苑立立
從業21年,張志忠對自己的崗位有著獨特的理解——一名合格的數控銑工,不是簡單對原材料進行加工,而是要像制作工藝品一樣打磨每一件產品。
秉承這種精益求精的信念,他勇于探索,善于創新,承擔多項國家級、省級關鍵件和難加工件的攻關任務,并攻克了加工過程中的無數操作難題。他曾獲得全國技術能手、河北省軍工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今年又被評為河北大工匠。
2001年夏天,從無錫無線電工業學校畢業后,張志忠進入十三所九專部,成為一名普通銑床操作工。
銑工的工作枯燥乏味,初出茅廬的張志忠卻甘之若飴,立志做一名優秀的數控銑工。憑借著一股愛鉆研的韌勁兒,他攻克了一個又一個難關。
新型吸盤的設計與應用,令張志忠記憶猶新。他說:“機床的升級改造其實是除工藝方案和技術熟練度之外,提升產品加工精度與加工效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當時,薄板類零件材質輕薄、不易固定,面臨著加工效率低且加工精度不能滿足產品要求的難題。一款適合數控銑床所需的吸盤成為解題關鍵。
為找材料,張志忠跑遍了京津冀區域內各類吸盤市場;為定制吸盤,張志忠與同事不斷計算真空吸盤和薄板類零件的切削力,試驗方案。最終,他們得出“最優解”,銑出和零件相符的鋁制材料吸盤,既操作便捷,又便于提高加工精度。
一次次試制,一次次失敗,一次次提升。經過夜以繼日的攻堅克難,張志忠創新發明的“數控真空吸盤技術的應用”,解決了薄板加工難題,裝夾簡便快捷、穩定可靠,加工效率提升200%,厚度尺寸加工精度從0.1毫米提升至0.02毫米,表面光潔度也有了數倍的提升,達到0.8微米。
“要做好一件事,就要付出比別人更大的努力。”在“微徑刀具加工工藝”技術應用中,張志忠創新使用直徑0.06毫米極微刀具,使產品光潔度達到0.4微米以上的要求,上下腔體裝配精度達到±5微米。他設計的“四軸加零點快換加工工藝”,使空間尺寸一致性由0.05毫米提升0.02毫米,開發應用的“2D高速刀路”功能,每年為單位節約成本幾十萬元。
截至目前,張志忠參與完成的技術創新50多項,內容涵蓋工藝技術創新、軟件應用創新、軟件后處理程序的編寫、機床的升級改造等等。其發明制作的近百種夾具,解決了數控加工、電子裝配、微波組件組裝、電子產品高效檢驗及生產等無數難題。
作為班組長,張志忠主動承擔起“傳幫帶”責任,將自身掌握的技術傾囊相授,培育新生力量勁頭十足。
抓培訓、促交流、多參賽,張志忠一方面組織多種形式活動促進員工們開闊眼界,提升技能;另一方面,他認真總結自己幾十年來的工作經驗、操作技能,整理成干貨筆記,使其更具有可操作性,以便提高員工的整體操作水平。
2016年,由張志忠任帶頭人的十三所微波機械創新工作室成立。依托創新工作室平臺,張志忠充分發揮自身高技能人才先鋒引領作用,致力于打造一支具有先進性、引領性、創新性技能團隊。
用心一者技必良。在張志忠的帶領下,微波機械創新工作室全體成員結合生產需求、產品要求,反復試驗、創新開發,為推動軍用微波電子產品機加工制造水平、技術個性提質增效奠定了基礎,所研發推廣的0.05微米微徑銑削、高頻波導加工、純柔性自動化生產等技術始終保持行業內的領先水平。