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大學生;法治教育;對策研究
2020年11月,習近平在中央全面依法治國工作會議上指出:“普法工作要在針對性和實效性上下功夫,特別是要加強青少年法治教育,不斷提升全體公民法治意識和法治素養。”大學生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后備力量。在全面依法治國的大環境下,大學生必須要掌握良好的法律知識,具備必要法律素養。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不僅能夠維護社會穩定、構建和諧社會,也能夠培育一大批具有法治精神、德法兼備的新時代高層次人才[1],為法治中國的建設貢獻青年力量。因此,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刻不容緩。
首先,教師要時刻關注學生思想變化。目前,大學的法治課程種類過于單調,主要開設的法治課程只有《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部分教師授課時過于依賴書本,一些開設的課程因為專業程度過高、過于枯燥或是脫離現實等原因并不適合大學生們學習。在法治教學內容和實踐教學選擇上,不但與傳統的校園法律知識的宣講上存在明顯差異,而且與專業法律課程教學也要有所不同,教學課程所選擇的內容要與大學生的專業相結合,不同專業、年級選擇合適的法治教學課程內容。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避免自說自話地講授知識,而是要經常與學生們就不同的法治觀點進行溝通交流,獲得學生們真實的反饋,適時調整課程目標,讓不同基礎的學生們都能夠在課程中有所收獲和提升。
其次,教師要加深課堂中的實踐教學。目前,大學教師在授課時,著重對法律知識的教授,缺乏生動的案例講解,而大學生們又缺乏法律專業知識的儲備,很容易對枯燥無味的法條產生厭煩情緒。在法治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對實踐教學進行深入研究。法律知識可以在課堂上進行傳授,但學生的法律思維則需要在實踐教學中逐步培養。教師要改變原始的講授風格,要在課堂中融入案例、故事、辯論等更具吸引力的元素,提高學生們的學習興趣。
最后,教師要用好法律案例進行教學。目前,一些教師已經通過小組討論等方式開展對法律案例的分析,但卻只是停留于文字和理論上的解讀,很難讓學生們活學活用。同時,教師們在選擇法律案例時務必要貼近生活,吸引學生們的討論和互動興趣,通過引導學生們自主進行案例分析,自然而然地將法律意識和法律觀念深入心中。教師也可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嘗試進行案例中的角色扮演,通過身臨其境,讓學生能夠加深對法律知識的理解。
首先,要強化教師自身法治素養。高質量的法治教育對師資隊伍建設提出了新要求。目前,大學法治教育主要由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法律專業的教師擔任,任課教師專業背景比較單一,很難具有文理兼備的理論功底。因此,大學必須選拔并組建一支專門從事法治教育的教師隊伍,并持續進行多種形式的專業培訓,提高教師們的法治教學能力。同時加大跨學科教師的加入,拓寬法治教育視野。
其次,要讓法治教育融入各課堂。在大學中,有些教師在法律領域很有造詣,但在面對非法學專業的學生時,卻不能很好地與學生實現互動。法治教育不能只停留于專門的課程,大學要加大對全體教師的培訓,讓全體教師能夠在自己的授課中融入一些法治元素,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提高法治意識。
第三,要強化教師自身法治素養。比起教師在課堂上開展的法治教育,學生往往更關心教師自身對于法治的認知和態度。教師不利于法治的言行,會對大學法治教育成果造成負面影響[2]。只有教師提高自身法治素養,才能起到榜樣示范作用,得到學生們的認同。
首先,大學在完成基本的實踐教學目標后,不同的大學之間也要開展法律知識的互動,在互動交流的過程中,能將不同大學內法治實踐教育中的優點汲取,轉化成為本校內的教學形式,讓學生的法律素養全面提升。
其次,學校要適時邀請專業的法律人士到校園內開展法律知識講座。目前,大學內法治課程教學開展時,授課地點基本是大型階梯教室,多個院系、多個班級的學生們共同聽課,人數往往近百人,大部分學生很難集中思想參與到法治學習中。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進步,大學生對網絡中的熱點法律案件的關注程度逐漸增加,不同學生看待法律問題的觀點也有所不同。通過業內專家更加實務的解讀,學生們看待問題的角度也會更加專業,視野得以拓寬。
最后,要合理利用校內資源,在學生會以及各社團的公眾號、網站等對法律知識開展宣傳,促進大學生們法律素質的提升。大學各社團可以舉辦如法治主題的辯論賽、模擬法庭等法律相關競賽,通過區分法律專業組和非法律專業組讓全校學生都能夠積極參與進來,讓學法的氛圍更加輕松、更加濃厚。
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在依法治國的背景下,促進大學生法治教育意義重大。大學要強化法治教育的課程教學、優化法治教育的師資隊伍、豐富法治教育的課外活動,讓大學生接受到高質量的法治教學,深入理解各類法律案例,提高法律意識和法治素養,實現法治中國的目標。
參考文獻:
[1]馮軍,鄭艷菊.空間理論視域下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實審視與優化路徑[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47(1):144-151.
[2]才惠蓮.高校生態文明法治教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2(6):20-22.
(作者單位:中共哈爾濱市呼蘭區委黨校 劉亞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