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尚榮
作業,原本就是教學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學生學習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學習方式更具有自主性與相對獨立性。就這樣,作業陪伴我們走過了一年又一年,平靜也略顯平淡,似乎正在等待一個什么樣的契機,可以爆發一場什么改革。
改革終于到了。“雙減”一下子將作業改革提升到一個極高極重要的位置,作業定位、作業設計、作業形式、作業評價,作業成了減負增效的一個重要方面;作業的導向性、豐富性、選擇性、實踐性、跨界性、靈活性,作業的組織方式、呈現方式、完成方式等也成了一個個熱詞。這是很有道理的,我們應當把作業改革當作課改、教改的重要切入口和突破點,使其成為撬動“雙減”深入實施的一個支點。然而,討論某一個問題,我們的目光既要向上也要向下;既要在理論上探尋原因、摸清規律,也要在問題的癥結處把握關鍵、對癥下藥。沒有向下,可能會目空;沒有在癥結上下功夫,放矢可能會無“的”,作業改革也正是這樣。
清明節期間,我在月牙湖畔的叢林間游玩,看到一對父子忙忙碌碌在尋找著什么。一打聽,原來他們正忙著完成學校布置給孩子的一項作業:養蠶。當時父子倆就是在給蠶寶寶找桑葉。我對孩子的父親說:你兒子真努力,對作業態度認真、負責;你也不錯,陪伴孩子一起完成作業。孩子父親顯得一臉無奈:沒辦法,學校布置的作業總得要家長簽字。這還在其次,最麻煩的是,有些作業沒有家長幫助孩子根本完成不了,家長只能代替孩子完成。我問父親:哪些作業是孩子完成不了的?父親說:比如制作小報、制作視頻、完成一個設計作品,名目還真不少。這時我的眼前突然出現了一些鏡頭:在研討會上、在學校開放日的活動中,那些精美的展示作品,難道不全是孩子完成的?我把問題拋給那位略顯疲憊的父親,他回答:十有六七吧。說完這些,這位父親帶著孩子離開了,因為所采的桑葉喂蠶寶寶還遠遠不夠,他們又要去另一個地方尋覓。要知道,現在在城市里找到一棵桑樹已經很困難了。
望著這對父子遠去的背影,我有好多話要說,又不知道從何說起。后來,冷靜下來,我最想說的是:作業改革最需要關注的是什么?是作業完成的真實性。真實性,就是保證作業讓學生自己完成,就是讓作業的效用真正發生。沒有真實性,那些豐富性、跨界性、創新性等等有什么意義,又價值幾何呢?沒有真實性,就不能達至作業的目的,就不能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與過程中受到真切的鍛煉,作業育人便是一句空話。
也許我遇到的那位家長只是個例,但假若我們深入調查,當下學生作業缺失真實性的現象不在少數。當然不能說所有學校、所有學科都這樣,如果作這樣的判斷不僅武斷、不切合實際,而且也是對教師精心設計和安排作業、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漠視和不尊重。我們的教師還是執著改革、努力創新的。但作業完成是不是很真實,確實是個不容忽視的問題。究其原因,可以先歸結為一點:作業設計缺失適宜性。所謂適宜性,就是作業的內容、形式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點,要符合所有條件與基礎,不能強求。否則,結果有二:或是小組中最優秀的學生能完成,其他學生坐等結果;或是學生不能完成,由家長代替。事實上,第二種情況居多。所謂適宜性,就是作業設計還要符合地方的資源實際,否則就會面臨那對父子遇到的情況,城市里的桑樹越來越少,要養活蠶寶寶還真不容易。
和適宜性相聯系的還有作業的統籌性。翻看道德與法治、語文、科學等教材,還有綜合實踐活動手冊,要做調查訪問的作業比較多。做調查訪問前要研制計劃、設計提綱,過程中要做記錄、拍照,結束后要完成報告……如果每個學科每學期有一次這樣的作業,加起來就是五六次。這不是加重學生負擔、迫使學生把作業轉移給家長嗎?對此,加強學科和活動作業的整合,用統籌的方式來設計作業就顯得特別重要。同時,教師在作業評價過程中,要將作業完成的真實性作為重要的評價內容:一方面,對于實踐性作業的評價不能流于形式;另一方面,不能僅從最終作品的質量進行評定,而應該增加對于學生參與作業全過程的監督與評價。
如果再往深處想一想,一定會有這樣的結論:作業完成的真實性,關涉作業育人的目的性。學生不能自己完成作業,由家長代替,學習主體地位的回歸又怎能實現?說到底,任何改革都要從育人宗旨出發,要克服功利、浮夸、浮華之氣,尊重兒童學習的本來面目。真實的才是可貴的。堅持作業完成的真實性,堅決摒棄家長替代性作業(包括替代性勞動),這應當作為作業改革的“第一原則”。
(編輯 王淑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