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欣悅
摘 要:在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現行的宅基地制度因其使用權流轉主體的身份限制性、客體的特定性、用途的保障性、使用的無償性及無期性制約了宅基地資產價值的實現,禁錮了農戶財產性收入的增加。
關鍵詞: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農民財產性收入;影響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化、工業化水平得到了迅速的發展,城市化率得到了極大程度的提高,但我國城鄉發展的不平衡不充分現狀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中表現得更加突出,其核心原因是農民收入低且增收難,我國城鄉居民水平雖然均得到了顯著提高,但農村居民收入遠遠落后于城鎮居民收入水平的情況仍未得到有效改善,如何持續增加農民收入、縮短城鄉貧富差距,已成為刻不容緩的重點問題。
農民收入主要由經營性收入、工資性收入、轉移性收入及財產性收入組成,鑒于當前提高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勞務收入和財政轉移收入增長面臨的約束條件越來越多。農民家庭性經營收入增長不確定性增大,農民工資性收入持續增長空間變窄,轉移性收入的財政壓力越來越大,已經成為新形勢下農民增收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理所當然成為突破口和合理選擇。
近年來,國家發布多項政策以大力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增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探索農民增加財產性收入渠道”?!笆濉币巹澗V要強調“激活農村要素資源,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強調要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進一步指出要“拓寬居民勞動收入和財產性收入渠道”,這一論斷將農民財產性收入推至社會關注的焦點位置。但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存在較多困難阻礙其增長,城鄉收入差距較大、農民財產性收入來源渠道單一使得其比重絕對值相應降低,加之農民對財產性收入的增長缺乏一定的控制力,從而導致其主動增加財產性收入的動力不斷衰減。
土地財產性收入作為其主要組成部分,建立長效機制,可成為緩解現階段農民財產性收入長時間緩慢增長困境,實現土地資源合理配置的有效手段。農村宅基地作為具有中國特色屬性的集體用地,極大程度地承載了農民的居住保障功能與經濟資產價值。但在當前鄉村振興背景下,現行的宅基地制度因其使用權流轉主體的身份限制性、客體的特定性、用途的保障性、使用的無償性及無期性制約了宅基地資產價值的實現,禁錮了農戶財產性收入的增加。
為打破宅基地流轉困境對我國農民財產性收入增長和農村發展的瓶頸制約,我國不斷探索改革發展宅基地制度。2016年中國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提出“盤活利用空閑農房及宅基地,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2018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部署了宅基地“三權分置”的改革構想和原則,并要求進一步拓寬農民增收渠道,持續縮小城鄉農民居民生活水平差距。全面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農村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既有助于集約土地以緩解城鎮化建設所帶來的用地指標緊張局面,又利于切實保障農民合法的土地權益,對促進農民增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本文以增加農民土地財產性收入為切入點,通過構建雙重差分模型和中介效應模型來研究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對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影響。從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入手,厘清宅基地使用權流轉對農戶財產性收入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初步探究農戶財產性收入的影響因素,并結合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基本模式研究農戶財產性收入的變化。闡釋宅基地流轉對盤活閑置農房與宅基地、深入推進鄉村振興戰略的作用。
究其研究意義可從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展開討論。關于理論意義,首先在研究內容上,學界對于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流轉困境、流轉要素、流轉制度構建、流轉收益分配等方面,對于農民財產性收入影響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農地征地、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房屋轉讓、金融體系建設等方面,鮮少有相關文獻研究宅基地流轉對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影響作用,且學者通常只簡單得出宅基地流轉有助于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結論,未深入分析流轉中內外部因素對流轉促進增收的影響能力。本文研究宅基地流轉前后農戶財產性收入變化,并深入分析流轉中內外部因素對流轉促進增收的影響能力,完善了農戶財產性收入影響因素研究,有助于深化宅基地制度改革及農戶增收渠道的探索,為豐富宅基地及農民財產性收入理論體系作出了貢獻。
其次,在研究方法上,學界有關文獻多為基于理論方法的定性研究,定量研究不足,且結論主觀性較大,缺乏科學性和實操性。本文采用雙重差分法,以農民年人均收入、農民年人均財產性收入作為被解釋變量,分析在固定年份效應和固定農戶效應前提下的宅基地流轉對促進農民增收的影響程度。相較于對截面數據處理的實證分析,雙重差分法既能控制樣本之間不可觀測的個體異質性,又能控制隨時間變化的不可觀測總體因素的影響,從而得到宅基地流轉對農民財產性收入作用效果的無偏估計。本文還通過構建中介效應模型來更深層次分析宅基地流轉與農民財產性收入的相互作用關系,有助于提出更具建設性與實操性的政策建議。
關于實踐意義,首先,推進宅基地使用權流轉改革進程。閑置與廢棄的宅基地導致農村土地資源出現極大浪費,在“增減掛鉤”與“建新拆舊”等政策引導下,清退“一戶多宅”、盤活閑置農村宅基地尤為重要。盡管三權分置政策的實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農村宅基地大量閑置與城市建設用地指標緊張的尷尬局面,但流轉形式的推行、流轉制度的構建、流轉收益的分配等方面仍然存在許多問題,本文通過研究成渝部分的宅基地流轉現狀,提出相關對策建議以期推動鄉村振興發展。其次,開拓農民增收渠道。農民收入問題是我國“三農”問題的癥結所在。鑒于目前農民經營性收入增加不穩定、工資性收入增加難度加大及轉移性收入不足以支撐農民持續增收等問題,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必然成為廣泛關注和高度重視的問題。本文以促進土地財產性收入為切入點,研究宅基地流轉前后農民財產性收入的變化,為地方政府提高農戶幸福感、制定相關惠農政策提供參考與借鑒。最后,有助于解決成渝地區“三農”問題,推動鄉村振興。本文選取成渝地區部分地區作為實地調研對象,并因地制宜提出相關政策建議,為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這一“三農”發展的戰略目標提供了理論參考依據。
通過從宅基地流轉現狀、農民財產性收入現狀、宅基地流轉的財產性收入正效應分析及宅基地流轉的財產性收入負效應分析共四方面展開討論。首先關于宅基地流轉現狀,可從宅基地流轉制度變遷、宅基地流轉困境及宅基地流轉模式三方面進行研究;其次關于農民財產性收入現狀可從農民財產性收入困境、農民財產性收入影響因素及農民財產性收入發展趨勢三方面進行研究;再次關于宅基地流轉的財產性收入正效應分析,基于馬克思主義土地產權理論、馬克思主義收入分配理論及地租理論等理論基礎上,構建宅基地流轉如何影響農戶財產性收入的分析框架,依據宅基地流轉的領導主體將宅基地流轉劃分為農民自發型、村集體推動型以及政府主導型三種模式,擬從宅基地流轉所產生的土地資源配置顯化效應、資本聚集效應及勞動力資源再配置效應等方面,分析三種流轉模式對農民財產性收入的影響作用。同時考慮宅基地流轉作為自然資本對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作用意義,在可持續生計框架的理論基礎上,構建宅基地流轉如何影響農戶生計資本的分析框架。擬從脆弱性環境、生計資本、轉化結構與過程、生計策略及生計輸出等方面分析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作用。最后關于宅基地流轉財產性收入負效應,考慮從制度因素、市場因素、社會因素等考察當下存在的對宅基地流轉促進農戶財產性收入的制約因素。
通過以上研究可發現,宅基地流轉對農民財產性收入具有正向促進的作用。由此從宅基地流轉、農戶生計、共同富裕貧等三重視角構建基于促進農民財產性收入增收的宅基地使用權流轉的可行路徑,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參考依據,促進宅基地流轉的改革實踐。具體如下:
第一,從宅基地流轉角度出發??蓮摹爸贫ㄞr村宅基地流轉原則,保障農民土地財產權利”,“加快農村宅基地產權制度改革,維護農民土地權益”,“推進農村宅基地流轉制度創新,建立相應流轉和中介制度”,“推進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使農民獲得更多權利”四方面完善宅基地流轉制度改革。
第二,從農戶生計角度出發。首先應通過構建農戶、社會主體與政府三方利益分配與協調機制,搭建宅基地流轉信息平臺,完善宅基地使用權流轉農戶保障制度,提供農戶技能培訓途徑。其次,在宅基地使用權流轉過程中,政府與村集體應主動積極履行監管義務,參與農戶與社會主體簽訂協議、宅基地經營等過程,防范農戶生計風險。
第三,從共同能富裕角度出發,可從加強社會保障體系體系建設和探索宅基地流轉模式兩方面探討路徑構建。首先,應加快完善社會保險制度、城鄉社會救助體系,提高對流轉農戶救濟水平。其次,在依托宅基地與大量農村勞動力為后備資源基礎上,引入社會資本,深度挖掘宅基地多種經營形態,培育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推進鄉村旅游、農村電商物流與生態養老產業深度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