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
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是提升教育質量,實現高質量育人的重要路徑,是“十四五”時期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的新要求。中小學校如何牽住改革的“牛鼻子”,既抓好重要領域、重要任務,又抓住關鍵主體、關鍵環節、關鍵節點,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我認為,激活班主任這個“細胞”,是協同育人工作持續推進和保持活力的關鍵。
首先,協同育人要有育人思維,重在“細水長流”。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對小學來說是十分重要的,“細胞”層面活起來離不開學校的總體設計、宏觀指導和理念引領。當前,有些學校在推進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中過度關注大活動、大場面的鋪設,開展了一些看起來“有聲有色”、轟轟烈烈的活動,但卻收效甚微,且難以經?;?、日常化、持久化。
育人工作應該是持續的、日常的、不間斷的,不能走形式,更不能是“刮風式”的。家校社協同育人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因此應該強調育人思維,以“細水長流”的方式推進,而不是以“活動思維”“交差思維”,僅僅從形式上將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捏合”在一起?;顒又皇禽d體,協同只是途徑,不能把活動、協同當目的,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
其次,協同育人要有減法思維,抓牢“小切口”。“萬山磅礴必有主峰”。從改革實踐看,凡是改革工作推進得快、落實得好的,都是思路得當、工作得力,善于抓住重點推進改革。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同樣如此,其最緊迫的任務是尋找一個“切口小、見效快、效果好”的落實途徑,產生不脫離實際的社會效益。班主任工作就是比較理想的“小切口”,是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的重要“細胞”。
班主任工作是聯結家庭、社區、社會和學生的中樞紐帶。首先,班主任工作是學校繞不開的“必答題”,而且每個班主任幾乎每天都要和家長聯絡,很多時候要與社區、社會各個方面聯絡。因此在班主任日常管理工作中落實家校社協同育人,是最理想的減法思維。其次,班主任在日常班級管理工作中所面對的各種事情都是和每一個具體孩子直接關聯的,他們每天和孩子們生活在一起的時間最長,最知道孩子們需要各方力量幫他們協同解決什么問題。這種“小切口”切入的是孩子們每一天的具體生活、喜怒哀樂,因而更能夠實實在在地解決孩子們具體的發展痛點。小切口是“一面鏡子”,折射出的是一個個豐富多彩的鮮活的“協同”智慧。
最后,協同育人需要持續激活“細胞”,做實“溝通與合作”。要把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做扎實,學校需要引導和支持班主任將家校溝通與合作、社區溝通與合作做扎實,讓“細胞”持續活起來,這樣協同育人的目的就實現了。2020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頒布了由東北師范大學附屬小學團隊研制的《中小學教師培訓課程指導標準(班級管理)》,其中將中小學教師包括班主任每天要做的班級管理工作劃分為班集體建設、班級活動組織、學生發展指導、綜合素質評價、溝通與合作五個方面,具體細化為 22 個二級指標。其中將溝通與合作劃分為師生溝通、教師間溝通與合作、家校溝通與合作、社區溝通與合作四個指標,并且對如何做好“溝通與合作”做了具象描述,可以為班主任做好家校社協同育人工作提供具體指導。
當然,要解決社會教育資源的供給、學校及教師權益的保障、家校社邊界的明晰等問題,還有待于政府有關部門和社會方方面面的鼎力支持及家長的積極參與,有待于學界的細致研究。我們這里談的,更多的是如何能在“細胞”層面將家校社協同育人這件事做實做好。
協同育人是系統工程,需要慢功夫、細功夫?!坝怂季S”意味著要持續探索,要少搞一刀切、少折騰教師家長、少做加法,而是在日常扎扎實實的育人效果上下功夫、花氣力,也就是學校宏觀指導與班級微觀組織相結合、自發與自覺相結合,多方協作,潤物無聲,形成育人合力,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
(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