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簡述了“續論”“產出導向法”“整體外語教育”三個外語教學理論,對這三個理論進行了分析、比較和思考,以了解中國特色外語教育的理論與實踐,同時結合新時代對我國外語教育的要求,進一步指出整體外語教育這一理論為我國外語教育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
關鍵詞:續論;產出導向法;整體外語教育
一、引言
“外語教學的發展離不開外語教學理論的研究”。隨著我國外語教學的深入發展和廣泛實踐,“越來越多的研究者和外語教師意識到……中國的外語教學實踐更需要自己的教學理論的指導”。因此,多年來,如何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一直是中國外語界的熱議話題。針對這個問題,很多學者通過長期探索,從不同視角、不同理論出發,產出了很多研究成果,其中就有王初明教授的“續論”、文秋芳教授的“產出導向法”和韓寶成教授的“整體外語教育”。本文將對這三個外語教學理論逐一進行分析、比較和思考。
二、續論
國人學外語一直存在一個普遍現象,即學外語多年而不會運用。針對這一難題,王初明教授通過探索“語言是如何學會的?如何提高學習效率?”這兩個問題,從早期的“以寫促學”出發,逐漸改進為“以續促學”,進而提出“續論”,從理論角度探討問題的源頭,并從應用角度探討高效促學方法。
續論是一種新的語言習得觀,“續”既指“促學語言的機理”,即“續”能“引發交流互動,進而產生拉平效應,將別人使用的語言變為自己也會用的語言”,也指“設計各種含‘續任務,包括各種續說、續譯、續改等‘續作”。
續論的理論意義有三。首先,續論能夠促進語言學習者之間的相互合作,在與他人互動的過程中提升自身的語言應用能力。其次,挑戰了“二語習得領域的互動理論”,即“幫助學生在豐富語境的配合下理解上文語言,然后在續作里運用”。再次,“‘續使外語思維成為可能”,即“與他人及其語言協同,抑制母語干擾……學會地道外語表達”。
續論的應用價值有二。首先,這種語言習得觀能夠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語言學習者的語言應用能力。其次,這種語言習得觀強調語言應用任務能夠進一步提升學習者的語言水平。
三、產出導向法
“產出導向法”(production-oriented approach,簡稱POA),是文秋芳教授基于中高級外語學習者的現實學習需求以及學習特點所構建的一種有效的外語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從最初的針對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改革的“輸出驅動假設”,拓展為針對大學英語教學的“輸出驅動-輸入促成假設”,后經優化最終形成了“產出導向法”。該教學方法將教學過程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教學理論確認部、依據教學內容實施情境創設部分、以教師為載體的課堂教學部分。從該教學方法的實際應用情況來看,它保證了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能夠以更加積極主動的態度完成相關的任務,同時任務的內容具有高度的實踐性,以具有較強實踐性的任務提升教學效率。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理念主要包括“學習中心說”“學用一體說”以及“全人教育說”。教師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從預設的教學目標出發,采取更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形式,進一步縮小課堂教學與實踐的距離,從而實現理實一體化。還強調“高等教育的人文性目標可通過精選話題、精選輸入材料、妙設課堂活動來實現”。
POA教學方法的應用,需要教師從教學實踐出發,結合實際的教學需求以及教學任務,合理地應用輸出驅動假設、輸入促成假設以及選擇性學習假設,加強對學生的引導以及啟發,并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學習任務,基于具體的任務進行教學,鼓勵學生對所學習的文本材料進行深度的探索以及理解。
產出導向法的教學流程包括“驅動、促成、評價”三個教學階段,每個教學階段有具體教學步驟和教學要求,而教師的中介作用也有具體表現。教師在應用產出導向法之前需要花費一定的精力來引導學生,實現“導學”的要求,促進學生對相關知識的理解。
四、整體外語教育
長期以來,我國的外語教育存在三個 “不整”現象,即“對外語教育目標的認識‘不整”“外語課程的編制和設置‘不整”“外語學習語料輸入‘不整”。針對這些現象,韓寶成教授通過多年探索和研究,在早期提出的“綜合感知法”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和完善,從學科教學論視角出發,“從整體著眼”“以人為本”,重視“整體性”和“統籌性”,逐步形成了“整體外語教育”方案。
整體外語教育是一種基于整體教育觀的外語教學方法,其核心是對外語內容的整體性認識、對學習過程的整體性把控,以及對教學過程的整體性思考。首先,整體內容觀強調了外語教學內容的選擇和安排需結合“學生的興趣、認知特點和語言學習規律”,選擇“具有人文性、體現人文價值的高質量語言材料”,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平臺。其次,整體學習觀結合了“二語習得研究成果和整體趨向的學習理論”,強調外語學習是一個“以意義建構為核心的整合性語言發展過程”,需有“一定的語境并有一定的交際意圖”,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路徑。再次,整體教學觀基于二語習得研究三大假說,強調了“整體輸入、整體互動、整體輸出”。其中,“整體輸入”要“確保語言輸入材料的質和量”,強調“語言輸入材料要符合學生心智特點、文質優美、‘有意義”,“對奠定學生文化底蘊、構筑學生‘內在精神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整體輸出”要“基于輸入、以意義表達為導向”,強調“輸出完整的語篇”,“幫助學生學會用外語進行思維,表達意義和情感”。“整體互動”需要教師根據“教學內容精心創設有效的‘互動性學習活動”,強調“隨著學生語言水平的提高,開展并加強師生間或生生間深層次的‘對話”。
五、三種外語教學理論的比較與思考
本文評述的三種外語教學理論均立足于我國國情,對我國的外語教學狀況進行了反思與探索,對我國外語教學有指導性意義,也為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體系作出了重要貢獻。相比之下,這三種教學理論各有切入點和特點。
續論屬于“本體論”,即“研究事物的本來面貌”。它秉持“基于使用的語言習得”立場,著眼于語言學習的動態性與延續性,旨在“將語言理解與語言產出緊密結合”,“引發語言協同效應”,并最終做到“互動拉平”并不斷“拉高產出水平”,從而“揭示了語言學習的核心機制,為外語教學涉及的各種‘續活動提供了理論依據”。然而,該理論目前僅闡釋了“學靠續、續促學”的現象,尚未對各種“續作”提出更為具體的應用指導,比如“怎么續、用什么續、續多久、續的質量如何評估、續的標準如何制定”等一系列問題。但這也表示“續論還有理論發展的空間”,需在實踐中進一步探討和完善。
產出導向法和整體外語教育則屬于“實踐論”和“方法論”,既“研究具體實施某一計劃的步驟、原則和方法”,又“研究達到某一目的的最佳途徑”。這兩種教學理論融歷史性和系統性為一體,既有理論探索,又有應用研究,是較為完整的理論體系,且邏輯性和操作性較強,易于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落地實施。
產出導向法聚焦高校外語課堂,顛覆了常規的“輸入-輸出”教學方法,創新提出了“輸出-輸入-輸出”的教學模式。該理論不僅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同時還能“應用于對外漢語教學和非通用語教學”,體現出了“國際可理解度”。然而,產出導向法明確了其教學對象為大學生,即具有良好英語基礎和理解水平的成年人,因此并不適用于初中級外語教育階段。其次,產出導向法的使用場景僅限于課堂,場景較為固定,因此,不適用于課堂以外的場景。再次,產出導向法為如何進行外語教學提供了詳細的步驟和要求,但對教學材料的選取和使用、教學任務的設計和匹配、教學質量的標準與評估等問題還尚未有明確的解釋,可能還需通過進一步實踐來探討和完善。
整體外語教育是針對我國外語教育提出的創造性理念。這種外語教學觀包含了整體主義以及二語習得理論,從實踐的角度出發構建了一種能夠符合學生發展需求的,包含教學整體設計以及整體實施得更為有效的教學體系,強調在學生培養方面進行全面育人,在課程設計方面進行“整體設計”,在教學設計方面進行“整進整出”,為“提高我國基礎外語教育教學質量提供總體解決方案”。該理論已應用于實際的課堂教學活動中,已證求其在外語教學中具有實用性和有效性。
整體外語教育具有以下兩個顯著特點。首先,它不僅是一個外語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育哲學觀,兼具開放性和融合性。其次,它不僅關注外語教學活動,還關注學習者的智力、情感、心理活動等各個側面,更關注外語教育的“整體生態環境”。在該理論指導下,外語教學已超越了外語教學本身,而具有了更高的目標,即基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需求,依托外語教學,使學生的心智以及學識能夠得到全面提升,從而確保學生的能力發展符合自身的發展需求以及社會的需求。
現階段,我國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對于外語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加,外語教育需要承擔更為艱巨的任務。“新時代要求新變革,外語教育的任務是培養人才”。那么,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如何培養人才?整體外語教育恰順應新時代要求,為新時代“我國外語教育改革與發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韓寶成,梁海英.整體外語教學中的意義協商活動[J].外語教學與研究,2021(1):102-112,161.
[2]韓寶成,梁海英.整體外語教學的實施路徑[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4):583-595,641.
[3]韓寶成.整體外語教學的理念[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4):584-595,641.
[4]韓寶成.整體外語教育及其核心理念[J].外語教學,2018(2):52-56.
[5]蔣洪新,賈文鍵,文秋芳,王初明,王文斌,胡開寶,程曉堂,束定芳,寧琦,周異夫,薛慶國,趙剛.新時代中國特色外語教育:理論與實踐[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8(3):419-430.
[6]束定芳,華維芬.中國外語教學理論研究六十年:回顧與展望[J].外語教學,2009(6):37-44.
[7]束定芳.呼喚具有中國特色的外語教學理論[J].外語界,2005(6):2-7,60,81.
[8]文秋芳.新中國外語教育70年:成就與挑戰[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9(5):735-745,801.
[9]文秋芳.“產出導向法”的中國特色[J].現代外語,2017(3):348-358,438.
[10]文秋芳.構建“產出導向法”理論體系[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547-558,640.
[11]王初明,牛瑞英,鄭小湘.以寫促學——一項英語寫作教學改革的試驗[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0(3):207-212,240.
[12]王初明.從“以寫促學”到“以續促學”[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7(4):547-556,639-640.
[13]王初明.以“續”促學[J].現代外語,2016(6):784-793,873.
作者簡介:鄧茗月(1981.12-),女,四川人,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在職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