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彤 徐靜
摘 要:我國鄉村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文化價值的民俗工藝產品。隨著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國家出臺政策鼓勵鄉村民俗工藝產業的發展,為民俗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與挑戰。本研究將民俗工藝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相結合,選取煙臺鄉村作為研究對象,探尋當前煙臺鄉村民俗工業發展的新的機遇和可能性,并分析其凸顯的問題和隱憂之處,從而促進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鄉村振興;煙臺鄉村民俗工藝;機遇與挑戰
一、引言
十九大“鄉村振興”戰略出臺以來,我國鄉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僅農民的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農村文化產業的發展也日益為人們所關注。政府出臺了一系列的文化政策,保障農民的文化權益,繁榮興盛農村文化。而鄉村民俗工藝是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發展和傳承鄉村文化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將鄉村民俗工藝的發展與鄉村振興戰略結合,有助于加強對民俗工藝的保護和重建,挖掘其潛在的優勢。
我國鄉村地區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擁有眾多具有獨特藝術風格和文化價值的民俗工藝產品。尤其是煙臺鄉村地區,民風淳樸,有著豐富的文化資源稟賦和區域民俗文化,更具有多種多樣的民俗工藝產品。盡管特定的地理條件和地域文化造就了該地區民俗工藝的多樣繁榮,但近些年來,在大工業化浪潮的席卷之下,民俗手工藝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環境受到了巨大沖擊,許多古老的民俗手工藝逐漸失去了用武之地,其發展和傳承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嚴峻挑戰。
因此,本文以民俗工藝為研究對象,選擇煙臺鄉村作為案例地點,運用管理學相關理論和方法,對煙臺市民俗工藝資源進行全面的分析、調查、論證和界定,并探討“鄉村振興”背景下煙臺鄉村民俗工業發展的新的可能性,及其凸顯的問題和隱憂之處,從而促進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
二、煙臺市鄉村民俗工藝資源分析
煙臺鄉村地理位置優越,區位優勢得天獨厚,本土文化豐富,具有眾多的民俗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調研,當前煙臺鄉村民俗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共計19項。與食品相關的民俗工藝包括:龍口粉絲傳統手工生產技藝、灰豆腐制作技藝、黃縣肉盒制作技藝、黃縣大糖制作技藝、福山燒小雞制作技藝、蓬萊小面制作技藝、福山大面制作技藝、煙臺面塑制作技藝。其他類民俗工藝包括:龍口手工線編技藝、黃金溜槽堆石砌灶冶煉技藝、煙臺抽紗技藝、砣磯硯雕刻技藝、萊州毛筆制作工藝、萊州草辮技藝、膠東傳統編結技藝、黃縣布老虎制作技藝、長島木帆船制造技藝、黃縣民居雕刻技藝、棒槌花邊技藝。在煙臺鄉村地區眾多的民俗工藝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蓬萊小面制作技藝、灰豆腐制作技藝、黃縣大糖制作技藝等的傳承和發展相對較好,也帶動了部分相關產業的發展。但萊州草編技藝、毛筆制作技藝、長島木帆船技藝等發展相對而言不盡如人意,存在著一些制約其發展的問題。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鄉村經濟運行的良好態勢與鄉村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使得民俗工藝發展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民俗工藝的發展既是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更好地滿足人們傳統文化需求的主動選擇。在鄉村振興戰略提出后,民俗工藝的存在方式也正影響和改變著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及面貌,對于民俗工藝的發展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三、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發展機遇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農村經濟、社會和文化實現了全面、快速發展。作為鄉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民俗工藝的發展也乘著政策的東風,實現了繁榮發展,擁有了許多較好的發展機遇。
(一)政府關注及政策引導
在鄉村振興的新歷史時期,國家充分鼓勵鄉村利用本地區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發展民俗工藝產業,為鄉村經濟、社會和文化的全面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2017年,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其主旨為“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其中,鄉風文明是指要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把農耕文化遺產與現代文明要素結合起來,走鄉村文化盛興之路,讓中華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生生不息,魅力無窮。作為中國傳統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應當在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為鄉村振興提供支持。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加強新時代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推動形成文明鄉風、良好家風、淳樸民風。繁榮鄉村文化,培育文明鄉風”。
此外,山東省政府和煙臺市政府也紛紛出臺了相關政策支持和鼓勵鄉村民俗工藝的發展。2021年,山東省人民政府發布了《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印發山東省“十四五”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的通知》。通知中明確指出要深入挖掘優秀傳統農耕文化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做好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挖掘、保護和傳承。推進鄉村記憶工程,因地制宜建設一批民俗生態博物館、鄉村博物館、歷史文化展室、民俗旅游特色村,推動齊魯民俗文化產業加快發展。2021年,煙臺市出臺《煙臺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規劃中要求要充分放大煙臺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優勢,扎實推進文物非遺活化傳承,在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方面探索“煙臺路徑”。
因此,可以看出相對于之前,當前我國各級政府更加重視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對農村精神文明的投入相應加強,出臺了更多優惠政策來鼓勵農村保護、發展其民俗文化,為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二)制度建設與認知水平
在鄉村振興的大時代背景下,煙臺鄉村各級領導干部為了積極培育村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實施,堅持深入開展精神文明教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來鼓勵和支持民俗文化的發展。與此同時,在鄉村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煙臺鄉村領導干部注重對傳統民俗工藝的保護,制定了相應的制度措施,劃定了歷史文化保護線。此外,煙臺鄉村逐步涌現出部分鄉村民俗文化組織,協助建設鄉村公共文化空間,保護民俗文化發展所需要的生產、生活資料。
長久以來,我國大多數鄉村的發展重點都集中于經濟建設上,各級政府出臺了許多政策推動鄉村經濟的發展。久而久之,許多鄉村人民形成了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經濟發展的重要性遠遠高于文化建設,這就導致了文化建設長久以來處于被忽略的狀態和地位。然而隨著鄉村文化振興的實施,村民不斷參加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會文化活動,逐漸深化了對鄉村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識,不斷陶冶村民的高尚情操、充實村民的精神生活、升華村民的精神境界、促使村民改變“重經濟、輕文化”的錯誤思想。因此,廣大村民對于民俗文化重要性的認識有了極大的提升。此外,對于其它地區人民而言,隨著人們物質生活的豐富,城市逐漸變得熱鬧喧囂,人們開始渴望回歸自然,回歸原生態的文化。而鄉村民俗工藝正是以其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厚的文化底蘊、古樸的民情風俗吸引著廣大人民群眾。
因此,相對于之前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的忽視,當前人們對于民俗文化產生了更深層次的理解和認識,對民俗文化發展也有了一定的共鳴和需求,為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的發展帶來了機遇。
(三)基礎設施及通訊建設
隨著鄉村振興的不斷推進,煙臺各鄉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鄉村基礎設施建設也愈發完善。隨著基礎設施建設的完善,煙臺鄉村文化設施也不斷發展。近年來,煙臺鄉村也建設了部分以基層文化館、農村書屋為代表的鄉村文化設施,并正在不斷推廣。在鄉村文化設施建設的過程中,也不斷使文化設施的場所更加多元化。基礎設施的建設為煙臺鄉村的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提供了基礎的保障,在推動鄉村文化的建設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此外,隨著鄉村通訊建設的不斷完善,新媒介技術的發展,不僅為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播提供了技術保障,也為村民呈現了更加豐富的文化內容,拓寬了其獲取鄉村文化信息的途徑。新媒介的引入能夠為煙臺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播帶來以下機遇:1.能夠助力煙臺鄉村打造特色IP。通過新媒體的引入,能夠將煙臺各大鄉村的民俗風情、傳統技藝等在新媒體進行傳播,并在此過程中打造出特色鄉村民俗文化IP,塑造良好的鄉村形象,傳播當地的特色文化,讓人們對煙臺鄉村的民俗文化更加向往。2.能夠豐富村民文化生活,縮小數字鴻溝。對于農村網民而言,他們能夠利用新媒體技術獲取新的信息,了解前沿資訊,也能夠在互聯網上觀看短視頻、影視劇、電子書等文化產品,獲得更多的文化信息。此外,新媒體技術的出現,打破了以往城市居民在信息獲取上的優勢,為農村居民接觸媒介信息提供了機會。我們可以看到,現在煙臺鄉村的居民往往人手一部智能手機,在網上獲取海量的信息資源,滿足信息需求。這也在一定程度上縮小了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之間的“數字鴻溝”。3.拓寬信息傳播渠道,推進文化惠民。傳統媒體環境下,傳播者只能借助于報紙、廣播、電視等媒介來傳播信息,而且受媒介技術所限,信息的表現形式比較單一。新媒體環境下,媒介技術與AR、VR、人工智能技術、大數據技術等相融合,拓寬信息傳播渠道的同時,也豐富了信息的呈現形式。對于村民而言,他們足不出戶,便可利用智能手機瀏覽瀏覽和傳播海量信息,將他們優秀的民俗文化傳播向世界各個角落,讓更多的人能夠閱讀民俗文化信息,享受文化大餐。
因此,基礎設施和通訊技術的不斷完善為煙臺鄉村民俗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帶來了新的動力和機會。
(四)產業融合與市場機遇
鄉村振興政策提出后,煙臺各鄉村的文化產業、旅游等快速發展,逐漸成為拉動地域經濟的重要驅動力,并逐漸實現了文旅融合發展。隨著鄉村旅游市場越來越大,面對人們對旅游個性化需求,各類集知識、體驗、趣味、文化于一體的文旅用品被大規模開發,為游客提供了獨特的文化資源,讓游客獲得了更多的體驗感。旅游產業、民俗文化產業與新農村建設相融合,實現了“旅游+民俗+農村”業態的整合。該融合能夠從政策制定、管理措施、資金、配套等方面進一步為民俗工藝發展能帶來契機。通過引入可持續發展理念,對民俗文化與旅游融合項目給予經濟、社會、政策層面的保護和宣傳,提升地域民眾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和自信。
因此,當前煙臺市鄉村的文旅融合為民俗工藝的發展提供了相應的產業融合模式和市場機遇,能夠促進民俗工藝的可持續發展。
四、煙臺民俗工藝發展挑戰
雖然鄉村振興時代的到來為煙臺民俗工藝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同時也為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的發展帶來了一定的隱憂和挑戰。當前,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發展中也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問題,亟需解決。
(一)人才流失與隊伍建設
隨著煙臺鄉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鄉村教育水平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鄉村青少年傾向于走出鄉村,去大城市發展。這種情況就導致民俗文化發展和傳承后繼無人,缺乏可靠的繼承人才,造成了傳統文化傳承和發展面臨著巨大困境。因此,要不斷吸引人才回流,通過優勢的政策公開選拔、招募一些具備專業素質、熱心民俗文化事業的可靠人才,配齊配強管理人員。
此外,大多數農民雖然民俗文化保護意識有所提升,但是其專業知識和傳承民俗文化能力相對而言較為欠缺,在對待傳民俗文化保護方面顯得有些力不從心。因此,要引入專業的人才對廣大鄉村農民進行培訓,倡導大家積極投入到民俗文化保護的行動中,投身于民俗文化發展的實踐中去,在人才隊伍的帶領下,依托現代化的科技手段推廣民俗文化,使每個村民都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和傳承者。
(二)工藝保護與開發矛盾
文旅融合的背景下,對煙臺鄉村民俗工藝而言迎來了更大的文旅市場契機。推進鄉村民俗工藝項目市場化發展,既要做到對民俗工藝項目的“保護”,還要突出民俗工藝的“經濟效益”。由此產生的矛盾是客觀存在的。追求市場經濟效益是文旅融合的重要目標,而對民俗工藝項目的保護也是重要任務。在市場過程中,在效益與利益驅動下,對于“保護”與“開發”之間的矛盾很難取舍。過度開發民俗文化會導致民俗文化受到破壞,造成商業化嚴重。只保護民俗文化而不開發會導致民俗文化缺乏發展動力,難以產生經濟價值。因此,煙臺鄉村應該妥善處理好民俗工藝保護和開發之間的矛盾,避免對當地特色民俗文化的本真性和原生態帶來打擊,也避免無法形成良好的資源循環驅動。
(三)同質化與缺乏創新
因其相似的地理、文化背景,大多數煙臺鄉村的民俗工藝同質化較為嚴重。許多鄉村都會出產同類的民俗工藝產品。這一方面會導致民俗工藝發展較為單一,缺乏多樣性,使人們產生審美疲勞。另一方面,這也會導致村民或者鄉村之間惡性競爭的出現。監管不到位的情況下,極易產生資源配置不均、擾亂市場秩序等行為。此外,部分民俗工藝產品制作較為傳統粗糙,缺乏精致化,難以具有較高的產品附加值和市場價值。因此,同質化的不足為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的進一步發展帶來了一定的挑戰。
此外,相對而言,煙臺鄉村生活環境較為封閉落后,宣傳手段和營銷手段比較單一,很多優秀的民俗工藝品難以形成品牌效應,無法實現價值的最大化,導致許多本土的民俗文化難以“走出去”。此外,針對當前日新月異的環境,民俗文化也需要日益創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文化形式,更加容易讓現代人能夠普遍接受。然而,當前煙臺鄉村大多數民俗工藝仍然延續之前保守的制作工藝,未能充分利用當前的互聯網資源等,為民俗工藝的發展的傳承帶來了一定弊端。
五、總結
在鄉村振興的大背景下,本文首先對煙臺市鄉村民俗工藝資源的現狀進行了調查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對煙臺鄉村民俗工藝發展所面臨的的機遇和挑戰進行了探討。本文不僅希望為煙臺市鄉村的民俗工藝的振興和可持續發展提供借鑒性意義的參考,還希望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發展民俗文化保護的思路和成果,提升人們保護民俗文化的意識,促進鄉村文化建設,擴大鄉村文化的影響力,從而促進我國文化體系的構建,推動社會的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杜志會. 鄉村振興戰略下的鄉村文化振興問題及對策研究[D]. 哈爾濱: 黑龍江大學,2022.
[2]韓記康, 王瑜.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研究[J]. 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 2022,(39): 104-108.
[3]汪淼, 田逸飄. 鄉村振興背景下傳統民俗工藝與民俗文化旅游融合發展研究[J]. 綠色科技, 2021, (15): 180-184.
[4]張園園. 鄉村振興視域下傳統民俗文化傳承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 山西農經,2021,(22): 176-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