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軍
摘 要:近年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信息時代到來,各種新媒體大量崛起,導致傳統媒體面臨著越來越大的發展壓力。該文在闡述了廣播電視記者新聞報道特點的基礎上,對廣播電視記者的專業素質問題加以探討,并指出了新形勢下提高廣播電視記者專業素質的新方法。
關鍵詞:新聞記者;專業素養;探究
在各種傳聞、造謠事件橫行于互聯網上和社會化傳播中的年代,記者身為新聞報道的最先見證者和傳播者,怎樣堅持客觀公正的態度,向廣大人民群眾有效傳遞正確、真實的報道消息,就考驗著記者的新聞專業素養。在我們眼中,一個出色的記者就應該是具有優秀新聞專業素養的復合型人才,唯有如此方可順應時代的需要,并符合新聞事業的發展需要。
一、廣播電視記者應該具有的素質
(一)政治素質
廣播電視記者編輯人員應當具有敏銳的政治素質。一個廣播電視臺不管規模大小,都必須牢記好傳媒人所擔當的重要角色,同時,廣播電視臺記者編輯人員在做好重大新聞事項的報導工作時,還必須樹立高度的新聞使命感,以確保所報導的新聞信息內容都與黨符合國家的方針政策相符,此外,記者在新聞報道的整體實施過程中,還必須貫徹政府以人為本的政策思想,從人民群眾的現實需求入手,實實在在的做好老百姓的傳聲筒,做好橋梁與紐帶角色,為老百姓服務。
(二)創新能力
信息技術進步,5G技術逐漸普及,科技輻射范圍日漸擴大,新媒體大量崛起,影響廣播電視新聞媒體的發展,受眾的新聞口味也在不斷發生改變,這就要求廣播電視新聞記者提高創新能力。一是選題上的創新。傳統的廣播電視新聞重在報道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國際重大事件,但隨著媒介"去中心化"的發展,廣播電視新聞更多地要關注民生,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從小處入手,增強新聞的貼近性。二是形式上的創新。新媒體環境下,各種自媒體迅速崛起,大量新聞資訊平臺悄然而生,廣播電視新聞報道要在形式上創新,在節目的形式包裝上花心思、下功夫,使節目既能跟上時代潮流的步伐,符合大眾的品味和習慣,又要接地氣,使報道能夠深入人心,不會曲高和寡,丟掉受眾基礎。
(三)職業素質
良好的職業素質是一名廣播媒體工作者所應該擁有的,才能保證廣播業務的蓬勃發展,而針對目前的競爭環境和強大的威脅,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具有清醒的大腦,擁有正確的決策力,堅持職業道德底線,不在自己職責之外以權謀私,不做出違反媒體行業規定的事,盡最大力量維護國家和人民的權益。
二、提升新聞記者素養的途徑
(一)扎實基本功
扎實的政治學基本功重點表現在:基礎理論道路根源、國家政策規定紀律根源、民眾觀念根源、政治學專業知識根源,還有新聞行業根源。在這"5個根源"中,基礎理論道路根源是"政治學強"的重要基石;基礎理論知識根底和新聞服務根底是"服務精"的基石;政策措施、法令、規章根底是"紀法嚴"的基石;人民群眾觀念根底是"作風正"的基石。
(二)培養具有自身特色的工作方式
新聞記者對新聞信息進行報道以及編輯的工作流程,其實就是對社會熱點事件重新組織以及呈現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新聞記者相當于社會熱點事件的作者,而每一位作者都具有自己獨特的編輯風格,這樣才能夠有效地避免每一篇新聞報道千篇一律的問題。因此,基層新聞記者在工作過程中也應該深度挖掘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聞報道方式,在確保新聞信息真實性以及具備高度實用性的前提條件下,積極轉變傳統的新聞報道方式,長此以往,就能夠逐漸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聞報道風格。除此之外,新聞記者在報道過程中,還應該從全方位的角度提升自身的職業能力,并且在工作過程中樹立良好的職業形象,對于不同的社會熱點,新聞事件應該具備一定的心理素質以及職業控制能力,這樣才能夠加快自己在工作過程中的進步速率。
(三)不斷提升自身能力
一是勤于思考。復盤記者過去的新聞報道,對照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專業素養要求,與優秀的廣播電視新聞報道進行對比,找到自己的薄弱環節。例如,針對思維慣性導致的新聞報道公式化問題,記者應主動轉變思維,以新媒體時代的思維方式求新求異,培養發散性思維,將新聞事件的不同側面全都展現給受眾,再從不同角度對關鍵信息進行深度挖掘。二是大量研究,實地調研。新媒體環境下,各種媒體平臺百花齊放,只有不斷接觸新媒體平臺,格物致知,對受眾的品味和需求進行研究,才能實現有針對性的創新發展。要真正深入基層,同廣大人民群眾在第一線廣泛聯系,真正了解群眾需求,更多地搜集有用的新聞報道素材,培養自己的敏銳的洞察力和預判能力,捕捉到更多的新聞亮點,深度挖掘新聞價值,最終產出高質量的新聞報道。
三、結語
在當今時代不斷進步發展、新興傳媒科技不斷突破的今天,作為中國傳統媒體的廣播電視新聞工作者必須提高自身,增強對媒體敏感度,在平時工作中提高媒體價值判斷能力,進一步夯實自己的專業素質,完善自身,以提升新聞節目制作水準,并推動業界朝著更為健康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文蕾 . 廣播電視新聞記者在新形勢下提升采訪藝術水平的策略[ J] . 西部廣播電視, 2017( 1) :130-131.
[2] 劉軍 . 情與理的角 度探討廣播電視新聞記者的采訪[ J] . 新聞研究導刊, 2017, 8( 2) :200.
[3] 焦述賢 . 新媒體背景下縣級電視臺新聞記者如何做好社會類新聞的采訪策劃[ J] . 科技傳播, 2017( 22) :4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