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語文學科是一門兼語言表達、口語交際、書寫交流于一體的綜合型課程,是培養學生文學素養的主要途徑。主題閱讀是基于語文閱讀活動中貫穿語言、思維、審美、文化以及學生能力的培養,其中教師、學生及家長都要各司其職,如教師在主題閱讀教學中做好引導工作;家長作為學生的輔助力量,要為學生的閱讀進步和書香校園建設做好家庭保障工作;學生作為閱讀的主體,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進來,在鍛煉中提高自己的閱讀技巧和閱讀能力,讓閱讀成為自己的習慣而不將其作為任務。
一、小學語文主題閱讀之班級活動
小學語文主題閱讀要基于班級、年級以及學校平臺開展主題活動,如:主題閱讀——故事會;主題閱讀——讀書交流會等,通過這些主題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方式,充實學生的閱讀經驗。例如開展“閱讀一本好書”的讀書任務,以班級為小組,在每個寒暑假都要進行閱讀一本好書的活動,在開學時將閱讀心得進行書面化,由教學小組進行評比,通過這個激勵措施提高教師的閱讀水平,也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除推薦書籍外,組織恰當的班級活動有利于書香校園的建設,可以開展以班級為單位的“一日三讀”“一周兩摘錄”“一月一交流”等班級讀書活動。“一日三讀”即晨讀、課前一吟和午間默讀,將這些零碎的時間利用起來,晨讀時間主要用來誦讀課文;課前一吟則用來吟誦《千家詩》《 千字文》《論語》等傳統經典;午間默讀則主要針對學生的興趣愛好,讓學生自己閱讀課外讀物,充實午間時間。一月一交流活動中,以班級或者小組為單位,開展交流活動,交流內容為教師制定的“每月讀一本好書”的任務,通過班會課和閱讀課進行讀書交流和評價活動,交流內容可以是讀后感,也可以是簡單的書評與某一情節的討論。在班級一日三讀、一周兩摘錄等活動基礎上,可以以主題閱讀為載體開展“好書漂流日”的主題活動,顧名思義,就是書籍交換活動,這是一個值得推廣和鼓勵的分享交流活動。小范圍內的精準化引導可以讓每個學生都充分參與到書香校園的構建中來,而班級活動的有效開展,也讓學生從課本課文到傳統文化都有所涉及,符合主題閱讀的理念。同時,為激發全校師生的讀書熱情,學校將開展以下豐富多彩的讀書主題系列活動:
1. 開展書簽制作比賽。廣泛激發學生的動手欲望和創新意識,采用不同的材質,制作精美的書簽,在全校范圍內懸掛展評。
2. 舉行“經典誦讀比賽”。朗誦經典詩詞或經典選段,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和吟誦興趣。
3. 舉辦讀后感錄音收集和廣播展評活動。推薦家長在手機上下載錄音軟件,讓學生口述讀完一本書的讀后感,家長完成錄制,班級收集并推薦較好的錄音,參加學校的廣播展評。
二、小學語文主題閱讀之親子閱讀
主題閱讀中的小組合作看似是學校的任務,但是家長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其輔導作用。學生在校期間有學校教師的管理,但是在家中如果得不到一個好的引導,那在學校的許多努力都會付諸東流,所以家庭教育或是說家庭閱讀也是學生閱讀習慣培養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家長要以身作則,教師要正確引導,每晚進行15分鐘的親子閱讀,教師要進行監督,家長要將讀書的照片或視頻發送到班級群中,家長之間也要互相學習和交流。與學生共同成長相信是很多家長的心聲,也是家庭教育重要的環節,所以呼吁家長與學生“共讀一本書”,分享交流觀點和想法,對于同一本書,不同觀點的碰撞,可以帶來更多的思考和驚喜。在這個交流的過程中,家長與學生的溝通和理解也會進一步加深。家庭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會讓學生對閱讀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對于家長的輔助作用,教師一定要在家長會等公開場合,與家長進行面對面的交流和合作,讓家長充分認識到閱讀對于學生的重要作用,在家長和教師的共同努力下,主題閱讀的小組合作才會有序地進行,也才會取得理想的效果。
三、小學語文主題閱讀之傳統文化滲透
1. 在古詩詞教學中融入傳統文化
古詩詞以它的膾炙人口令無數人稱贊和吟誦流傳,是古人智慧的結晶,也是傳統文化中的璀璨明珠,讓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靈和思想得到熏陶和洗滌。古詩詞大都描述豐富美好的意境,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通過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手法的體現,讓詩詞更加凝練,意境更加雋永,引人入勝。學會分析詩詞中的修辭手法,是古詩詞學習的重要手段,通過分析修辭手法感受詩詞意象和詩人表達的思想情感。例如在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中,后兩句千古流傳為佳句,教師巧妙設疑,然后提問:“詩中把西湖比作什么?”學生在思考和想象中回答問題,接著教師以多媒體、動漫和圖片的生動形象性向學生展示“淡妝濃抹”的西施和西湖雨晴時的景色,這樣,學生能直觀地加深對詩句的理解。這樣研究古詩詞修辭手法感受詩詞意象的教學方式不僅通俗易懂,更多地還可以讓學生在美好的詩詞修辭中體驗美的風景,進而促進學生良好品行的養成。同時,古詩詞語言精辟凝練,內容少,能給讀者創設很大的思維空間,即語文閱讀中的想象和思考功能,語文詩詞學習中教師要注重詩詞的情節續寫練習,給學生足夠的想象空間和時間,在想象的過程中融入傳統文化。如《所見》中后兩句教學中設計續寫環節,給學生5—10分鐘時間,讓學生想象,這個牧童捕蟬成功了嗎?從正反兩個方面來提問出現怎樣的結果,用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品味古詩詞中獨特的景物所代表的特定含義,感受詩人的豐富情感,體驗詩人的童趣、童真,提升學生古詩鑒賞水平,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 在閱讀素材中融入傳統文化
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燦爛的精髓,小學語文課本中引入了很多經典作品,如《弟子規》是小學生誦讀的國學經典,雖然字數少,但是其中講了許多孝敬父母、為人處事、交朋友的道理,能讓孩子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學習習慣,學會孝敬父母和交友相處,這一篇內容的選擇非常適合我們班的學生。《魚我所欲也》這一篇經典內容對于小孩子應該如何做出選擇、為人處世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告訴孩子們很多時候兩者不可兼得,要學會選擇樂觀積極向上的、適合自己的東西。《滿江紅》是岳飛表達自己愛國之情的詩詞,氣勢磅礴,也表達了中華男兒的錚錚鐵骨,教孩子們自立自強、熱愛祖國。《虞美人》這首詞意境非常美,雖然有點憂傷,但是也能讓孩子們感受到古詩詞的美,激發孩子們的興趣。
3. 拓展閱讀知識,延伸傳統文化內涵
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如果僅僅局限于課堂,那是完全不夠的,還應該將它們從課內延伸到課外,滲透到孩子的每一天的日常生活和生命中去,閱讀是最佳的途徑。當我們對課內傳統文化進行了延伸,那么課文不僅僅是單獨的一篇篇課文,它可能是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一段段催人淚下的歷史、一首首蕩氣回腸的哀歌。只有對課內的內容在課外進行延伸,那么孩子腦海內的系統體系才會變得完善起來。如在教學園地中“輕諾必寡信”“失信不立”“小信誠則大信立”等句子中,不僅僅只是單調地講解它們的意思,還可以介紹它們來自于書本《老子》《左傳》《韓非子》在古代文化中的地位,延伸到中國古代的誠信文化,拓展閱讀與誠信有關的故事。那么,通過三句話,教給孩子的不僅僅只是背誦知識的填充,更是背后深刻的文化意義。
諸如此類,語文教師需要不斷地拓展語文閱讀知識,將傳統文化的內涵延伸到孩子們的生活教育和育人教育中,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海洋中浸潤,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文化知識的熏陶。
四、小學語文主題閱讀之技巧掌握
1. 巧審閱讀題目
讀一篇課文,最醒目和最關鍵的便是課文題目,每一本書的目錄也都是由文章題目組成,題目是對文章內容的高度精煉,也是文章最主要情感的體現,可見文章題目對于文章的作用和價值。研讀題目,要求從題目出發,分析題目每一個字、詞的深層含義,從而看出文章的大致內容和表達的情感。
例如,五年級課文《圓明園的毀滅》講述的是關于圓明園的故事,從“毀滅”二字可以看出圓明園被敵人損毀,那么題目給我們留下了一個懸念——圓明園是什么時候建立的?又是什么時候被毀滅的呢?為什么要被毀滅呢?從題目引發對文章的思考,帶著問題進入文章,了解敵人的殘暴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2. 理清文章思路
研讀題目之后,理清思路是閱讀文章的重要步驟,這篇文章講述了什么、從哪個角度入手描寫的等,要帶著目的去閱讀并一步步解答自己的疑問,可以用概念圖,也可以用思維導圖去剖析文章的結構和脈絡。
例如,《獵人海力布》的教學中,教師應該講清楚海力布舍棄生命拯救鄉親的感人過程,針對這些,可提出有關問題:
海力布為什么急忙跑回家對大家說那些話?
海力布為什么急得掉下眼淚?
后來,海力布為什么又變得鎮定?
通過這個故事,你學到了什么?
……
這些問題通俗易懂,孩子們也能在閱讀中很快找到答案,不僅有助于學生理解文章內容,也有利于學生對于文章情感的體驗。
3. 在閱讀中訓練思維
思維——思考的深度和廣度,語文的閱讀需要思維,需要孩子們的眼、腦、口、手同時協作,綜合發展。
例如,《鄭人買履》的學習中,教師可以通過問題驅動式教學訓練學生思維。
問題1:你覺得這個人有什么問題?
學生1:他錯在只相信尺碼,卻不相信自己的腳。
學生2:他眼界太小,思考問題太局限。
學生3:……
問題2:如果你是他,你會怎么做?
學生4:……
在這樣一個個開放性的問題中,學生不斷地思考、分析問題,可以有效地發展學生的語文思維,也在表達中促進語言的構建和思維意識的形成,進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總之,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朵不同顏色的花,有著自己獨立的色彩和綻放的驚艷,在他們含苞欲放的前期,有些孩子害羞、內向、膽小,有些孩子自卑、怯懦,有些孩子自信開放……這些構成了班級的多彩和個性。小學語文教師需要進一步優化小學語文主題閱讀的策略,通過主題閱讀改變語文閱讀課堂開展方式,讓學生徜徉在好書的海洋,在閱讀中拓寬知識廣度和深度,在閱讀中體驗人生百態,在閱讀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語言表達和溝通能力,培養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