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古箏演奏;演奏形態;氣息;風格塑造
“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樂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弊鳛橐幻葑嗾撸莩銮霸谘葑嗉挤ê椭w動作方面做出設計和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古箏演奏者不僅要在舞臺上演奏音樂,更要使得音樂與肢體語言、氣息、神韻相融合,方能使音樂作品和演奏者在舞臺上相互成就。本文對古箏演奏者在演奏中的形態、氣息、神韻以及演奏風格塑造進行探討,以幫助演奏者在舞臺上更好地完成音樂演奏和教學任務,呈現出完滿的表演效果。
古箏演奏中的形態
古箏演奏者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者,應在精湛演奏技能的基礎之上,展現出個人獨特的舞臺表現力與感染力。而演奏中有關儀態、儀表的形態訓練,是演奏者綜合素養中較為重要的一部分。古箏屬于中國民族樂器,其演奏現場與西方管弦樂不同的是,觀眾在觀看演奏時,不僅希望欣賞到演奏者精湛的音樂演繹,更希望感受到將中華傳統文化中的“形、神、勁、率”貫穿其中的藝術氣息。在演奏過程中,從搬琴上場、落座、起范兒到開始演奏、演奏完畢并收勢、謝幕、下場,對演奏者的舞臺表現力及感染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演奏過程中首先要解決自然體態的問題。在兩個演奏技藝水平相當的演奏者中,好的體態會直接拉開差距。體態,指的是身體的狀態和外形。在體態的訓練當中,應從“形”入手,在演奏中,不僅僅要有直立的形態,還需有自身的外形特點,循序漸進引導演奏者將“形、神、勁、率”諳熟于心,方能詮釋演奏中的“美感”。在古箏演奏當中,演奏者要避免聳肩、弓背、縮脖子、肢體僵硬等體態,還要保持良好的演奏狀態和精神面貌,以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站姿和走姿對于古箏演奏者也非常重要,要做到所謂的“站如松,行如風”。站姿是生活中常見的動作,典雅的站姿是展現動態美的起點和基礎。在演出中,演奏者在搬琴上場后,頭要正、下巴頦微收、立肩拔背、雙手自然下垂;挺胸、收腹、夾臀,五指并攏,中指貼褲縫,或者右手放于左手胸前,置于腹前;兩腿挺直,雙膝并攏,身體的中線在兩腿之間,防止中心線的左右偏移;表情要自然,面帶微笑,眼睛平視前方,切忌眼神飄渺、環顧四周。
走姿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點:首先,走姿能充分體現出演奏者的態度和修養。走姿是站姿的延續性動作,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氣質所在。女性演奏者的步伐應輕快優雅,展現出溫柔之美,男性演奏者的步伐應雄健有力,展現出陽剛之美。在合奏或重奏練習中,男性演奏者的步伐應與女性保持一致。我國向來以“禮儀之邦”而聞名,因此,作為中國傳統文化傳承者的古箏演奏者更應該注意其在舞臺上的臺風與禮儀。走姿的練習有利于古箏演奏者對身體的協調性和對力量與氣息的操控。在走姿的練習中,應以腳跟先落地,經歷“腳跟-腳心-腳掌”這一連貫的動作。演奏者在走姿的練習中,可以著演奏所穿的跟鞋,跟著音樂的律動,放松身心,均勻地呼吸,并模擬出演出現場的感覺,以保持狀態。在行走中,演奏者上身要保持直立,挺胸收腹、立腰拔背,手臂自然垂于身體兩側;起步時,身體微微向前傾,重心由腳后跟落于前腳掌,雙目保持平視,下頜微收,表情平和。
演奏者還要保持規范的坐姿,把古箏放到架子上后,可右手輕輕按住琴盒輕輕搖晃,以檢測琴盒是否晃動,如果晃動則在檢查左手邊的架子后稍作整理。待琴穩定后,演奏者可走至座位前,右腳向后撤半步,上身保持直立,輕穩落座。值得一提的是,穿禮服的演奏者在落座前應該將禮服的下擺收攏。演奏者坐在椅子上時,上身應保持挺拔,不塌腰,背部挺直,身體重心保持穩定,落座時應注意不要將座位的位置坐得太滿,坐得太滿容易使人中段松懈。
古箏演奏中的氣息
“氣”是從人呱呱墜地的第一聲啼哭開始的,“氣”貫穿始終、孕育生機。當我們對“氣”進行了一定的藝術處理后,即形成了“氣息”,故而氣息與人們生理意義上的呼吸存在一定的區別。氣息中的“氣”也分為很多種類:長氣、短氣、偷氣、存氣等,而每一種“氣”的運用,均需符合音樂的線條,并配合氣韻的走勢,展現出空間美學的一番意蘊。
說到氣息的運用,就需涉獵到古典舞當中的“提沉”。古箏曲的演奏離不開氣息的支持和控制,氣息內部的運用也要和身體的發力控制相結合。演奏者在演奏時,不能將力顯露在表面,在觸弦時由腰部帶動到各個神經末梢的部位,自始至終應注意表情以及演奏狀態的管理,演奏中看似無力實則有力,做到弱而不虛。在演奏弱音的時候,要將力量集中到指尖,有控制地演奏強音,以氣運力,做到快吸慢放,看似柔弱緩慢的氣息,實則剛勁有力。只有氣息蘊藏在存儲與釋放之間,與力量相結合,演奏方能達到肢體語言表達與音樂形態特征的合二為一,達到外松內緊的狀態。
古箏演奏者的下半身基本是穩定的,只在演奏部分作品當中,偶爾會需要下半身肢體的重心轉移。古箏演奏者腰部以上的韻律通常較為豐富,這也是在演奏中增強音樂表現力的重要環節。律動的節奏、速度在與演奏作品的技術技巧以及背景情感表達相符的同時,更需要有美感,而演奏者的氣息以及背部的韻律感需要長時間大量的練習,方能塑造“氣韻生動、人琴合一”的演奏習慣。演奏者對自身的協調控制與音樂的情感表達要想完美融合,也是要先有律動的意識,再進行綜合性的訓練,并通過不斷的舞臺表演來逐年積累經驗。
古箏演奏中對氣息的合理運用也是演奏者在演奏中使“神韻”得到良好呈現的關鍵?!皻庀ⅰ蓖耍麄€人的演奏狀態就通了,如若演奏者整個人的“氣”是緊張的,則整體都會處于僵硬的狀態,流露出來的音符也會不夠流暢,故氣息的訓練對于演奏者來說是必不可少的。氣息的運用在古箏傳統箏曲和現代作品中都有所體現,例如在演奏《楓橋夜泊》的快板時,演奏者就需要先快速吸一口氣,在觸弦的一瞬間慢慢呼氣,將力量都送到手指尖;在演奏作品《蓮花謠》慢板時,氣息也是貫穿始終的。演奏者在左手琶音觸弦的時候提氣,琶音的第一個音和右手的倚音是對齊的;演奏右手搖指時,將這個氣息推出來,使得搖指的音色亮出來、揚上去,才能較好地詮釋作品。在演奏時,要不斷地鞏固和提升對氣息的運用,以對作品進行更好的演繹。
古箏演奏中的神韻塑造
古箏曲目中,不同的作品背景有著不同的情緒和氣質。例如《豐收鑼鼓》表現的是人們在慶祝豐收時的喜悅之情,《臨安遺恨》表達了岳飛精忠報國卻被奸臣陷害的憤怒之情,《陸游與唐琬》表達了愛而不得的哀怨,《彝族舞曲》表達了彝族人民載歌載舞的歡樂情緒。古箏演奏者在演奏不同風格作品的時候,也要表現出符合作品風格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管理,以做到音畫同步。
演奏者在日常的肢體語言和表情訓練當中,可以通過不同風格的古箏作品片段來進行練習。通過不同類型作品的練習,演奏者在演奏中能產生藝術形象和畫面感的支撐,便可切實地領會到不同風格音樂的表達技巧,不同性格的人物特點的拿捏方式,并將其付諸演奏實踐當中。古箏演奏者經常需要通過樂器演奏去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如《越國西施》《陸游與唐琬》等作品中就需要演奏者以恰當的舞臺語言來演繹其人物特征與精神世界。
我國歷史文化悠久,藝術根基深厚,各式各樣的藝術形式得以傳承和發展,形成了多姿多彩的藝術文化。具備韻律美的詩歌流傳至今,而演奏者可以發掘詩歌中的韻律美并且運用到自身演奏的作品當中。藝術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陶冶人們的情操,韻律與節奏同音樂是相通的。這也提醒了演奏者,只有重視音樂的律動感和神韻美,才能將音樂作品演繹得別具風格,讓聽眾回味無窮。
演奏者可以運用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去呈現音樂的歷史背景、人物身份及其性格特征。以戲曲中所使用的折扇為例,近代的文人雅士以持扇為樂,不分季節地拿著扇子,以此彰顯自己雅士的風度,也體現了背后的文化象征,這類表征便決定了折扇所代表的風格。古箏作品中的《墨客》《楓橋夜泊》都帶有古典韻味,演奏者應該通過體會中國傳統文化去演繹古典韻味,以更好地詮釋音樂風格。除此之外,古箏演奏者還可借助古詩詞,結合其所演奏的古樸雅致的作品,化靜態為動態,讓詩詞中的“形、聲、色、情、意”直接作用于演奏者的感覺器官,來更好地體會作者蘊含在詩中的思想感情,讓演奏者更直觀地體會樂曲中的藝術境界、感受音樂作品的韻律、領悟音樂作品的意趣美,進而培養氣質修養。
古箏演奏的風格塑造
因受到地域環境、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因素的影響,古箏演奏風格形成了不同流派,而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時代的不斷發展,人們的審美逐漸發生了改變,古箏的演奏風格也隨之呈現出了多樣化的表現。古箏演奏者若想要自己演奏的作品更加富有表現力,就必須在加強自身技術技巧的同時,對不同流派和不同風格的古箏曲目進行準確的掌握。
器樂作品的演奏是二度創作的過程,演奏者的演奏風格可以很好地在演奏作品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演奏風格的形成是古箏演奏者的演奏藝術逐漸走向成熟的標志。對于古箏演奏者來說,個人演奏風格的塑造需要經過長年累月的積累,在個人風格形成之前,會走過一段漫長的模仿的路途,從學習各個流派的演奏風格以及肢體語言到進行模仿、推陳出新,以達到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直到融會貫通,形成屬于自己的演奏風格,將其演奏的古箏作品賦予個性化的表現,方能給作品帶來生命力,使其長期保存。古箏演奏者想要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演奏風格,就不能在拿到一首新作品的時候一上來就對著譜子進行音符的練習,而是先對音樂作品的創作背景、風格流派、情感內涵、用到的古箏演奏法等進行詳細的了解以實現精準的理解,然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將其升華,從而形成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演奏風格。
《樂記》中記載道“凡音之起,由人之心生也”。屬于古箏演奏者獨特的演奏風格能夠傳遞出作品的情感內涵,使聽眾能夠理解古箏曲目所傳遞和表達的思想,并進入到音樂所營造的情境中去。
綜上所述,古箏演奏者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藝術修養,在不斷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要對不同的藝術類型進行研究,找出藝術的共性和特性,并且對其進行提煉,方能對自身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的提升產生積極的作用。藝術的本質是相通的,而古箏演繹需要演奏者充分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精髓,在美感的潛移默化當中對其演奏風格進行提升。
參考文獻
①王海燕:《基于技法、樂感、風格要素的古箏演奏淺析》,《大眾文藝》,2013年,第14期。
②劉思伯:《中國舞蹈藝術》,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
③馬翱:《中國古典舞基礎與教學》,北京:新華出版社,2020年。
④陳欣昕:《淺談“提沉”在中國古典舞身韻中的訓練及重要性》,《大眾文藝》,2020年,第7期。
作者簡介
王藝睿,山東藝術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中國樂器演奏藝術(古箏)。
責任編輯 任麗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