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蓉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培育并提升小學生的良好閱讀能力,不僅是課程大綱的要求,而且是小學生學習成長的客觀需要。新課程大綱要求小學語文教學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因此閱讀教學環節也要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法來開展。四年級語文是小學階段語文教學的重要階段,也是加強學生閱讀能力的核心時期。因此,在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中,教師要認識到閱讀教學的深刻價值,契合學生理解水平開展實踐教學。本文基于語文教學工作,以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目標為切入點,簡要分析閱讀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并從指導批注方法、借助思維導圖等方面就閱讀教學實踐方法展開探討。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踐
小學語文課程的教學重點是為學生奠定語文學習基礎。閱讀作為語文課程中非常關鍵的模塊之一,直接關系到學生邏輯思維的培養。良好的閱讀能力,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學習閱讀相關知識時能夠提高自身的理解能力,進而掌握文字背后的邏輯關系。通過閱讀教學,教師也可以指導小學生用文字表達的技巧與方法,為后續學生文字理解與寫作奠定基礎。教師應當認識到閱讀教學的深刻價值,積極探索新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以及激勵下積極主動地學習與語文閱讀相關的知識,并提高自身的語言表達能力。同時,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應當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讓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語文閱讀相關知識的方法和方式,通過拓寬學生的眼界來激勵學生進行語文閱讀相關知識的學習,提高學生基礎知識的吸收能力,強化學生日常課堂學習效果,讓學生能夠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1 ? ?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目標
開展小學四年級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首先應當明確閱讀教學的目標,教師只有理解教學內容的重難點,才能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優化課堂教學設計。同時,教師應當摒棄傳統、枯燥的課堂教學觀念,積極響應素質教育。教師應當突出學生課堂學習的主體地位,創造深受學生青睞的課堂教學環境,提高學生日常課堂學習效果以及興趣,讓學生在教師的鼓舞下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豐富學生的精神以及物質財富,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并有效掌握和運用閱讀內容,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2 ? ?教師開展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中,部分教師局限于對教材中的閱讀內容進行講解,而沒有拓展課外知識。教師的教學目標僅僅停留在課內素材的研究上,讓學生對語文閱讀知識的學習僅限于課本,降低了學生課堂的學習效果。由于我國信息技術水平提高和科技不斷進步、多媒體等互聯網技術的普遍應用,課堂教學應順應時代發展潮流進行創新。但是部分教師沒有合理借助多媒體開展閱讀教學活動,降低了課堂教學效率,使學生對閱讀相關知識的學習失去興趣,從而未能實現小學生良好閱讀能力的培養與提升。
教學模式也是影響閱讀教學成效的重要因素。傳統教學中,部分教師的閱讀教學手段單一,缺乏創新性,故而收效甚微。由于教師對授課進度的強烈關注,只是一味地讓學生接受知識,但是并不關注學生課堂的主動參與性,從而降低了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此外,在教學主體的思維主導下,很多教師不能夠與學生進行積極的溝通與互動,不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降低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效果,讓學生在學習中遇到問題時不能有效解決。同時教師的教學方式較為單一枯燥,沒有注重學生對知識的接受能力,也造成閱讀教學課堂氣氛沉悶。教師應當摒棄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讓學生愛上閱讀,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當中,逐步形成語文閱讀學習的自信與動力。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把握好教學原則和教學模式,開創符合學生的課堂教學模式,積極探索與創新符合學生個性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吸收課堂所學知識,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相關知識。
3 ? ?開展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的價值
開展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課堂閱讀以及課間閱讀的習慣。眾所周知,閱讀是獲取知識、取得進步的最佳途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因此要實現學生能力提升必須要學生自主地多閱讀、勤閱讀、會閱讀,而課堂閱讀和課間閱讀的習慣形成就非常重要。同時,科學合理的閱讀習慣對提高學生閱讀能力也起著積極作用。由于這種新型的閱讀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創新能力,教師在開展四年級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應當積極運用。
在文字背后,不僅是小學生對信息內容的探索,更是詞匯、語法及思維的認識與掌握。故而,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對小學生語文基礎素養的作用也是極大的。任課教師應充分利用閱讀這一手段,切實關注語文核心素養的培育,通過各種實踐方法的有效支撐來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性。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教師應當關注學生基礎知識的吸收能力,培養學生綜合應用知識的能力,提高學生閱讀學習效果。
4 ? ?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實踐方法
4.1指導批注方法,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閱讀在小學語文教學當中占的比重較大,因此,教師在進行文本閱讀教學過程中需要有科學的方法。批注法是應用廣泛的一種閱讀教學方法,也是學生閱讀過程中必須掌握的一種技巧。對于有疑問的地方或者描寫得精彩的地方進行批注,是促進小學生豐富閱讀收獲的關鍵。在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應當明確文章的重點和難點,并且牢牢把握文章的核心部分,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批注加深對核心部分的認識。在做了批注之后,小學生對于整體閱讀內容的把握就會更加深刻,進而閱讀效果也會更加理想。另外,教師也要指導學生不怕犯錯,要敢于閱讀,大膽批注,切實加深學生的閱讀體會與感悟。
例如,在學習小學語文《觀潮》這節課時,教師首先進行文章的整體通讀,之后帶領學生對文章的某一段落進行批注,對文章中的某一段落或者一些字詞進行賞析和理解。此外,教師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批注式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批注式閱讀效果,讓學生之間相互借鑒,提高閱讀效率。然后,教師安排學生自己獨立完成批注閱讀任務。“午后一點左右從遠處傳來隆隆的響聲,好像悶雷滾動。頓時人聲鼎沸,有人告訴我們,潮來了!”針對這句話,教師可以讓學生將“隆隆”“悶雷滾動”這兩個詞標注起來,通過這兩個詞的描寫,可以觀察到潮來之前的現象。開展批注式閱讀教學活動,是為了培養學生閱讀理解能力,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教師在學生對文章進行批注后,應當對學生進行糾正和指導,針對學生在閱讀教學過程中犯下的錯誤要及時糾正。同時,教師應當針對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程度開展層次性、個性化的指導,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2借助思維導圖,促進閱讀教學開展
思維導圖是近年來在教學領域應用廣泛的一種教學工具。在閱讀教學中通過思維導圖的運用,可以將核心內容及主要脈絡清晰地展現出來。在小學四年級閱讀教學當中,教師可以利用思維導圖進行教學。教師可以讓學生精讀課文,從而有效地把握文章的發展脈絡,并找到故事的核心內容,從而有效找到文章的核心,把握文章細節,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閱讀興趣。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找到課文中的核心和有效信息,從而沿著故事的發展脈絡進行閱讀教學并且繪制思維導圖。
例如,在教學《牛和鵝》時,教師教學這一章內容并繪制思維導圖,讓學生對文章的發展脈絡和內容有清晰的認知,找到文章的核心,找到文章當中的有效信息,把握文章中的核心部分,從而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讓學生清晰地了解文章的發展脈絡,理解文章的表層以及深層含義。思維導圖還具有靈活多變、色彩鮮明的特征,這也給閱讀過程增加了許多樂趣,有助于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能夠激發學生主動閱讀。此外,教師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不應當只是為了填補思維導圖當中的空白,更應當以提高學生課堂閱讀的主動性,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為目標,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能夠厘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的核心、重點以及難點,從而提高學生的課堂閱讀效果。
4.3結合朗讀訓練,拓寬閱讀教學內容
將朗讀訓練引入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當中,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閱讀潛能。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將閱讀教學內容與朗讀訓練有效結合,能夠豐富學生的課堂閱讀內容。通過開展這種符合學生成長特點的閱讀教學活動,可以提高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教師為了培養學生的語文表達能力,可以采取適當的手段來豐富課堂教學內容。只有激發學生對閱讀學習的興趣,才能讓學生在這一過程當中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從而豐富學生的情感,提高學生的閱讀和表達能力,為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打下堅實基礎。此外,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注重朗讀訓練的層次性和邏輯性,讓學生能夠針對該篇文章當中的某一字詞、段落或文章整體進行朗讀訓練,從而提高學生課堂閱讀效果。
例如,在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這一課時,教師可以開展朗讀訓練活動,首先讓學生對該文章當中的課后字詞進行理解和掌握,然后要求學生以朗讀形式閱讀文章,從而讓學生對該文章內容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如學生在閱讀第三自然段“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的神仙來寄托自己的美好愿望,我們的祖先大概誰也沒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們的那么多幻想紛紛變成現實,二十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教師讓學生對這段內容進行大聲朗讀,提高學生課堂閱讀效果,讓學生理解文章當中的“千里眼”“順風耳”和“騰云駕霧”這三個詞所傳遞的含義,以及這三個詞在這句話當中的含義和在文章當中所表達的含義,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4.4采用讀寫結合,加深閱讀教學理解
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過程中,開展讀寫相結合的教學訓練成為小學語文教師之間的共識。教師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方式都應該為提高學生的課堂閱讀效果服務,借助讀與寫相結合的閱讀教學模式,能夠豐富課堂閱讀教學內容。教師為避免課堂學習內容的單一枯燥,應不斷借助新型課堂教學模式來豐富學生課堂閱讀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教師應當注重這一教學模式的層次性和趣味性,設計符合學生的教學策略,找到適合學生學習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課堂閱讀效率。
例如,在教學詩歌《繁星》這一課時,教師首先讓學生理解詩歌當中所蘊含的音韻美以及詩歌背后所蘊含的無限想象空間。《繁星》這首詩歌是對大自然的想象,有嚴謹的音韻美。教師應當注重以該文章內容的音韻美來提高學生的詩歌朗讀能力。此外,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這一新型教學輔助工具,為學生的朗讀進行配音,讓學生從朗讀當中領悟文章所表達的意境,讓學生在課堂學習和朗讀過程中體會其意境,并將詩歌當中優美的詩句應用在寫作當中,增加素材積累,提高學生寫作能力。讓學生將文章當中具有文學色彩的詩句以及詩詞摘抄下來,積累寫作素材。同時,促進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掌握文章的核心內容,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提高學生的總結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
4.5豐富課外材料,擴大閱讀教學范疇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僅僅依靠課內材料是不夠的,教師需要立足課內,輻射課外,進行課外閱讀材料的有效引入。教師在開展具體課文講解時,應當分析學生的學習現狀,適當進行課外材料拓展,讓學生能夠有興趣且不覺繁重,有收獲且興致濃厚,這樣才能更好地服務于課堂教學。教師的教學策略以及教學成果都應當以拓寬學生的眼界為目標,才能夠服務學生,讓學生有能力、有見識。教師的教學策略和教學方案應當以學生為本,增強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開展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閱讀量,是保障學生進行高效閱讀的基石。教師只有讓學生大量閱讀,才能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培養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例如,在學習《蝙蝠與雷達》這節內容時,小學生對于蝙蝠的認識多是在動畫片當中,認知會有一些欠缺,所以教師為豐富學生的認知,可以拓展關于蝙蝠及雷達技術的相關資料,或者為學生尋找幾篇類似的科技文章。例如,《蜻蜓與飛機》這篇文章,通過對這篇文章的閱讀,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趣味化的內容還能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同時也能夠通過這類文章使學生認識科普文的特點。拓展課外內容是開展閱讀教學的有效手段,其能夠有效開闊學生的眼界,讓學生熱愛閱讀并投身于閱讀當中,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
5 ? ?結語
綜上所述,小學四年級語文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活動時應當尊重學生的個性化閱讀,為學生創設良好的閱讀學習氛圍,讓學生產生閱讀動力。另外,教師要積極創新各種教學方法,結合對應的閱讀內容采取合適的手段,進而更高效地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學習過程是以學生為核心的過程,教師必須立足教學大綱要求,圍繞學生主體,利用不同方法幫助學生對閱讀文本進行理解。在廣泛的閱讀之后,學生必然會有全面的語文素質提升,進而為后續發展奠定良好的語文知識基礎。
參考文獻:
[1]高麗霞.小學語文群文閱讀教學的實踐研究[J].學周刊,2022(01):36-37.
[2]賀明山.“感受——升華”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建構探討[J].基礎教育論壇,2021(35):79-80.
[3]王麗梅,張立云,趙玲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初探[J].科技創新導報,2013(03):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