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春建
摘要:學生學習美術知識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逐步深入的過程。在組織學生學習美術知識時,教師應當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由易到難、有梯度地安排學習活動,運用進階式教學模式,不斷提升美術課堂教學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關鍵詞:進階式教學;小學美術;課堂教學
學生學習知識的過程是有規律可循的,他們總是先學習簡單的知識,然后再學習復雜的知識,在循序漸進中完成知識體系的構建。如果教師顛倒了教學順序,先為學生教授復雜的知識,再引導學生學習簡單的內容,勢必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加重學習負擔。所以,在小學美術課堂中,為了增強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讓學生扎實、有效地掌握美術知識,提升美術綜合素養,教師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科學、有效地安排教學活動,逐步提升學習效率,構建富有生命力的小學美術課堂。
1 ? ?以激活興趣為起點,在進階中掌握基礎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源動力。對于學生而言,他們會將注意力放在自己感興趣的活動上,也會基于興趣的引導,在活動中釋放全部的熱情和精力,積極完成知識的構建。對此,在進階式教學模式中,興趣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成為學生開啟新課的“鑰匙”。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作為起點,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學習動力,通過興趣發現美術世界的魅力,深化對所學知識的理解。例如,在“我們的現在和將來”一課中,教師利用學生感興趣的影音資源進行導入設計,使學生從興趣出發,一步步掌握美術知識。在開始上課時,教師為學生播放歐美大片《X戰警—逆轉未來》中的部分片段,并向學生提出:“這部電影表達的主題是什么?在你們的心目中,未來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從電影的主題出發進行自由暢談,說出自己心目中未來的世界。之后,教師再從“職業”這一話題入手,引導學生想象自己未來想要成為什么樣的人,并讓學生嘗試使用線描方式描繪出自己未來的職業。通過這一過程,學生不僅實現了想象思維的發展,也能夠提升繪畫能力,發展美術素養。
興趣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學生感興趣的活動,會自主參與其中。因此,在進階式教學模式中,教師以趣味化形式進行導入,學生也能夠以輕松的姿態參與到學習之中,完成美術知識的吸納和構建。
2 ? ?以方法滲透為起點,在進階中提升能力
欣賞教學是美術課堂中的一種重要教學方式,引導學生進行美術作品的欣賞,能夠讓學生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使他們看到繪畫作品、泥塑作品、雕塑作品時可以站在專業角度進行賞析,認識這些作品的魅力所在。但是,提升學生的欣賞能力,也是一個進階過程。在美術課堂中,教師可以欣賞方法的滲透為起點,帶領學生進行藝術品賞析,再為學生創建自主分析的機會,促使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掌握欣賞的技巧,提升欣賞能力。比如,在“建筑藝術的美”這一課中,教師先為學生滲透欣賞方法,再組織學生對建筑藝術進行欣賞。在課堂中,教師先為學生介紹建筑的四大體系,即宮殿、廟堂、陵墓和民居等,再為學生介紹這四大建筑體系的藝術風格,讓學生對建筑藝術有初步了解。之后,教師為學生介紹欣賞建筑藝術的角度,如古建筑形成的歷史原因、環境原因等,并以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等建筑為例,帶領學生一起開展欣賞評述活動,引導學生逐步積累欣賞技巧。隨后,教師再為學生呈現一些古建筑,讓學生自主對這些建筑進行藝術賞析,讓學生的欣賞能力得到有效發展。
教師先指導學生學習欣賞的基本方法,引導學生掌握基本的欣賞技能,再為學生進行示范,讓學生懂得應用欣賞方法的技巧。最后為學生安排欣賞活動,指導學生自主對藝術品進行欣賞、分析,能夠讓學生在進階中提升欣賞能力,練就一雙發現美的眼睛。
3 ? ?以問題引導為起點,在進階中學習知識
問題在美術課堂上的應用已經屢見不鮮。許多教師會根據教學內容為學生設計問題,從學生回答問題的情況檢驗學生的學習質量,及時對學生的不足之處進行補足。此外,問題也可以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沿著問題的提出角度,對知識進行分析。所以,在美術課堂中,教師要對問題的難度進行把控,即先根據美術基礎知識向學生提出相對簡單的問題,再為學生提出較難的問題,促使學生在不斷解答問題的過程中以進階方式建構美術知識。
例如,在“繪畫中的透視現象”一課中,教師便利用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帶領學生步步深入繪畫中的透視現象。在課堂上,教師先為學生呈現北京奧運會的福娃,并提出:“這些福娃從遠處看和近處看有什么不同?”引導學生說出“從遠處看較小,從近處看變大”的結論。之后,教師再提出“在我們的生活中是否也有這種現象呢?你見到過嗎”, 讓學生主動喚醒自己的生活經驗,思索生活中是否見到過這種現象。在學生說出自己見到的現象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你知道這種現象是什么嗎?”促使學生在解答問題中逐步認識“透視現象”。之后,教師為學生呈現荷蘭風景畫《米德爾哈爾尼斯大道》,并提出“畫作中有哪些透視現象?透視現象有幾種?如果由你來進行創作,應當如何表現透視現象”等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透視現象。
顯而易見,問題能夠成為教師落實進階式教學模式的“階梯”,教師可以先提出一些簡單的問題,使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和生活經驗,輕而易舉地回答這些問題。隨后,教師再圍繞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為學生提出一些專業性問題,逐步帶領學生走進美術世界。
4 ? ?以簡單練習為起點,在進階中完成訓練
畫畫對有些學生來說相對簡單,但是對大多數學生來說具有一定的難度。學生無法直接入手開展繪畫活動,往往只能畫一些簡單的線條和框架。如果教師要求學生一次性完成高難度的繪畫活動,勢必會加大學生之間的差距,讓部分學生遠離美術課堂。所以,教師應當從學生的繪畫基礎和特點入手,先為學生安排簡單的練習活動,再組織學生完成復雜的繪畫活動,促使學生在熟能生巧中不斷進階。同時,在學生練習的過程中,教師不要對學生進行過多限制,而是要挖掘其潛力,讓學生擁有發揮創造力的機會。
以“連環畫”一課的教學為例,本節課的重點知識是讓學生了解連環畫的內容、結構和表現形式,以及主要故事情節進行連環表現的方法等。對此,在教師指導學生學習連環畫的概念、結構等內容后,引導學生以線描的方式先大致畫出連環畫的結構、框架等。在學生進行線描時會存在許多問題,如畫出的故事情節不形象等。面對學生的問題,教師要讓學生穩住心神,多練習幾次,以便在不斷練習、不斷修改中獲得相對完善、形象的連環畫結構。在學生完成線描活動后,教師再讓學生進行色彩填充和細節修補,讓學生完成完整的連環畫。
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線條、框架的練習,再引導學生補足畫作,能夠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掌握繪畫技巧,完成繪畫能力的進階。教師要遵循學生的學習規律,在進階式教學模式中引導學生完成繪畫練習任務,促進學生繪畫素養的發展。
5 ? ?以基礎知識為起點,在進階中強化應用
美術基礎知識相當于搭建大廈的“地基”,只有地基打好,才能搭建穩固的高樓。在進階式教學模式下開展美術課程的教育活動,教師也要先引導學生學習美術基礎知識,讓學生建立基礎的藝術思維,再指導學生開展實踐活動,使學生基于自身的美術素養完成藝術作品創作,讓學生應用美術知識完成美術學習的進階。但在學生完成藝術創作后,教師也要為其搭建展示的平臺,組織學生講述自己的創作靈感和創作過程,引導學生進行反思和回顧,促使學生在不斷改進中強化美術素養。
比如,在“身邊的藝術設計”一課中,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身邊的藝術設計,并提出“這些作品有哪些地方能夠吸引你?這些藝術品的材料有什么特點”等問題,引導學生了解設計的基本知識。隨后,教師讓學生選擇身邊的物品進行藝術分析,自主挖掘身邊藝術品在外形、顏色上的設計美感。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安排“用繪畫方式完成日常用品的設計”任務,讓學生在任務完成中強化應用能力,真正實現對設計知識的內化。
教師先指導學生對日常用品進行欣賞分析,引導學生挖掘其中的藝術設計知識,再為學生設計實踐、應用型的學習任務,強化學生的應用能力,在契合學生學習規律的基礎上,讓學生更好地探索美術知識,在不斷進階中提升美術技能。
6 ? ?以生活元素為起點,在進階中有效創新
創新是不斷發展的動力和源泉,而創新人才是促進國家創新發展的必備元素。因此,任何學段、任何學科的教師,都應當將創新教育放在重要位置。在美術課程教學中,教師也應當有意識地為學生創建創新發展的機會,促使學生在掌握基礎美術知識的同時,獲得創新能力的成長。
比如,在“多姿多彩的靠墊”這節課中,教師便可以生活元素為起點,引導學生獲取創新靈感,讓學生的創新設計能力獲得有效發展。在教學中,教師先應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一些生活場景,喚醒學生的生活經驗,讓學生主動描述自己在生活中見到的靠墊。隨后,教師借助生活中的靠墊,引導學生進行觀察,以便學生發現靠墊形狀、圖案、色彩上的設計創新。之后,教師再組織學生對生活中多種多樣的靠墊進行欣賞,促使學生在欣賞中獲取更多的設計靈感。緊接著,教師再為學生設計“自主進行靠墊設計與制作”活動,以便學生結合生活中各式各樣的靠墊逐步設計出更具新意、更加實用的靠墊。
對學生進行創新能力的培養,不僅是美術課程的教育要求,也是國家發展需求。在實際教學中,美術教師使用生活元素為學生引入多樣化的創新思想,并激發學生的創新靈感,能夠讓學生獲得更多的創新思路,使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進階中獲得有效發展。
7 ? ?以合作互動為起點,在進階中突破重點
引導學生掌握重點知識,能夠有效提升課堂教學質量,發展學生的美術素養。但是,倘若教師直接為學生介紹美術重點知識,勢必會引起學生的反感,降低學生學習熱情。對此,為了讓學生在循序漸進中突破學習重點,教師不妨以合作互動為起點,為學生創建自由交流的平臺,讓學生在相互討論中深入美術世界,真正掌握美術知識。
以“身邊的設計藝術”教學為例,教師就可以發揮合作活動的優勢,引導學生突破重點知識。教師先對教材上的美術知識進行分析,明確“運用美術語言,對身邊藝術設計的外形、色彩、材料進行描述和分析”等內容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在教學中,教師先為學生展示多個書包,引導學生分析哪個書包更好看,以便學生發現身邊的藝術設計。隨后,教師再使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文具盒、水杯、鐘表等多種圖片,并為學生預留自主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可以基于自身的美術素養,對文具盒、水杯、鐘表上的藝術元素進行賞析。之后,教師再按照優勢互補原則分配各個小組成員,以便學生在組內交流中共享彼此的想法,逐步完成對身邊藝術設計外形、色彩的描述。
合作互動是新課改中倡導的一種學習活動。引導學生以合作方式展開學習行為,能夠更好地集中學生的集體力量,讓學生在相互輔助中完成學習任務。案例中,教師主動為學生創建互動交流小組,能夠讓學生在自由交流中,從更多角度分析身邊藝術設計的外形、色彩,以便真正突破學習重點。
8 ? ?以作品展示為起點,在進階中完成改進
教育評價是美術教學的重要環節。優秀的評價形式能夠讓學生直觀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時進行知識彌補,從而健全美術知識體系。但是,在傳統形式下,教育評價的方式相對單一,只是教師單方面根據學生的表現,為學生做出點評。顯然,這樣的評價方式難以讓學生做出針對性的改進。對此,在美術課程的教學活動結束后,教師不妨為學生搭建展示作品的平臺,并為學生創建生生互評、教師點評等環節,以便學生獲得多元化的意見,在層層遞進中改進自身的不足。
例如,在“爬升玩具”這節課的教學中,當組織學生學習了爬升玩具的制作方法等知識后,教師為學生創建自主設計與制作活動,讓學生逐步制作出帶有個人特色的爬升玩具。在動手操作活動結束后,教師為學生搭建平臺,鼓勵學生展示自己制作的作品,并請學生介紹自己的制作過程和靈感。隨后,教師組織學生之間展開互評,讓學生從同伴的視角認識自己的不足。
教師以作品展示為起點,為學生創建生生互動、教師點評等活動,能夠讓學生從多個角度出發,反思自己的不足,從而做出及時改進,以便在進階式的改進模式中增強學習實效。
總而言之,教育的過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在小學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也要遵循這一規律,按照學生的學習特點,合理安排課堂學習活動,從而有效踐行進階式教學模式,促進學生美術素養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有英,李風琴.外師造化,中得心源——淺析如何豐富小學美術課堂內容[J].美術教育研究,2021(13):160-161.
[2]常亞恒.構建基于人文素養的小學美術課堂文化[J].教學與管理,2021(24):112-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