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亮亮
摘? 要:在當前小學閱讀教學的開展過程中,部分教師尚未完全意識到信息技術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作用,其在應用信息技術過程中的誤區,使得小學語文教學開展的效果較為有限。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信息技術,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還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和綜合素質。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閱讀能力
一、小學語文信息化閱讀教學的意義
(一)助力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小學生時期正是處于學習習慣培養的重要階段,良好閱讀學習習慣的形成,對提高教學質量,增強學生學習自信心具有重要的意義。在傳統的語文閱讀教學中,是由教師引導進行的閱讀學習,教師占據課堂的主體地位,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形成依賴性。而在信息化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把握課前預習環節,利用信息技術手段,根據文本內容和學生學習特點,創建網絡閱讀平臺,讓學生針對核心內容搜集相關的閱讀資料,提前對課文內容進行學習探索,培養閱讀學習熱情,這樣既可以使其形成良好的閱讀學習習慣,又可以培養自主學習能力,為提高其鑒賞能力、分析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優化學生閱讀理解思想
小學生以直觀化、形象化的思維為主,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對一些抽象性的文章內容,如果依然沿用傳統的教學模式,必然會出現學習興趣下降、教學質量降低等現象。但是,信息化閱讀教學法的應用就不同了,利用信息技術進行教育引導,創新信息化的閱讀學習方式,在教學的時候,教師可以充分結合學生的學習思維特點,將抽象的文本內容轉化為生動形象的動畫視頻,在圖文結合、情境引導中,培養閱讀興趣。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鑒賞能力,又可以促進其知情意行的協調發展,同時加深對文章的理解。
二、閱讀教學中應用信息技術存在的問題
(一)信息技術過度使用
部分教師由于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存在應用觀念上的誤區,在其日常語文閱讀教學的開展過程中,教學的各個環節都大量地使用了信息技術。對于語文教學來說,基層教學的開展既依賴于傳統的教學手段,也應進行現代教育方法的應用,而過度使用信息技術會使得部分教師教學時單方面的重視技術的應用,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實踐。部分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摒棄了傳統板書的形式,單純以多媒體技術的方式進行課堂知識的簡單播放,使得其課堂教學的開展并未充分突出教學目的與教學重難點。無針對性的教學形式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準確地獲取關鍵性的語文知識。部分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通過錄音的形式進行范文的朗讀。雖然可以提供給學生更多美的感受,但是由于錄音的形式缺乏肢體、表情等外在動作,音頻播放無法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也無法引導學生的閱讀思維。
(二)課件制作過于華麗
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應用信息技術更多的是進行課件的展示,而信息技術作為教學輔助手段的一種,部分教師由于對于課件展示效果過分看重,在備課與課件制作的過程中花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來進行動畫的制作與展示。整體的課件展示存在諸多的圖片、文字,在整堂課的教學過程中,學生不斷接受來自聽覺、視覺的感官刺激導致學生無法對于課堂內容進行主動思考。部分教師在應用信息技術的過程中,為了充分展示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優越,其課堂教學的開展尚未對課時進行有效的安排與設計。課堂開展與課堂設計的不完整,使得學生在實際學習的過程中無法循序漸進地接納知識,該種違背學生學習規律與學習習慣的做法影響了信息技術在閱讀教學中的開展效果,也無法有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優勢。
(三)忽略交流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通過語言表達以及規范板書的形式,逐步地向學生傳遞知識,吸納學生的主動反饋,這樣可以使學生在日常學習的過程中掌握良好的學習習慣。而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部分教師將課堂的精力更多地放在計算機的操作上,其知識的直接展示與學生的被動接納使得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逐漸減少,在信息技術的應用過程中,學生通過對于圖片視頻的簡單理解,使其對文本缺乏深層次的感知,無法有效發揮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的作用,影響了實際教學的開展。
三、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一)感知文本內容,打造信息化閱讀天地
課前預習是學生感知文本內容的有效途徑,也是提高學習效果,增強學習理解能力和鑒賞能力的重要環節。因此,在小學語文信息化閱讀教學中,可以充分利用課前預習這一教學環節,打造信息化閱讀天地,利用開放的網絡技術,引導其對話閱讀文本,通過網絡平臺,學習探索有關閱讀內容,創建交流閱讀平臺,提高閱讀學習質量。
(二)課堂互動,采用混合教學
在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時,筆者借助互聯網進行線上教學,開展線上線下混合教學,若學生在線下閱讀學習中遇見問題,且不能當堂解決,可在線上給老師私信。老師借助信息技術平臺處理學生問題,提高教學效率。以《大青樹下的小學》為例,在指導學生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有的學生提出:“大青樹下的小學有各種各樣的景色,但是為什么作者不全部寫出來,而單單要寫出文章中的那幾個呢?”筆者指導學生以這個問題開展探究,并借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課本朗讀的音頻。在其過程中,有學生提出:“大青樹下的小學景色無論在哪一所學校都有,雖然差不多,但總歸有自己的特色。”還有的學生提出:“在大樹底下玩耍、嬉鬧給作者的印象較為深刻,所以作者才要描寫。”最后,筆者把課堂時間交給學生,讓學生當堂復習發現學習中的問題,而后與學生討論,尋求解決辦法。在課堂教學中,由于受到課堂時間的限制,無法對所有學生一一講解。在此時,筆者在黑板上寫出自己的互聯網ID,并建立一個專門的學習群,學生在這里提出自己的學習問題,筆者線上解答,最大限度地解決學生提出的問題。之后,預留網上習題,通過學生的做題情況了解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學習中的盲點,而后有針對性地進行線下教學。
(三)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拓寬學生語文知識層面
語文閱讀能力也是語文綜合能力的體現,其包括了詞匯、語句、語法,也需要學生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與理解能力,而這些都需要學生通過大量有效的閱讀,不斷地積累與提升的。閱讀分為精度與泛讀,通過信息技術,能夠為閱讀活動和學習提供有利條件,使得學生更好地開展閱讀學習活動。因此,教師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為學生提供大量與教材知識內容相關的課外書籍和資料,逐漸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制定課內外閱讀學習計劃。課內閱讀,在課堂中利用微課,為學生深入講解重難點,引導學生深入全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導學生嘗試去解讀不同的課文內容與題材,這樣在拓展學生知識層面的也有利于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而課外閱讀學習重點在于拓展學生的知識層面,因此,可以進行廣泛閱讀,可以引導學生通過網絡進行自主學習與探究。為了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定期開展讀書分享活動,為學生提供交流分享的平臺,學生在交流與學習過程中不斷拓寬視野,增長學生的知識層面,也能夠不斷積累詞匯,使得感情表達更加的豐富。
四、結語
教師應當積極改進傳統教學模式,更新教學理念,充分利用信息技術,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使得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語文閱讀教學活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從而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與閱讀能力,也為學生今后的學習與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式媛. 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與實踐[D]. 濟南:山東大學,2018.
[2]陳靜怡.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深度融合的策略研究[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7.
[3]柳俐. 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D]. 成都:四川師范大學,2014.
(責任編輯:莫唯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