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核鑫
摘 要:“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要求。將“獲得感”引入黨史教育學習領域,可以助力服務黨史教育工作質量提升。針對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獲得感生成的關鍵問題,比如教育資源單薄、教學手段滯后、協調育人不強等,充分發揮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從需求構建、情感構建、張力構建三重維度出發,著力拓展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提升獲得感的方法路徑。
關鍵詞:獲得感;黨史教育;青年
“獲得感”一詞的首次提出是習近平總書記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次會議上,即“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來,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獲得感是一個本土性非常強的中國概念,是指人們基于一定的客觀獲得而產生的精神愉悅感。獲得感不僅關注在整個過程中的獲得,也關注最后結果的獲得;不僅關注在物質層面的收獲,也關注在精神層面的滿足。若要對黨史教育獲得感進行研究,首先要全面剖析其主要內容。雖然黨史教育獲得感作為一個組合名詞,由黨史教育和獲得感組合而成,但對其內涵的分析并不等價于簡單疊加黨史教育的內涵與獲得感的概念內涵。黨史教育獲得感的內涵不僅包含著從獲得感出發的一般性內涵,包含著立足黨史教育視野的特殊性概念,更包含著作為青年學生黨史教育獲得感的整體性概念。若要考慮整個教育實踐活動的參與者這一主體因素,黨史教育獲得感既包括教育者的獲得感又包括教育對象的獲得感。立足教育對象的獲得感視角,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獲得感是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實踐活動中基于一定客觀獲得而產生的積極的主觀體驗。獲得感的生成本身就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運動過程,深入探析其生成環節至關重要。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獲得感生成環節是指青年學生在思維層面對接受到的黨史教育內容及價值理念與思維邏輯的接受與認可,并通過思想的矛盾運動借助教育實踐過程發揮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功能的過程中具有關鍵轉化銜接作用的環節。
一、充分認識加強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獲得感的重要意義
黨史國史是我們黨、國家和民族的寶貴財富,是需要我們倍加珍惜的“傳家寶”,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繼續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這門功課不僅必修,而且必須修好。”將“獲得感”引入青年學生教育領域并作為其創新發展的重要遵循,意味著青年學生教育的致思理路將更加關注教育對象的實踐體驗和成長需求,更加突出教育對象的主體地位和價值養成,更加自覺地處理好教育者主導與教育對象主體的辯證關系,從而不斷拓展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理論空間和實踐進路。加強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獲得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必然要求;是思政課改革創新的必由之路;是增強黨史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的關鍵所在,更是推進新時代黨史教育創新發展的題中之義。提升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學習中的獲得感,一方面,可以助力服務黨史教育工作質量提升。當前我國黨史教育工作的實效性、親和力以及吸引力仍需進一步加強。立足社會需要與教育對象需要,從增強獲得感的視角出發構建黨史教育的目標和任務,轉換具體實踐活動中的基本理念和原則,創新教育方法和策略,有利于切實提高黨建工作的質量和水平。另一方面,貫徹落實“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時代要求。對教育獲得感進行學理研究,符合“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的要求,有利于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貢獻力量。通過對青年學生黨史教育獲得感問題進行研究,把握其生成規律,有助于真正從內在和外在提升青年學生的家國情懷,培養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有利于譜寫“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新篇章。
二、清醒認識當前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獲得感生成的關鍵問題
觀察思考當前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生成的獲得感現狀,一些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足夠重視。第一是教育資源單薄。目前青年學生通過學校教育接受的黨史教育知識,主要來源于學校課程與學校教材。從青年學生的知識成長歷程來看,主要來自于高中歷史教材的學習,黨史相關內容比較零碎且依附于中國近現代史。大學階段除非歷史專業,也不配發黨史類專門教材。教育資源的單薄,造成青年學生學習黨史呈現出分散化、碎片化現象。第二是教學手段滯后。大多數黨史教育內容的學習主要依托關鍵時間節點,對學生開展黨日活動和團日活動時進行學習。對青年學生開展形式豐富且富含理論性與思想性的專題學習比較少,采用有效的手段提升學生實實在在的理論獲得的可操作性比較欠缺。第三是協同育人不強。目前學校里對學生開展黨史教育的教育主體主要是思政類專業老師,黨史的教育與學習應是新時代青年的必修課,應該是學校里開展全員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必備內容。育人群體也應是學校里的專業課教師、思政類教師、行政管理類教師。目前學校、家長、社會在黨史教育方面的育人合力發揮不夠充分。
三、著力拓展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提升獲得感的方法路徑
加強青年黨史教育,應著眼于堅定理想信念、激勵奮發有為,普及紅色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不斷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增強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拓展方法和路徑。依循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獲得感的生成邏輯,在實踐中提升青年學生的獲得感,要充分發揮教育者與教育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從需求構建、情感構建、張力構建三重維度進行實踐進路的探索。第一,努力激活青年學生對黨史學習的內在需要。獲得感生程的前提基礎是教育對象內容的實實在在獲得的主觀需要。因為學生想要提升能力、增強理論、豐富思想等,基于內在的主題需要,才有了外在積極學習的動力。從需求構建視角出發,努力激活學生的內在需要,可以進一步增強學生的理論自信與理論自覺,促進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獲得感。第二,優化知識灌輸與情感共鳴的互動機制。獲得感的生成過程,不僅著重關注學生的實際獲得,還要關注學生的積極愉悅狀態。在黨史教育的學習中,不僅要有“獲得”,還要有“感”,更要“獲得”與“感”同步。從情感構建視角出發,教師要與學生保持積極的溝通狀態,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時刻關注學生的狀態,捕捉到學生的情感變化,進而與學生形成情感共鳴,不斷優化知識灌輸與情感共鳴的互動機制,不斷促進學生在黨史教育學習過程中的獲得感。第三,促進優質供給與主動求取的高度對接。獲得感提升的過程在于把握教育者供給與學生需求獲得的張力。教師不能忽略學生的個體差異,一直單向傳授知識。要在學生實際學習能力的基礎上,結合一定上升空間進行教學,把握一定的張力,對學生進行黨史教育的傳授。從張力構建視角出發,既讓學生有所獲得,又讓學生產生積極學習的成就感,進而生成獲得的愉悅感,達到樂于學黨史,善于學黨史。
青年是國家的未來和民族的希望,對青年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學習,特別是關照青年學生在黨史教育中的獲得感,有助于進一步增強青年學生黨史教育實效性,提升新時代黨建工作發展的親和力和針對性。
參考文獻:
[1]程仕波,熊建生.論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J].思想教育研究,2017(07).
[2]寧文英,吳滿意.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概念、生成與結構分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8(09).
[3]劉經緯,郝佳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獲得感生成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