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俊玲
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中心和靈魂,教學實際中,花哨的形式、散架的內容,使得課堂空有外在的熱鬧,而缺乏內在的邏輯和深度的思考。為此,強調“一課一個中心”,深入探討教學立意的挖掘,讓課堂成為思維碰撞和情感升華的場所,啟發學生的深度學習很有必要。
一、何為教學立意
何成剛在《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中指出教學立意是指“通過歷史學習,學生汲取的超過歷史知識層面的歷史智慧、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掌握的歷史學科核心能力,樹立正確、積極、向上的核心價值觀”。
教學立意是一節課的中心、主線、焦點、靈魂……課程標準解讀在教學方法方面給我們的第一個建議就是“一課一個中心”,這“一個中心”其實就是教學立意。
二、確立教學立意的意義
華東師范大學聶幼犁教授在談及中學歷史課堂教學立意時,提到了中學歷史教學的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現狀:“平平的鋪敘、散架的內容、強扭的邏輯、走偏的思路、花哨的形式……”如果備課、上課時,能明確教學立意,使課堂教學內容線索清晰,中心明確,所有教學資源的取舍皆圍繞這一個中心進行,課堂教學也不至于“散架”和“走偏”,課堂教學品質一定也會有相應的提高,當然,前提是立意要正確且積極,有助于學生解決現實問題,提高生存智慧。“讀史使人明智”,只有善于在歷史學習中進行總結、提煉,才能誕生出智慧。教學立意的提煉正是在史實學習的基礎上,進行深入思考的重要體現。
三、例談教學立意的確定
一堂歷史課教學立意的確定,不僅取決于這節課的內容,更取決于這段內容在歷史長河中的重要位置和影響;教學立意由歷史知識中提出,又往往超出歷史知識層面,立意的確立可能是一種能力,也可能是一種認識,總體而言應當是專注于學生的長遠發展而確定的。
在學習“羅斯福新政”這一內容時,有老師確立的教學立意是“尋求社會公平和效率權衡發展,需要機制和理念的創新,需要智慧和勇氣”。圍繞這一立意,施教者由伊索寓言中《父親和兩個女兒》的故事導入公平與效率的話題,并提到20世紀30年代初的美國正面臨著公平與效率盡失的局面,由羅斯福本人的經歷和其在新政時期采取的一些大膽創新的舉措,來體現“機制和理念創新”的重要性,體現改革者的“智慧和勇氣”。整節課線索清晰,富于思考,相信學生在學完本課后,知道的一定不僅是羅斯福新政的知識要點,更重要的是從這段歷史中明白了創新的必要和可貴,會以更積極的心態去對待生活面臨的問題,汲取歷史的智慧。
如何確立有深度的教學立意?何成剛在《史料教學的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指出,“充分的、高質量的史學閱讀”才能“形成有內涵的教學立意”。確實如此,教學立意的確立能反映一個教師的知識面和思維的深度,上文提到的案例中,教師除了有高質量的史學閱讀外,更有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對人在成長中的意志品質培養的關注,值得我們學習。
在學習“辛亥革命”一課時,有教師將本課教學立意確定為“民主共和是這一時期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辛亥革命符合這一趨勢”。圍繞這一立意,教師在教學中突出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無可救藥,展示了資產階級革命的成果,明確了這一時期民主政治取代專制主義是一種必然趨勢。同時,強調辛亥革命結束了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了“中華民國”,介紹和分析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充分說明了辛亥革命順應了時代發展的大趨勢。至于后來袁世凱復辟,教師分析道:袁世凱稱帝遭到了人民的反對,帝制很快被推翻,正是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的重要表現。本節課的教學立意很明確,而且整個教學過程都是在圍繞這一立意展開,整體性很強,一些對比分析,也非常能夠引發學生思考。
在學習“第一次世界大戰”一課時,多數教師會將本課教學立意確定為“反對戰爭,珍愛和平”,但也有教師有更深入的思考和巧妙的設計,如有位歷史教師受《美麗與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戰個人史》一書中“這就是戰爭。令我們感到沮喪的不是喪生的風險,不是炮彈在落下爆炸之時發出的炫目紅色火光……而是覺得自己猶如木偶,被一個未知的木偶師所操控”的啟發,將本課教學立意確立為“不做牽線木偶,不做無謂犧牲”,在教學設計中重點分析了一戰的原因和性質,突出了弱小國家面對侵略的堅決斗爭,讓學生了解了戰爭的殘酷,更加感受到和平的可貴,在得出“珍愛和平,遠離戰爭”的認識基礎上,教師又補充道:“如果戰爭真的無法避免,起碼我們要知道為什么而戰,我們都不愿做牽線木偶,也不愿作無謂的犧牲。”將本課的認識又提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具有思辨色彩,能啟發學生更多的思考。
教學立意的確立,如聶幼犁教授所說的“客觀,但充滿思考;聚焦,又不失要素;獨立,且前后貫通;簡明,又神韻兼備”。我們唯有勤學習,多閱讀、多思考,才能確立有深度的教學立意,并圍繞立意進行精心設計,提升歷史課堂教學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