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彩云
新課程改革要求培養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具體到小學語文教學,則要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文化認同能力等與學生未來社會生活息息相關的核心素養。閱讀教學作為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其教學效率問題是廣大教師長期以來關注的教育重難點。本文主要圍繞新課程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優化策略展開討論,僅供廣大教育工作者參考。
一、情境創設閱讀
要想培養學生的情感認知能力,首先需要讓學生的情感代入,對此教師應該創設相應的閱讀情境,導入閱讀教學,以提高學生的閱讀效果。例如在講解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時,教師就可以通過語言引導為學生創設閱讀情景:“想象這樣一幅圖景,你常年在外地工作生活,很久沒有回到家鄉,就連記憶中父母的長相、兄弟的樣貌都變得模糊。恰逢過節,可你忙于工作,還是無法回家與父母相見,此時你是怎樣的心情?”教師借助問題創設情境,學生可以通過想象和聯想的方式代入閱讀,從而提高對于文章內容的感悟和理解。學生通過回答問題暢談獲得的感受、體悟,再加上教師合理的引導,就能夠有效培養自己的情感認知能力。
二、媒體代入閱讀
小學語文教師可以活用現代教育技術,通過多媒體課件中音頻、視頻、圖文結合的方式,為學生創設閱讀情景。通過視覺、聽覺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學生能夠形成正確的認知和體悟,從而提高閱讀效率。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詹天佑》時,就可以播放黑白紀錄片《京張鐵路建成史》,從京張鐵路修建的歷史背景入手,讓學生通過觀摩紀錄片,了解課文內容的歷史背景,從而更好地代入自身情感。除了利用網絡媒體引入課文,教師還可以采用音樂導入的方式。例如教師在講解課文《長相思》時,可以播放歌曲《長相思》,讓學生先聆聽音樂,從音樂中概括自己腦海中看見的畫面,總結自己體會到的情感,然后再帶著情感學習課文中的詩詞。教師通過利用現代信息技術,采用視聽結合的手段開展教學,能夠很好地給學生營造閱讀氛圍,使學生快速體悟文章感情,將文字與音樂等聯系起來,從而培養良好審美。
三、角色扮演閱讀
要想將口語教學與閱讀教學聯系起來,教師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來開展閱讀教學,讓學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內容,體悟不同角色之間的感情變化,從而產生更深層次的代入感。這種教學手段適用于篇幅較長的課文,例如《金色的魚鉤》《小英雄雨來》等,教師可以讓學生分飾不同的角色,進行有感情地朗讀,并讓學生在朗讀結束后點評自己所扮演的角色的心情,總結其情感變化,反思閱讀時需要注意的細節。分角色閱讀的方式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率,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同時這種閱讀方式將長篇故事拆解成不同的部分,能夠精簡課堂內容,有助于學生的感悟理解。
四、增強課堂互動
為適應新課改的要求,教師應該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師應該多設置提問環節,通過讓學生回答問題的方式把握課堂節奏,同時,教師通過學生的回答能夠了解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從而據此調整課堂節奏,打造高效的閱讀教學課堂。例如在講解課文《少年閏土》時,教師就可以設置問題:“閏土是誰?‘我跟閏土是怎樣認識的?他對‘我有怎樣的影響?‘我與閏土有怎樣的不同?”讓學生通過解決問題的方式完成閱讀,并最終掌握文章所要表達的主題思想。這種互動式的教學方式,能夠讓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成為課堂的主人,從而有效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教師的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要想取得高效成果,需要教師充分發揮引導者的作用,通過創設有效情境、導入多媒體等形式,給學生營造閱讀代入感。教師還要開展多樣化的課堂活動,以豐富課堂內容,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積極性,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只有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才能真正培養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多元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