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寧中
近日,教育部頒布了2022年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各個學科的課程標準。為了更好地落實新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中小學校的教學管理除了關注一般的教育教學之外,至少還應當關注兩件事情,一件與教學規劃有關,一件與教學內容有關。
關于教學規劃。毋庸置疑,未來提倡的教學方法必然以落實核心素養為基本導向,因此,要構建合適的教學流程,就必須認識和理解核心素養的基本特征。作為課程目標的核心素養,不僅涉及高中階段的教育,也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甚至還應當涉及大學階段、研究生階段的教育。這樣,我們就必須統籌思考學生通過學科(或者門類)的學習所形成和發展的核心素養,其大體應當包含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內涵的一致性,是指從小學到初中、高中甚至大學,核心素養的基本內涵保持不變;二是表現的階段性,是指在不同教育階段核心素養的具體表現應當有所不同,呈現進階的態勢;三是表達的整體性,是指要兼容學科和學科教育的基本特征,也就是要兼容知識和認知的基本特征。當然,這些內容最終都要歸結于教育部頒布的《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歸結于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的培養要求。
這樣,基于核心素養的教學也應當具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設計的一致性,要關注學科內容體系的邏輯性,也要關注相應的核心素養表現的一致性;二是教學的階段性,要關注學科內容的進階,也要關注相應的核心素養的進階;三是效果的整體性,要關注學生對學科內容的理解和掌握,也要關注學生相應的核心素養的形成和發展。顯然,這樣的教學特征對教師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每一位教師不僅要知道一堂課、一個學期的教學目標,還要清楚一個學段甚至整個小學或者整個初中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既包括學科知識的,也包括相應核心素養的。
這就對學校教學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學校要幫助每一位教師嘗試完成一種可以稱為“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教學規劃,有必要通過全學年、全學段甚至全學校學科教師的整體備課和整體規劃,使得每位教師都知道自己的課在整體教學中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完成整體設計的目標。顯然,這樣的規劃只有在學校層面才可能完成。
關于教學內容。實踐“整體設計、分步實施”的教學規劃,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任何一門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都需要通過一些具有某種邏輯聯系的內容的學習,才可能有所感悟,才可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形成和發展,因此許多學科的課程標準都對教學內容進行了整合。例如:數學課程標準以“研究對象+”形式進行了主題整合,如小學“數與代數”領域,就把傳統的“數的認識”和“數的運算”兩個主題整合為“數與運算”一個主題。這樣的整合表明,要把研究對象概念的教學與研究對象的性質、關系或者運算的教學有機融合。
內容整合的另一個重點是跨學科的教學內容,包括“道德與法治”的整合,也包括勞動、信息科技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獨立出來。更重要的是,課程方案強調跨學科的課程組織和教學設計,希望這樣的內容能占到學科總課時的10%。如此強調有兩方面理由:一方面,對于許多教學內容,義務教育階段不應當過早地劃分學科,因為建立學科需要清晰所要研究的對象、明確所要研究的問題,是建立在概念基礎上的,學生不容易理解和把握;另一方面,義務教育階段的教育教學必須緊密聯系學生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中對問題的認識和理解往往都是多學科共同的事情。事實上,跨學科的課程與教學設計構想由來已久,上世紀70年代有些國家就開發了主題式課程,如典型案例“關于人的課程”就是以研究動物和人的進化過程為主題,將生物、歷史、道德、法律、科學等學科整合其中。近年來迅速發展的STEM課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多學科知識方法融合來解決現實問題。
顯然,收集和整理跨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而形成合適的教學素材和教案,絕不是教師個體就能夠完成的,這些都需要學校教學管理部門的組織與協調,有的內容或許還需要形成校本課程。
中小學管理者要以積極的態度擁抱課程標準修訂的“變化”,以教學管理的改進,真正推動教學實踐的變革,從而切實轉變育人方式,提高育人質量。
(作者單位:東北師范大學數學與統計學院)(編輯 謝 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