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美善 蔣芳
摘? 要:近年來,我國小學教育取得很大成績,特別是美育教育的不斷完美,使小學音樂教育事業獲得了巨大發展。作為小學音樂基礎教育工作者,要以“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注重突出學科特點,通過音樂教育培養、提高學生感受美、表現美、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從而陶冶情操、發展個性、啟迪智慧,使其學有所獲,終身受益。要想實現這些目標,就需要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不斷思考與探索。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踐活動;探索研究
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身心特點,強調以音樂審美為核心,以興趣愛好為動力,鼓勵音樂實踐,提倡音樂創造。要想讓學生更好地參與音樂教育教學活動,需要不斷更新教學理念,轉變教學方法,設定準確的教學目標及合情合理的教學重難點,設計彈性化的教學內容,提升教學策略的實效性及較好的課堂呈現效果等方面進行不斷學習、思考、實踐、探索、研究。下面就以人音版課標教材小學四年級中的欣賞課《那不勒斯舞曲》教學內容為例,圍繞上述幾點,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來談一談。
一、更新理念,教學內容彈性化
新課程改革的推進,需要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更新。本節課在教學理念上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以音樂審美為核心,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現,注重音樂實踐及理解世界音樂多元文化等教學理念。讓學生有思考、有針對性地聆聽作品,讓他們在聆聽中感受、理解、表現音樂,從而學習、積累欣賞音樂的有效方法。教師注重培養學生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通過各種教學手段讓他們始終保持濃厚的學習興趣。本節課教學內容多,教師在教學內容設計上盡量做到深入淺出。通過聽、看、唱、跳、編等音樂實踐活動,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體驗音樂,并鼓勵他們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這節課,教師大膽放手,通過師生合作、生生合作的形式,讓孩子們自主探究思考問題,使他們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從而積累學習方法。教師抓住四年級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在教學過程中創設舞會情境,以興趣來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充分吸引每個孩子的注意力,讓他們積極參與其中。例如在課中,教師通過讓學生了解舞會基本禮儀、參與舞會、了解音樂作品相關文化、演唱主題旋律并加入歌詞表演等活動,將當堂課的知識學以致用,這不僅提高了課堂效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調動了他們持續學習的主動性。
二、更新教法,過程扎實有效
在初次聆聽音樂作品時,教師以舞會禮儀開課,讓學生提出問題,調動學生的主體學習意識,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培養他們高雅音樂審美情趣。分段賞析過程中,利用反復聆聽、分析要素,感受情緒,演唱主旋律,示范舞蹈、生生共舞、配聲勢、肢體律動等多種教學方法相結合,積極開發學生聽覺、記憶、表達、表演等能力。在最后整體聆聽環節中,通過之前的學習積累,學生能分辨并知曉樂曲是三部曲式結構,進一步加強了學生對音樂作品的理解。這節課在教學設計上,教師十分注意從學情出發,針對授課班級的實際情況,設計適合班級總體情況的音樂實踐活動,充分體現班級特色。在教學方法上做到形式多樣。教師利用自身專業特長與教學內容相結合,在展示自己的同時,積極引導學生動起來,讓他們在律動中表達對音樂的感受、理解,為進一步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目標明確,重難點合情合理
教學目標是教師實施教學活動的行動指南。教學目標越清晰,越切合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其所實施的教學活動和學生的學習活動就越能夠成功。
1. 認識小號,聽辨其音色是本課的一個知識點。通過聆聽感受,讓學生對小號有一個初步的認識,再通過西洋管弦樂器中其他吹奏樂器音色的聽辨,加深學生對小號音色的記憶。此法避免了教師枯燥的知識點講解和學生的機械記憶。同時,也拓展了學生對其他西洋樂器的認識,為后續教學起到鋪墊作用。
2.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鼓勵學生通過聆聽、感受、聽辨、律動、模唱、合作、編創等活動,體驗感知音樂的不同情緒,充分體現了教師引領,學生自主、合作學習的方式,這也是新課標對小學中段學生欣賞課教學的要求。
3. 教師在拓展學生音樂知識的同時,激發了學生對西洋樂器和世界音樂(意大利舞劇音樂風格)的喜愛。在教學中,教師鼓勵學生在聽中聯想、思考、尋找答案,并獲得美的享受。只有當學生聽足,感受到位了,才會與音樂作品產生情感共鳴。
本節課教學目標定位準確,重難點設定合理,做到由淺入深、由點到面、環環相扣。教師注重以生為本,整個課堂音樂氛圍濃厚。
四、策略實用,課堂呈現效果好
本課中,教師根據學科特點、教材內容及學生年段特點運用了不同的教學策略。如新課導入時,教師邀請學生共舞,并介紹舞會相關禮儀等,為學生營造了一場在盛大舞會中跳舞的情景;在認識西洋樂器小號的過程中,教師并沒有直接出示小號的介紹圖,而是通過學生對全曲的初聽以及以往音樂知識的積累來揭示主奏樂器——小號。并通過多種西洋樂器音色的聽辨,加深學生對小號的音色記憶,也讓他們了解了更多的西洋樂器;在分段聆聽過程中,教師運用多種教學手策略,讓學生體會、理解音樂的情緒變化,增進了他們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五、因材施教,打造高效性課堂
這節課,教師合理使用、開發教材,緊扣學科特點,突出學科特色,緊抓音樂風格,營造濃郁音樂氛圍,學生積極互動參與度高,并且效果呈現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時刻關注學生的發展狀況,充分體現以學生為本的教學原則。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同時也是激勵學生不斷探索學習的最強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結合教材巧妙設計教學內容,圍繞音樂要素開展形式多樣的音樂活動。孩子們通過學習,從不會到會。能看出學生能緊跟教師課堂教學思路,積極參與各項活動,大膽發言,展示自己。與此同時,教師能及時捕捉課堂上臨時生成的問題并運用適當的方法巧妙解決。學生學得輕松,收效大。教師關注學生的普遍參與,并鼓勵發展不同個性相結合,結合實際情況,因材施教。如:在為最后部分音樂編創聲勢時,教師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們通過肢體動作自信地在音樂中表現。這不僅樹立了他們的自信心,更激勵他們用自己所學知識和喜歡的方式來表達對音樂的理解。哪怕說錯的孩子,教師也不急于否定,而是積極引導鼓勵他,并通過生生互助學習以及后續知識的回顧,讓孩子自己找到答案,努力為學生提供開放的學習環境。
六、結語
隨著小學音樂教育教學工作的不斷推進,課堂教學活動也正以多樣、開放的形式迅速向前發展。我堅信:只要通過我們不斷努力實踐和探索,定能讓師生間的教與學碰撞出創造的火花,最終達到以音育情,以美育人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馬明飛. 關于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分析[J]. 天天愛科學(教學研究),2022(01):113-114.
[2]趙婷婷. 核心素養背景下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初探[J]. 中國教師,2020(S1):91.
[3]韓娜娜. 關于核心素養的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與分析[J]. 新課程,2020(25):34.
[4]牛玉梅. 創新型小學音樂教師課堂教學實踐的研究[J]. 青少年日記(教育教學研究),2018(12):11.
[5]柯小斌. 基于體驗活動的音樂課堂教學創新研究——中西結合的中小學音樂教學“七法十三類”[J]. 中國音樂教育,2020(08):15 -19.
(責任編輯:陳華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