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珍 漆佳妮
摘 要:社科普及進基層有利于提高大眾素養。本文以贛州為例,通過分析基層的社科普及現狀,找出不足之處以及在文化、生態、人才等資源上的優勢,從實施者和受眾角度,研究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的舉措。
關鍵詞:社科普及;基層;社科研究
社科普及是指通過一定的組織形式和傳播途徑,向社會公眾傳播社科知識和理論成果的實踐活動[1],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進程。本文以贛州為例,通過分析基層的社科普及現狀,分析其不足之處,并提出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的相應舉措。
一、社科普及的現狀
自2018年江西省實施《江西社會科學普及條例》以來,社科普及社會化程度不斷提高。贛州積極推進基層社科普及工作、努力提升大眾人文素養。在科普經費投入、支出和在科普活動安排上,贛州達到或超過全省平均水平;從科普投入產出比來看是有效率的;然而,在科普設施建設上以及在科普傳媒方面,贛州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贛州在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的工作上合理利用資源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
(一)社科普及進基層的不足之處
1.基地建設和機構設立上的不足
開展線下社科普及工作離不開社科基地的建設。截至2022年4月,僅能在百度地圖上搜索到36家贛州科普基地,但集中分布在南康區,存在明顯的普及覆蓋不均衡的情況,且偏向科學普及。
2.宣傳手段和宣傳內容質量有待改進
作為最方便快捷的宣傳方式,電子傳播也成為社科普及的首選方式。贛州市基層群眾中老年人群體數量龐大,其文化程度低,使用電子產品的能力弱。過于采用電子傳播方式將不可避免地造成宣傳不到位。此外,應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推送具有吸引力的內容,理論性強,貼近群眾,提高宣傳質與量。
3.群眾對社科知識的學習不夠重視
《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頒布至今(2022)不超過十年,許多群眾難免對社會科學認識不足,誤以為社會科學即是科學技術,混淆概念,認為學到了科學技術就學到了社會科學;即使是在專業領域,對社會科學普及問題的關注度也較小,研究者參與該領域研究的時間也不長,社科普及研究成果偏少,不能與強國目標相適應[3]。長期以來社科知識的學習沒有得到應有重視,這是社科普及進基層工作有待改善的方面。
(二)可利用的自身優勢
不同地區具備不同特色,其自身資源在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得天獨厚的優勢。以下簡述贛州如何利用現有文化、生態、人才資源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提高大眾素養。
1.文化資源
贛州是紅色故都、江南宋城,也是客家文化的代表。紅軍足跡遍布大江南北,贛州利用自身作為發源地優勢,就地建立紅色景區、紅文化教育基地,傳揚紅色文化,主要宣講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在歷史文化資源的利用上,建議贛州宣傳保護好遺跡古城墻,設立公益咨詢站點,近距離展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提高群眾的文化認同感。作為客家文化的代表,鼓勵贛州依托客家文化保留古村落,讓農村變得獨具特色,吸引游客的同時還傳播了另一種文化意識形態。
2.生態資源
生態資源不僅幫助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便于宣講“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還有利于讓群眾意識到黨的正確領導、宣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贛州本是世界橙鄉,鼓勵開展“鑒橙感恩黨”的活動,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政治思想,感恩黨組織造就的美好生態家園。近年來,贛州為貫徹鄉村振興戰略,在利用生態資源的同時也間接帶動社科知識普及,例如長洛蜜蜂學院被贛州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市級農業產業科普教育基地”稱號[4]。
3.人才資源
贛州有多所大學,可謂人才濟濟??沙浞掷萌瞬艃瀯荩奂破罩R愛好者和優秀社科工作者,打造高質量的社科普及志愿隊伍,聯合各平臺人才,加深社科普及相關知識討論,開發出更多創意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的方式。
二、推動社科普及進基層的舉措
(一)從實施者角度
1.政策上
完善經費投入機制、設立相關機構以保證社科普及進鄉進村的覆蓋面,同時社科聯可編撰社科普及讀物作為社科普及進基層的載體,定時定量地把社科知識帶到基層去。完善制度,將部分社科普及工作下放到有一定承擔能力的群眾社科社團,發揮其聯系廣泛、直接對接群眾的優勢。
2.宣傳平臺
“互聯網+”模式并不能完全取代傳統宣講模式,近在咫尺的講壇魅力比隔著電子屏幕的話語有溫度。鼓勵社科組織人員走進基層,把社科知識帶到群眾當中去;貼近群眾去開辦講座、咨詢、展覽,在廣場、車站、公園等人群聚集的地方積極宣傳;在不拋開傳統宣傳模式的前提下,投人所好的充分利用網絡資源,精準個性化推送社科理論知識[5]。
3.社科普及工作者
社會科學的普及,事關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培育。社科普及工作者應遵守學術規范,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準確的社科知識基礎上,創新普及內容,結合自身特色和不同服務對象的特點,開展多形式的社科普及活動,形成社會共同參與、群眾主動學習的氛圍,切實提高大眾人文素養。
(二)從受眾角度
社科普及工作者應根據不同受眾的不同特點實施相應措施,綜合資源優勢,提高群眾對社科知識的興趣或對社科知識的需要,使其主動尋獲相關知識。
1.基層黨組織
基層黨組織需要更為專業權威的社科知識,鼓勵聘請社科知識專家,組建專家教授宣講隊,開辦社科知識專題講壇,推動學術交流研究,積極開展理論探討。
2.中青年
中青年偏好多方面的視聽刺激,針對這方面的特點,可以嘗試將社科知識與動漫、VR、音視頻等多種形式結合起來。同事,中青年既是受眾也是傳播者,獲得他們的喜愛之后,宣傳轉發量也會上升,從而將社科知識帶到更為廣泛的人群之中。不僅減少了社科普及人員的工作量,還能提高社科普及進基層的效率。
3.農民
農民作為弱勢群體,文化程度不高,使用電子產品的能力有待提升,這就要求將深奧的社科知識通俗化。鼓勵將社科普及作品改編成鄉土化的文藝表演、通過家常話來講、漫畫宣傳板報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合理地宣傳社科知識。
參考文獻:
[1]周良發.社科普及的概念內涵、構成要素與基本特征[J].中共鄭州市委黨校學報,2016,(03):79-82.
[2]胡萌.江西省地級市科普能力指數測度與比較[J].科技廣場,2016,(11):99-104.
[3]周良發,王昕.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科學普及研究的現狀、問題與展望[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32(04):84-88+99.
[4]何邦春.抓實科技興蜂? 鞏固脫貧成果——贛州市贛縣區科技興蜂助推鄉村振興的思考與建議[J].中國農村科技,2021,(11):52-55.
[5]周良發,袁柏林,陳元晴.人工智能時代社科普及工作者的角色定位[J].河南工程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35(02):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