”。“氣”指藝術的生命力,“韻”指藝術的魅力,“氣韻”可以被解讀為中國畫中彰顯藝術魅力的生命能量[1]。中國畫中的氣韻可以體現畫家的性格、修養、氣質、人品等特征。對于氣韻的掌握,需要畫家擁有熟練的繪畫技巧,而“留白”則可以充分展現出畫作的氣韻。一方面,“留白”藝術具有強大的空靈感,可以為氣韻提供廣闊的空間,畫家在畫作中留下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空白,可以起到藝術升華的作用,為畫作賦予一定的氣韻;另一方面,“留白”可以為畫作營造氣勢與節奏,如運用“三筆破鳳眼”法繪畫花鳥時,運用“留白”藝術,可以營造出不同的繪畫效果,要對筆勢進行精確掌握,注意“留白”的張弛有度、大小適中。
(二)中國畫“留白”與虛實
中國畫是一種現實與抽象結合的藝術,對于寫實部分,只要畫家擁有良好的技藝手法,便可進行掌握,但是對于抽象部分的表達,則需要思想、心靈的探索。正如古人所言,“實處易,虛處難”,要想讓畫作富有靈魂,需要做到虛實結合,實中有虛,虛中帶實。而“留白”與畫面虛實的營造息息相關,“留白”在畫作中往往以復雜多變的形式出現,其規律很難探尋。因此,人們在欣賞畫作時,對于“留白”處,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們會根據自身的經歷及對畫作的不同理解采取不同的欣賞角度。“留白”作為一種虛幻的藝術表現,并不具備形象的特征,反而給人們充足的想象空間,使畫作看上去更加神秘。
(三)中國畫“留白”與意境
意境是中國畫的靈魂,藝術不同于其他領域,講究霧里看花、水中望月及似有若無、超然物外的境界。“留白”藝術對于意境的表達具有重要作用,畫面上的“留白”空間往往不大,且缺乏形象,但正是這一簡單的手法,可以拓展畫作的深度和廣度。如齊白石的畫作《柳牛圖》,柳條后面的“留白”區域,宛如煙柳彌漫,虛虛實實,若水波蕩漾,又似晴空一碧,給欣賞者留有充足的想象空間,提升了繪畫的意境。
(四)中國畫“留白”與“惜墨如金”
中國畫的主要繪畫工具是文房四寶,即筆墨紙硯,而留在畫中的只剩我們肉眼可見的墨,墨中含有碳元素,而碳元素的化學性質又非常穩定,所以墨不褪色,即便歷經千年依然可以保存完好。并且,在繪畫中一直有“惜墨如金”一說,講究每一片葉,每一個枝,無論長短粗細,“添之一筆則多,去之一筆則少”[2]。正如“留白”大師鄭板橋的畫作,其借助“留白”藝術,展現了竹子的淡雅空靈,卻又不會因筆墨少而丟失神韻,使人們在欣賞時,既可以確確實實感受到畫的是竹子,但對于竹子的形態及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境的理解千差萬別,為畫作賦予了更高的藝術價值。
四、中國畫“留白”藝術的魅力
(一)“留白”藝術的形式魅力
山水畫是中國畫中重要的繪畫形式之一,為了增加山水畫的層次感,使其更加立體,需要積極利用“留白”技藝。畫面中的物體及空間距離,利用“虛”的“留白”手法,可以使畫面更具層次感。如花卉的白描中,需要注重線條的造型及線條之間的疏密程度。對于花瓣的描繪,需要通過線條比較密集的花卉枝葉來彰顯花體的美感,如果花朵、枝葉缺少層次及脈絡,則需要利用“留白”手法來解決。除此之外,中國畫還講究“空而不空”的藝術理念,對于畫中所留的空白區域,并不是真正的無所表達,而是利用“空”來襯托畫作,以虛為實,以空添彩,使畫作的藝術魅力更上一層樓。如在董源的《瀟湘圖卷》中,對于水域的繪制僅僅勾勒幾筆,而遠處的山嶺、森林則似有若無,仿若云煙。這使得畫作看起來更加悠遠空靈、深刻雋永,對畫作的藝術價值進行了升華。
(二)“留白”藝術的內在美
在我國,對于書畫的審美講究悠然自得、寧靜淡雅,儒家對于繪畫往往更注重“氣”,道家對于繪畫更加注重“韻”。書畫大師黃賓虹曾說:“一炬之光,通體皆靈。”花鳥畫中奔跑的野獸、飛行的小鳥、游動的魚蝦,如果筆筆相連,則會使繪畫缺少生機,給人一種矛盾感;如果筆斷意連,采取意境貫通而筆墨不到的方式,則會使畫面顯得氣韻生動、生機盎然。這正是“留白”藝術的外在表現形式與內在美感。另外,“留白”也會使畫面更具氣勢,需要繪畫者采用交錯穿插的方式,將筆墨揮灑在廣闊的畫面中,“心之所至,境之所達”,比如花鳥畫中“三筆破鳳眼”繪畫手法的墨色濃淡、筆畫粗細等都使“留白”的大小與形狀恰到好處,如果“留白”面積過大,畫面就會產生松散的感覺,但是如果“留白”面積過小,就會導致畫面呈現擁堵、滯澀的感覺。
(三)“留白”藝術的哲學魅力
我國擁有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影響深遠,在畫作中也有體現,可以為畫作注入靈魂。中國畫中出現最多的便是“儒釋道”意境。首先,對于道家思想來說,道家的理念是上善若水、有無相生,天地萬物皆源于“道”,并在世間往復交替,生生不息。這種思想對于繪畫來說,是一種藝術上的升華,很多畫家都將“有無”思想在畫作中的融入視作畢生追求的境界。在畫作中,“留白”藝術是對道家思想的充分體現。在中國畫中,“留白”不僅可以表現文人墨客的藝術水平,還可以體現作畫之人的思想追求,傳遞出超越自然、追求永恒的人生真諦。道以“虛無”為核心,看不見摸不著,卻蘊含萬物、包容自然,這種獨特的“虛空意識”與“留白”的意境不謀而合,使畫作的表現形式發展的同時,還有深刻的靈魂。其次,對于佛家思想來說,佛家主張“四大皆空”,其中“四大”指暖性的火、動性的風、濕性的水以及堅性的地。對于畫作而言,有形的作品永遠無法發揮無盡的意念,而“空”既符合佛家理念,又是“留白”藝術的核心宗旨,因此,很多畫家都在畫作中利用“留白”藝術闡釋自身的佛理追求。如在明代畫作《招仙圖》中,“留白”部分占據了很大比重,實際的物象則留于角落,這樣的表現方式既可以將冷月仙湖般的幽靜、清冷進行展現,還為畫作賦予了一種神秘的感覺,增加畫作的傳奇性[3]。最后,儒家思想影響我國兩千余年,且一直在傳承,儒家主張“仁義道德”,即人的最高境界是與自然和諧統一,不傷害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宋朝之后,融入儒家思想成為畫作的主要藝術追求,尤其以山水畫最為明顯。如在宋代李唐所繪的《萬壑松風圖》中,高山流水及松林交映,外加冷峻的山峰,都在凸顯君子的品格,萬壑松風,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四)“留白”藝術的藝術魅力
“留白”藝術的藝術魅力首先體現在韻律上,一幅優質的畫作,需要多個環節緊密連接,如紙張的材質、筆墨、繪畫技藝以及色彩搭配等,每一個環節都要確保萬無一失、精致有序。中國畫的色彩大多為黑白,黑是筆墨留下的顏色,白便是“留白”藝術的體現。在中國畫中,黑與白相互依存、相互映襯,將畫作的神韻、美感體現得淋漓盡致。另外,“留白”藝術還可以突出畫作的意境,使人們體會到畫作的內涵。如在《寒江獨釣圖》(圖1)中,馬遠用嚴謹、剛勁的鐵線描,描繪出了一位老者孤獨地在一葉扁舟上垂釣,畫作除卻一人一舟及寥寥數筆的水波描繪,再無其他,但是,正是由于這些“留白”部分,彰顯出了寂靜、孤獨、深沉的意境,使欣賞者對畫作充滿想象。除此之外,在中國畫中,“留白”還可以體現虛實關系,讓畫作的整體風格更加神秘,虛與實相輔相成。經過上千年的發展,“留白”藝術可以精確傳遞虛實相生、以簡勝繁的境界,為畫作增添無限藝術魅力。
五、結語
中國畫在我國歷經數千年的發展,其不僅體現了作畫之人的超高藝術水平,更是我國民族精神的重要體現。在畫作中,“留白”藝術作為常見的藝術表現手法,可以使畫作的意境、神韻獲得提升,給欣賞者帶來多層次、多角度的欣賞體驗,為中國畫增添獨特的藝術魅力。
參考文獻:
[1]鄭芳芳.基于接受美學的中國畫留白藝術的審美呈現及現實運用[J].成都師范學院學報,2020(7):113-118.
[2]郝亦均.《無言之美》拓展閱讀:淺談中國畫的“留白”藝術[J].初中生世界,2020(1/2):18-19.
[3]趙倩倩.無畫處皆成妙境:論當代中國畫的“留白”藝術[J].藝術品鑒,2019(33):93-94.
作者簡介:
苑琪,大連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畫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