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澤鵬
農村中學由于位于農村,具有大量優質的大自然教育資源,能夠為勞動教育提供有力支持。農村中學應當充分利用既有優勢,積極推動勞動教育校本資源的開發,建設相應的校本課程,在實踐中落實勞動教育,引導學生在勞動實踐中實現綜合素養的全方位發展,真正做到五育并舉。
一、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資源的開發
(一)農作物資源
與城市中學相比,農村中學的勞動教育具有大量的優質資源,其中農作物資源正是最基礎也最關鍵的資源。農村中學生身處在大自然環境之中,長期與各種農作物相伴,能夠真實見到各種不一樣的農作物。對農作物資源進行充分挖掘,將農作物資源納入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資源中,引導學生在勞動學習與實踐中認知各種家鄉常見的農作物,了解各種農作物的生長習性、播種要點等。
(二)農具資源
農具同樣是農村中學校獨有的校本勞動教育資源。和城市中學生相比,農村中學生在成長和生活的過程中往往能接觸到各種農具,其中既包括傳統、原始的農具,也包括現代化、機械化農具。將農具納入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資源中,引導學生結合實際生活經驗對各種農具進行研究,并將一些農具的使用方法與勞動生產相結合,形成理實結合的勞動教育模式。
(三)農耕園
農耕園是開發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資源的重要方式。借助農村中學的用地優勢、農業生產優勢等,深化學校與當地種植戶的合作,建設農耕園,能夠讓農耕園與校園有機融合,給農村中學勞動教育創造獨具特色的校本資源。將學生常見的農作物如西瓜、草莓、麥子、稻子、高粱等種植到農耕園中,并讓學生親自到園中去感受、實踐、理解,為勞動教育的有效落實提供重要支持。
二、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建設
據實而言,農村本身就具有很多勞動教育方面的資源,針對農村中學而言,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建設就要對這些資源予以有效運用,將其整合歸納,在一定方法的運用下,建立起相應的校本課程。具體來說,就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把握科學的原則和方法,體現出個性特色。
(一)依托學科教學,傳授勞動技能
在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建設中,依托學科教學傳授勞動技能是基礎任務,是保障勞動教育得到有效落實的重要手段。以農村中學實際情況為基礎,充分考慮農村自然條件、地方農業發展情況等因素,合理設置勞動學科課程目標、內容等,將契合地方特色與學生成長發展需要的勞動技能適當融入其中,引導學生在校本課程中實現有效學習與實踐,掌握勞動技能的理論方法和實踐要點。將各種農村農業生產、生活實踐相關的勞動技能融入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內容中,強化整個課程的系統性,引導學生系統化地對勞動產生正確認知和理解,將勞育和智育、德育、體育、美育等放到并列、統一的水平線上,同時確保學生在系統化的學習與探索中有效理解和掌握各種勞動技能。
(二)彰顯個性特色,開展勞動實踐
勞動教育一定要落實到實踐上,這樣才能真正起到教育作用,促使學生掌握勞動知識與技能,養成熱愛勞動的良好習慣,為學生的日后成長與發展提供支持及幫助。在校本課程建設背景下,勞動實踐應當重點凸顯課程特色,將農村中學特色與農村自然資源特色、地方農業特色等進行緊密結合,在勞動教育課程中設計適合學生且能凸顯相應特色的勞動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在多樣化、趣味化的勞動實踐活動中綜合進行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培養相應的勞動習慣,讓學生在實踐中真正形成熱愛勞動、自覺接受勞動教育、掌握基本生活勞動技能的良好意識與習慣。
(三)挖掘勞動內涵,培育核心素養
新時期背景下,勞動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勞動觀念、知識和技能的發展,還要強化對學生勞模精神、勤奮刻苦精神、抗壓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創新創造能力等的綜合化培育,踐行素質教育任務。對農作物、農具、農耕園等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資源進行深度挖掘,深挖勞動內涵,進一步強化勞育和智育、德育、美育、體育等的聯系,堅持貫徹“勞以寓情,勞以促學”理念,引導學生在個性化的勞動教育中實現個性化、綜合化成長。
綜上可知,農村初中學校應當對自身進行準確定位,借助農村、大自然的特色與優勢探索合適的校本課程發展路徑,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抵消自身與城市中學在軟硬件配置、師資力量等方面的差異。以農村大自然條件與地方農業發展情況為重要基礎,合理開發和利用勞動教育校本資源,為農村中學勞動教育的有效創新與優化提供支持,提高勞動教育質量,深度踐行立德樹人任務,為學生成長提供有力引導、支持及保障。
注:本文系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20年度勞動教育專項課題“農村中學勞動教育校本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實踐研究”(課題立項號:GS[2020]GHBZX092)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