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曄
京劇藝術是我們民族文化的精華,京劇進課堂,有利于強化學生民族文化學習意識,可傳承民族優秀文化。但現在很多的中學生對它幾乎一無所知,更談不上興趣。筆者認為讓我們的年輕一代能真正了解我們的民族藝術而不是趨于形式,教師首先要摸索好的途徑,激發學生對京劇藝術的興趣,讓學生真正愛上我國優秀的民族藝術,才能讓京劇課堂教學取得效果。
現代中學生對流行音樂比較感興趣,不妨利用這一有利因素在課堂教學中引入一些流行音樂,滿足學生的時代需求。
如在導入時,可從學生喜愛的流行音樂入手,為開展京劇教學做好鋪墊。比如聽陶喆的《蘇三說》、李紋的《刀馬旦》,學生們會一下子活躍起來,也能說出好多他們熟悉的流行音樂,像周杰倫的《霍元甲》、零點樂隊的《粉墨人生》等等。當學生的興趣初步顯露出來后,教師出示課題“京劇”,讓學生在輕松愉快地走進京劇。
京劇藝術是視聽的完美結合,悠揚婉轉的唱腔,色彩斑斕的服飾,絢麗多姿的臉譜,豐富多彩的道具,無不體現出戲曲藝術的魅力。所以,課堂上,教師除了設計一些相關的實踐活動,更重要的是要精心選擇合適的演出片段,讓學生有切實的感受。當學生觀看《貴妃醉酒》時,感受到得是梅蘭芳先生那行云流水般的唱腔,以及含義豐富的肢體語言;當學生觀看《穆桂英掛帥》時,又怎能不被演員高超的武藝傾倒,演員們那些精彩的“把子功”、“毯子功”又怎能不博得學生陣陣喝彩!
通過視頻錄像中的人物形象直觀地了解京劇角色、京劇服裝、不同的人物臉譜、各種不同唱腔……學生如同享受一場視、聽覺盛宴,由于各種唱腔在短時間內不斷沖擊學生的聽覺,學生在比較中欣賞,情緒亢奮,興趣也被激發到極度的濃厚狀態。
京劇作品所要展示的內容思想、文學水平和唱腔音樂的藝術水平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都是通過演員的表演來體現,演員的體現手段就是“唱念做打”,“唱念做打”也是京劇的戲魂,而教師出色的示范會讓學生刮目相看。在教師的引領指導下,學生親身參與進來,會產生濃郁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新課標指出:每個學生都有權利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的樂趣,參與各種音樂活動,表達個人的情智。在課堂中,教師從學生的生活體驗入手,聚焦學生的興趣培養,就能真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讓學生享受京劇藝術帶來的精彩的視覺、聽覺享受,使京劇這門古老的藝術深植于學生心中,把國粹藝術發揚光大。
(作者單位:江蘇省天一中學 周 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