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明
生態意識主要是指人類環境意識的具體表現。盡管生態意識指向的對象是自然,但其培養目的卻是指向人類的自身行為。毋庸置疑,從每個學科中包含的特點可以看出,生物學科對于控制生命活動以及進行自然改造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初中生物學的內容與生態意識中蘊含的知識十分相符。因此,教師應當對生態意識有一定的認識以及理解,可以適當組織初中生物學教學活動,并根據其要求組織及開展具體的教學活動。如此才能培養學生愛護環境,同時也提高了上課效率。
一、創設情境,導入生態教學
傳統的教學模式是以知識講解為主要目的,這樣的教學模式很難使學生對生態問題產生學習的興趣。為了將生態意識滲透到教學活動中,教師首先就是利用恰當的方式,讓原有的教學模式變得不同,激發學生的興趣。同時,教師根據實際情況加以特定的方式輔助教學,不但能夠增加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而且可以讓一些瑣碎的生態意識理念以一種直觀、生動的形式呈現,進而可以幫助學生加強對生態知識的理解以及認識。
以“種子的萌發過程”為例,老師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了各種不同地方的生態環境。接著,又利用了玉米、大豆等一些種子實物組織學生進行了近距離觀察。通過認真觀察,學生明白了一粒種子到果實成熟的過程。學生此時都比較好奇,不明白一顆小小的種子它內部到底是怎樣的結構,又是如何長成那樣高大的植物和結出果實的。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同現實生活相結合,模擬種子的生長過程,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了解生命的神奇之處。最終,對學生樹立起愛護生命和保護植物的觀念提供了幫助,從而促進了學生保護生態的意識。由此可見,教學情境的輔助作用在生態意識的培養過程中是十分重要的。
二、合作學習,展開生態評價
如上所述,生物學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因此教師應自覺引導學生深入探究教學內容中所蘊含的生態意識。在初中生物學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滲透環保理念,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讓學生加強學習課文知識,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和觀念,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做任何危害生態環境的事。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在遇到破壞生態環境的事件時能夠勇敢地站起來及時制止。在探索教育內容的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尊重新的教學目標,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作用。所以,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合作研究活動。通過這種發散思維,學生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教育內容中所蘊含的生態意識。在中學生生物學教育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結合教學內容,深入貫徹環保理念,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和觀念,同時掌握課文知識,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不要破壞生態環境。
例如,在談論“生物和生物圈”課程的知識內容時,教師首先在教材中深入挖掘與生態意識、環境保護理念相關的知識點,加強教材內容和環境保護教育,在說明生物圈、食物鏈等知識概念的過程中讓學生考慮生物學教育和環境保護教育的內在關系。同時,教師還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加強學生生物學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生物學興趣,真正使環保理念滲透到教育過程中。
三、合理運用課外資源,提高環保意識
生態意識的直接研究對象是自然環境。自然環境因地區和時間而異。所以,在教育中,單一的理論知識難以滿足培養學生生態意識的實踐需要。在教育過程中,教師不僅可以依靠教材內容,還可以通過拓展課外資源來提高學生的環保意識。通過課外資源,學生還可以結合實際生活進行學習。教師還可以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使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牢固樹立環保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環保意識。教師還可以在課堂上向學生提問一些有關生態環境的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問題的過程中了解生態現狀,從而有效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例如,教師可以參加環保課和志愿者活動來保護環境,從而加強對學生環境意識的教育。
例如,講到“了解生物圈”這一部分的知識問題時,教師可以通過一些相關資料為學生設計一些課后練習題:“DDT是一種植物殺蟲劑,廣泛運用于歐洲、亞洲及美洲大陸,但一些人逐漸發現在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都出現了該種物質,而這些地區卻沒有使用過DDT,請同學們分析其中存在的原因。”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引導學生從生態和環保的角度加強對習題的探究,學生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能夠逐漸將生態意識融入內心,從而使學生了解到加強生態意識的重要性。因此,教師應盡量不限于課堂,根據實際情況,自然深入,積極開展課外實踐活動,使教科書知識與實際生活更緊密結合,使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實踐生態意識。
總之,在當前中學生物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生態意識是一個重要的教育目標。將生態意識滲透到生物課的教學過程中,使學生養成良好的環保意識和行為習慣,讓學生從自己做起,引導他人,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